[摘要] 醫藥商業賄賂行為侵害了個人、企業的利益,危害著整個國家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過多過濫”的醫藥產品審批、生產機制,“以藥養醫”的醫療補償機制,“多頭監管”的監督管理機制是其產生的形成機制。要根治醫藥商業賄賂,必須斬斷行賄方與受賄方之間形成的鏈條,鏟除其產生、成長的土壤和條件。
[關鍵詞] 醫藥商業賄賂 危害 成因 治理對策
從2006年2月8日起,治理商業賄賂的專項工作在全國展開,醫藥購銷領域的商業賄賂被中央列為六大治理重點之一。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八條,商業賄賂是指在市場交易過程中,經營者暗中給予對方單位或個人財物、或采用其他手段,以獲得交易機會或更為有利的交易條件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在醫藥購銷領域發生的這種行為就是醫藥商業賄賂行為。醫藥商業賄賂行為有什么危害?為什么會發生?如何治理?本文擬對這些問題作些探析。
一、醫藥商業賄賂行為的危害
醫藥商業賄賂行為之所以被中央列為重點打擊對象,在于這種商業賄賂行為不僅侵害了個人、企業的利益,也對整個國家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造成了嚴重危害。
就個人而言,對醫藥消費者來說,醫藥商業賄賂行為,不僅人為的抬升了藥品的價格,還使質次價高甚至假冒偽劣的藥品和醫療器械進入醫療機構,既導致一些醫務人員為獲得回扣、提成,濫用某些藥品和高值耗材,加重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又造成假冒偽劣的藥品和醫療器械的使用損害患者身心健康,使醫藥消費者感覺到看病難、看病貴、看病怕,加劇了醫患之間的矛盾;對藥品審批人員和醫務人員來說,醫藥商業賄賂行為,既損害了“醫藥衛士”和“白衣戰士”的光榮稱號,還會成為不法企業的代言人,滋生腐敗和經濟犯罪,甚至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留下永遠的污點和劣跡。
就企業(單位)而言,對醫藥生產經銷企業來說,醫藥商業賄賂行為,既會為不法生產經營者制造和銷售假冒偽劣商品大開方便之門,擠占合法經營者的生存空間,干擾公平競爭,使誠實信用企業淪為受害者,也會使行為人把經營的重點放在如何進行商業賄賂上,為了通過商業賄賂換取競爭優勢,而不得不支付高額的交易費用和企業內部的組織費用,同時,由于這種短期競爭優勢不是憑借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以及優質的服務獲得的,從長期看企業是沒有發展前途的,最終會葬送企業自身;對藥品審批部門和醫療服務單位來說,醫藥商業賄賂行為,不僅增加了部門和單位的運行成本,還會損害自身的形象,降低自身甚至整個行業和群體的社會公信力。2006年10月出版的求是《小康》雜志公布的職業信譽度調查結果中醫生群體是五個信譽度最差的職業群體之一就正好說明了這一點。
從整個國家的社會經濟運行來看,首先,醫藥商業賄賂行為扭曲了市場秩序,破壞了市場公平競爭。市場競爭本應是質量、價格、服務、信譽等方面優勝劣汰的比試,而商業賄賂行為使信息失真的醫療服務價格不能真實地反映市場供求狀況,背離了價值規律,嚴重影響了市場機制的正常運行;其次,醫藥商業賄賂行為使醫療資源的配置依據“潛規則”,通過“關系網”來實現,既增加了社會醫療成本,又影響了醫療資源的合理配置,還使國家遭受利稅流失,資產受損。商務部的統計資料表明,在全國藥品行業中,僅商業賄賂藥品回扣一項,每年侵吞國家資產約7.72億元,約占全國醫藥行業全年稅收收入的16%。第三,醫藥商業賄賂行為,毒化了社會風氣,產生了不良的社會誘導作用。當人們看到依據“潛規則”,通過“關系網”能夠不斷獲利時,商業賄賂行為就會大量產生并不斷蔓延,這將直接危及和制約著醫療衛生事業和社會經濟的長遠發展。
二、醫藥商業賄賂形成的原因
商業賄賂之所以會在醫藥購銷領域滋生并蔓延,原因是多方面的,關鍵在于在這一領域存在著產生商業賄賂行為的形成機制。
第一,“過多過濫”的醫藥產品審批、生產機制,使醫藥產品商品名稱過多,生產廠家過多,生產低水平重復,產能嚴重過剩,導致過度競爭,成為醫藥商業賄賂滋生的土壤。據了解,全國目前有超過17萬個藥品批準文號,已經批準了4000多個藥品商品名稱,而其中許多是一藥多名,一藥多個廠家生產。目前全國約有9000家制藥企業,但90%左右是小型企業,技術質量差別不大,產品結構趨同。于是,醫藥企業之間的競爭就轉變為商業賄賂競爭,為了注冊藥號,為了銷售藥品,注冊審批部門和醫療機構就成為商業賄賂的目標。被媒體曝光的“郝和平案”、“張平案”等案件,都是現行的醫藥產品審批、生產機制導致商業賄賂的典型事例。
