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會計信息的經濟后果性,導致其質量狀況會對不同的利益相關者產生重要的影響。引起社會各界對會計信息質量的高度關注。因此,需要我們正視并研究會計信息質量的缺陷,合理界定會計信息質量邊界,建立有效的會計信息質量保障機制,使會計目標得以實現。
[關鍵詞] 會計信息質量 缺陷 邊界 保障
會計信息具有明顯的經濟后果性和公共產品屬性,其質量狀況對資源的有效配置,以及社會政治經濟協調發展都有重大影響。因此會計信息質量狀況從沒有像今天這樣受到了全社會的關注和重視。
一、會計信息的缺陷:一種不可能實現完全真實的信息
長期以來,人們是建立在會計信息可以實現真實的假設下,研究會計信息失真及治理問題的,并針對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各種原因進行深入地分析,進而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治理措施,實現還會計信息真實性的本來面目。在會計界大多數學者認為:按照公認的會計原則對特定經濟業務進行會計處理,其加工形成的信息就是真實的會計信息。而違背公認的會計原則進行會計處理所得到的會計信息就是虛假的或不真實的會計信息。
1.會計人員的有限理性沒有能力實現會計信息完全真實
會計作為一種主觀見之于客觀的經濟活動,是通過會計人員的主觀活動對客觀會計對象進行反映。由此產生的會計信息雖然是以經濟活動為基礎,但畢竟是會計人員主觀意識對客觀經濟活動的反映。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的有限理性和個體的差異性,必然導致對會計規則認識的局限性,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會計人員對會計規則的理解存在著欠缺。從會計人員個體角度看,當其對某一會計規則能夠做到深刻透徹的理解,并不能代表他對其他所有的規則都能夠深刻透徹理解;從整個社會角度看,會計規則執行者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不能透徹理解規則就去執行的情況總是存在的,導致會計信息不能實現真實是必然的。
二是會計人員對客觀經濟活動實質的把握存在著欠缺。會計人員對于動態變化的客觀經濟活動的把握必然是有限理性的,由此形成的會計信息不能實現真實也將是必然的。
三是會計人員職業判斷的理性欠缺。會計信息能否得到真實地反映,不僅取決于會計人員對會計規則和客觀經濟活動的認識是否理性,還依賴于會計人員能否正確的執行會計規則。縱然對某些會計事項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但在實施操作中也可能發生技術性失誤,使會計信息不能得到真實地反映。
2.會計規范的制定與實施不能達到與經濟活動的客觀一致
由于會計規范制定者也存在有限理性問題,在經濟業務的復雜多變面前,留有會計政策的選擇空間、信息的不對稱等現實問題的存在,使其所制定的會計方法及會計準則不能達到與經濟活動的客觀一致。
首先,會計規范的制定也是通過人們的有限理性做出的制度安排。盡管會計規范的制定者具有使其制定的規范盡量符合客觀經濟活動的動機。但是能夠真實表達的會計知識,只能是部分而不能是全部在現實中存在,這是由于制定規則的人員同樣是有限理性的,建立的會計規范出現缺陷必然是客觀存在的。
第二,信息的不對稱。會計信息對稱性要解決生成的會計信息與客觀經濟活動的一致性和會計信息披露的充分性。現行會計準則的內容和方法導致會計信息不能真實,諸如各項減值準備和壞賬準備的確認與計量很難做到與客觀實際的完全一致,其根源之一就是微觀主體以會計準則對經濟交易(或事項)進行會計確認和計量的非對稱性。由于會計信息非對稱性問題的客觀存在,會計信息完全真實是無法實現的。
第三,會計政策的可選擇性。會計的歷史成本原則、權責發生制原則等都使會計信息無法完全刻畫其所反映的對象。這是因為選擇何種會計處理方法才最適合,取決于客觀環境的要求和當事人對其合理性的判斷,不僅帶有較強的主觀性,而且使其結果具有不確定性,這種會計方法的可選擇性模糊了會計信息真實性的界限。
3.存在失誤和舞弊的可能
真實的肯定是客觀的,但客觀究竟反映何種真實當取決于人們所持有的各種客觀概念。會計信息在其生成和披露過程中,由于工作的失誤和舞弊行為的存在,也將使會計信息突破應有的質量邊界,導致會計信息與客觀實際的背離,這也是由人的有限理性所決定的,不需贅述。當人類具備了完全理性,沒有不確定性存在,信息在所有人中對稱分布,會計存在的依據也已喪失,會計便會消亡。因此說會計信息是一種無法實現完全真實的信息。
二、會計信息質量可容忍的邊界:過程真實的有效信息
會計信息不能達到完全客觀真實的程度是必然的,但是不能做到完全客觀真實的信息并不等于這種信息是無效和有害的信息。因為人的認識的局限性和會計政策可選擇性等原因會導致會計信息與客觀實際不完全相符,現實人們能夠追求的會計信息質量的目標只能是過程的真實。
過程真實是會計信息能夠實現的惟一目標,會計信息的作用是給利益相關者提供分析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現狀及其發展前景,并作出有關經濟決策的參考依據,除辦理的直接收支項目必須準確無誤外,其他的數據資料和文字也并不是一定要達到精確的程度,才能對相關的決策起作用,如果過分追求不必要的信息真實性,不僅會增加信息交易成本,甚至會影響到信息的及時披露,影響會計信息的使用效率。人們不應該將一些由其他問題所導致的決策失誤,統統歸結到會計信息失真而由會計承擔全部“罪責”。會計應該承擔的責任不是會計信息與客觀實際不符的問題,而是會計重大差錯和舞弊導致的問題。
三、有效會計信息的多元化保障體系的構建
必須肯定的是,近年來不論會計理論界還是實務界所提出的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各種措施、對策等都會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圍內對改善會計信息質量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任何對策和辦法都不可能一勞永逸地解決所有的會計信息質量問題,要根據會計環境的不斷變化和對會計信息質量提出的新的要求,以及會計信息質量出現的新問題,采取新的對策,實現動態的博弈均衡。
1.不斷提高會計規范的質量,建立企業財務預算約束的會計政策選擇機制
要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使其盡量向結果真實靠近,會計信息準則、制度安排是至關重要的。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和人的認識的局限性,人們當然不應該期望會計規范的制定會與客觀實際完全一致,按其執行就會實現會計信息完全真實的結果。但是會計規范本身的質量水平,對會計信息的質量影響卻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在建立完善會計規范體系時,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應注意處理好借鑒與本土化的關系。在借鑒國際會計準則時,應避免“水土不服”,不能忽視我國與國際會計慣例運用所面臨的會計環境的巨大差異,我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制定會計準則,但我們無法移植“巨人”的會計環境,所以應立足于國情,制定出與我們的會計環境相適用于的會計規范,才能保證會計信息質量對決策的有效性。
二是應盡量體現中立性原則,減輕其經濟后果性。會計準則后果性越明顯,執行者突破其限制和束縛而趨利避害的可能性越大。要解決這類問題,就需要改變以往更多的注重國家利益的政策取向,而站在利益相關者的立場上不斷完善和修訂會計規范,使其公平性得到體現,也使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得到更好的兼容,達到較理想的均衡的狀態。
三是建立企業財務預算約束的會計政策選擇機制。作為在全國范圍內執行的會計規范,留有一些會計政策可選擇的空間是完全必要的。但各企業單位采用何種會計政策和方法不應該隨心所欲,而必須有一定的制度約束,否則會計政策可選擇的空間必將成為其執行者操縱利潤的手段。為此需要建立企業財務預算約束的會計政策選擇機制,將企業要采用的各項會計方法、會計政策及其執行的基本約束條件,通過企業財務預算逐項列出,作為審計或會計政策變更的基礎資料,并作為評價和衡量企業是否存在利潤操縱現象和問題的基本依據,使會計信息程序真實性得到有效保障。
2.加強政府監督,控制會計舞弊行為
按預期效用理論,對于一個理性的人來說,主動遵守一個規則的條件是違背規則時的預期效用小于遵守規則時的效用期望預期。對于會計規范執行者在做出是否嚴格遵守會計規范的決策時,就會對違約成本和由此帶來的可能收益進行權衡。而政府作為會計規則執行情況的監督者,是否對執行者進行監管,以及監管力度的大小,取決于對這種監管的成本與收益進行權衡。
會計舞弊的問題實質上是會計監督有效性的問題。應建立“信用缺失——會計舞弊”信息平臺,將政府監督、社會審計所查處的會計舞弊行為記錄在案,使政府監督能夠與社會審計相互配合、資源共享,共同關心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必將有利于抑制會計造假問題的發生。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