第二,“以藥養醫”的醫療補償機制,導致醫務人員利用患者醫療需求剛性誘導需求,通過開大處方、高價藥來謀求生存和發展,成為醫藥商業賄賂成長的條件。本來,衛生事業是社會公益事業,政府應加大對醫療機構的投入與補償,然而現實情況卻是,醫院目前的收入,政府的財政預算和專項補助不到總收入的10%,80%多的收入依賴業務收入,其中大部分是藥品批零差價和藥廠讓利形式的收入。政府補償機制的缺失,醫務人員的技術價值、知識價值、風險價值沒有得到充分體現,致使醫方在憑借醫療主動權“尋租”中,為商業賄賂大開方便之門。
第三,“多頭監管”的監督管理機制,導致監管主體實質上的“缺位”、“越位”或“錯位”,出現管理疏漏,監督不力。醫藥產品從審批、生產到流通,整個過程多個部門參與管理與監督,藥監、物價、工商、稅務、審計、紀委、檢察、公安等部門各管一攤,進入醫院環節后,則由衛生部門進行監督管理,如要進入醫保目錄,還要經過醫保部門這一關,造成了多部門參與管理,職責難分,監管脫節。例如,藥監局是藥品審批、生產的管理部門,掌握藥品的成本構成,而藥品價格的核定者卻是物價部門,他們不管生產,難以確定不同藥品的真實成本和利潤,是在生產企業虛報的生產成本以上預留利潤空間后核定藥品出廠價的,造成醫藥商品價格虛高,為商業賄賂提供了運作空間。再比如,在管轄權上,檢察院、公安局、工商、稅務、審計、紀委等部門都有調查取證乃至立案查處的權利,都是執法的主體,但在實際操作中,“多頭監管”反而容易造成管理疏漏,監督不力,天津德普公司在中國行賄11年,沒被中國執法部門查處卻最終在美國被查出的事件便是例證。
三、治理醫藥商業賄賂的對策
商業賄賂是一個包括行賄方與受賄方在內的雙邊行為。醫藥購銷領域的商業賄賂不僅是醫生收受醫藥代表的回扣,還包括醫藥企業為了獲得醫藥產品生產批文向監管人員行賄、為了申報價格向價格管理人員行賄、為了中標向衛生管理人員行賄等行為。要根治醫藥商業賄賂,必須斬斷行賄方與受賄方之間形成的鏈條,鏟除其產生、成長的土壤和條件。這就要從源頭開始,建立健全治理醫藥商業賄賂的事前防范、事中監管、事后懲治的長效運行機制。
第一,健全和完善醫藥產品審批、生產約束機制,鏟除醫藥商業賄賂滋生的土壤。就是要整治醫藥產品審批過多過濫,生產廠家過多,生產低水平重復所導致的產品過度競爭轉變為商業賄賂競爭的現象。醫藥產品審批部門要有效地進行產品總量控制和結構調整,嚴格實行生產經營許可證制度和市場準入制度,淘汰落后的生產經營企業,控制新增企業,按照GMP和GSP的要求,嚴格把關,實行對技術含量低的中小企業的兼并重組,撤銷那些達不到標準要求企業的生產文號,避免小而全的重復建設,提高質量和生產技術水平,使醫藥產品的生產能力與社會需求基本平衡,優化醫藥資源配置。
第二,健全和完善醫療補償機制,鏟除醫藥商業賄賂產生的條件。醫療補償機制是對醫療服務過程中衛生資源的耗費進行彌補充實的方式和途徑,主要包括政府財政補償和醫療機構自身補償。當政府財政補償不足時,自身補償便成為醫療機構的主要補償渠道。自身補償包括醫療服務收費和藥費差價收入兩個方面,長期以來,為了體現衛生事業的公益性和福利性,我國醫療服務價格水平一直低于醫療成本。由于財政補償和醫療服務收費兩個渠道不能完全補償消耗,“以藥養醫”的補償機制在客觀上為醫、藥之間建立了直接的利益關系,為醫藥商業賄賂準備了條件。要斬斷它們之間的利益鏈條,在健全和完善醫藥產品審批、生產約束機制的同時,要健全和完善醫療補償機制,一方面,加大財政補償力度,逐步增加醫療衛生投入,使政府財政補償成為醫療機構的主要補償渠道;另一方面,調整醫療收費標準,盡快建立一套科學的醫療成本核算體系,使醫療收費能夠體現醫務人員的技術勞務價值,使醫療衛生服務的物化勞動得到合理補償。
第三,創新整治醫藥商業賄賂的執法監督機制,解決“多頭執法,重復執法”問題,加大查處與打擊力度。長期以來,由于我國的執法監督體制尚未完全理順,一些執法部門分工不明、責任不清、職能交叉重疊,各執法部門在工作中又缺乏溝通配合,統一協調,多頭執法、重復執法的問題比較普遍?!坝泻锰幍亩既ス?,沒好處的都不管”,“各執各的法,各吹各的號”。對有經濟利益且容易查處的案件,各有關部門一哄而上,對沒有經濟利益,難辦的案件,互相推諉,出了問題,又互相指責。存在嚴重的市場監管漏洞,必然會導致“德普事件”的發生。所以,整治醫藥商業賄賂,必須創新執法監督機制,明確界定各執法主體的權限,科學分工,確立檢察院和工商部門在反擊商業賄賂中的主導地位,其他部門居次要和輔助地位的執法監督機制。一方面要對檢察院和工商部門的權限進行明確界定,防止授權不明導致查處和監督不力現象的發生;另一方面各執法主體在執法實踐中要密切聯系,互通情況,加強協作,形成合力,并向社會公布執法程序,接受社會監督,對“缺位、越位、錯位”進行過錯追究。同時加大對重點案件的查處力度,查清源頭,嚴肅處理,并通過新聞媒體向社會公布,加大威懾力和警示力,起到打擊一個,教育一片,凈化一方的作用,以保障醫療衛生事業和社會經濟的順利發展。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