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就城市環境的概念、分類和作用進行了分析,并在提出的城市經營環境所存在的現實問題基礎上,全面而系統的論述了經營城市環境的對策。
[關鍵詞] 城市經營 城市環境 軟環境
城市經營是城市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的市場化運作,它貫穿于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整個過程。 城市經營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城市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綜合優化及可持續發展。但城市經營是在一定的環境下進行和實現這個長遠目標的。城市環境是城市經營的重要支撐,城市環境的綜合素質決定著城市經營的深度、廣度以及實效性。而經營城市可以不斷優化城市環境。為此,就必須對城市環境加以詳細了解和足夠重視。
一、城市環境及分類
城市環境就是指對城市經營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有利和不利條件。它是城市范圍內社會、政治、經濟、法律、文化、自然、基礎設施、精神、服務等條件的綜合。
城市環境是伴隨著城市經營出現的,它是城市經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經營的必需。和企業生存與發展一樣,城市經營離不開環境因素的促進和制約。
城市環境具有動態性、系統性和擴張性。無論是自然的還是社會的城市環境,它永遠處于動態變化中,日新月異。城市環境的各個因素又互相作用組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它們彼此促進,使整個系統不斷向外擴張形成一個更大的系統,同時也向內擴張,完善城市環境功能,提高城市環境質量。
如果從城市環境角度看城市經營,城市就如同企業,城市環境就是城市的產品及商品,而投資者、旅游者、居住者等就是城市的顧客。城市要創造高質多系列的產品來吸引并提供服務于顧客,實現長期有利的可持續性發展,城市經營的主體包括城市政府、企業或產業、居民應共同創造、經營且改善城市的環境。為便于促進對城市環境的理解,于是有以下幾種不同方式的劃分。
1.根據物質存在的形態不同分為硬環境和軟環境。硬環境指自然條件如土地等自然資源、地理位置、氣候以及自然風光等,還有整個城市的基礎設施結構及其狀況,如交通、電信、能源動力、醫療衛生、住宅區等。 軟環境指非客觀存在的一些無形資產,包括法律、政策、文化、教育、政府服務和行為約束、人文和精神、“官”念改變、職能轉換等。
2.以環境作用范圍分為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內部環境是指城市自身具有的各種條件的綜合。如綠地建設、特色文化、企業或產業品牌等等。外部環境是相對內部環境而言的,它指城市發展的外部環境即外部影響因素如國家政策、城市形象、城市品牌。
3.按屬性可分為城市自然環境和城市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包括土地、山水、空間和生態等方面。社會環境指人文、教育、政策等含有人為因素在內的內容。
對城市環境的劃分按理解方式的不同存在很大的差異,甚而出現交叉劃分。比如還有生態環境、人文環境、技術環境等。
二、城市環境的作用
人要靠環境來生存和發展,環境要靠人來保護和改善。人作為城市經營中最重要也最活躍的要素之一,離開了城市環境,本身就不能得以生存,更談不上經營城市,離開了城市環境來談城市經營是毫無現實意義的。城市經營就是不斷優化城市環境,反過來,城市環境的改善和提高會促進城市的社會、經濟綜合效益向前進步。關于城市的功能作用體現在以下的內容上。
1.吸引最佳投資,創造最適宜旅游、居住的條件。發達便利的大交通,美麗的自然景觀,強大的商業群等是這方面的代表。一個城市具有這些良好的環境,并不斷改善和發展, 便有大量著名企業集團及個人投資者的投資,他們的目的就是獲得巨額利潤,這些投資也就會投到那些能讓他們有大量利潤可賺的地方和項目上去。同時,旅游者和居住者們也會因為該城市環境質量高而樂于旅游和居住。
2.增加城市政府的領導力和向心力。投資和旅游可帶來大量資金,使城市的經濟總量和規模擴張,會有更多的財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市政府的公共服務水平,并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生活消費水平。城市市民就更會確信城市政府的領導力,并始終如一的忠于和支持他來經營城市。
3.提升城市經營主體間的凝聚力。城市硬環境可以增強城市對外吸引力。比較而言,城市軟環境則能提升城市主體間的凝聚力。城市經營的主體是城市政府、企業、居民或組織。而城市的豐富文化底蘊,高素質精神文明和服務水平等以精神文明為軸心的軟環境讓城市各經營主體深刻認識城市,為城市的發展與經營出謀劃策,增強經營城市的社會責任感和自豪感。隨著城市經營的良性發展,各主體間的凝聚力也會不斷的提升。
4.提升城市功能和城市競爭力。目前,城市經營由資金導向轉向功能導向。功能導向型的城市經營就是對城市環境進行經營。具有發達的交通、完善的政策和高質的服務的城市可以成為該區域以至全國的交通樞紐或者地區金融中心、物流中心聚集擴散基地。因此,良好的城市環境能提升城市功能,進而增強城市競爭力。
5、利于政府調控和市場行為的有機結合。如果城市占地理區位優勢、產業或企業的比較優勢和政策及教育等都不錯,城市政府就有條件有能力遵循市場規律對整個城市的經營宏觀調控,促使城市經濟和社會的向前發展。
三、城市環境存在的現實問題
城市經營過程中,城市環境的治理被提上議事日程且取得重要效益成果。大連和南京是這方面的楷模。
早在1990年初,大連市政府就將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納上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每年用于環境保護的投資達十幾個億,先后下達14批搬遷計劃,拆除160多萬平方米違章建筑。用了整整十年,走過了國際同類型城市數十年才能完成的城市綜合整治之路。1999年,大連市被聯合國確定為亞太地區城市環境治理先導城市。2000年獲聯合國授予的改善居住環境最佳范例獎。2001年獲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的“全球500佳”稱號,成為本界全球唯一獲獎城市,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
又如南京,南京同重慶、武漢一樣素有火爐之稱。炎熱的氣候使投資者望而卻步。城市政府近幾年下決心經營城市生態環境,引進長江水進城,改善河道水質,每年凈增綠化面積120公頃,綠化覆蓋率達40%以上,從而使南京市夏天平均氣溫逐年下降而成為國內投資熱點城市,使城區的土地價格平均每年漲幅超過30%,城市資產顯著升值,城市經營得到極大提高。
城市環境治理是整個城市經營的基礎和組成部分,不少城市在城市環境經營上取得可觀效益、可喜局面,城市經營也相應上了一個臺階。不過,城市環境的現實經營也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問題。
1.重建設輕經營的傾向。這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城市政府一味的看重城市環境特別是如基礎設施、人文景觀和旅游資源的建設,卻與其后的經營脫節。城市政府通過規劃,在城市范圍內到處搞項目建設,項目建成后就丟置一邊,不去經營使城市資產保值增殖,反而資源的過度消耗與浪費。很多城市都存在這種“半截子”工程,這是值得城市政府警惕的。第二,政府職能越位。城市政府沒有遵循市場規律,忽視其職能定位,直接參與城市環境建設和經營,反而致使環境資源的低效率配置和利用。
2.重硬輕軟的問題。城市環境,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有些城市的經營發展只片面追求注重對硬環境如交通運輸、公共建筑、供水、供電、供氣、通訊、市區綠地等的開發經營,而忽略了配套軟環境的改善,造成軟件條件相對滯后,如教育的落后,政策體制的不完善,服務跟不上。
3.對城市的環境經營缺乏長遠考慮。城市生態環境的經營就有這方面的問題。生活垃圾的直接傾倒,污水也直接排入等造成水資源的大面積污染。還有一些急功近利導向的城市經營缺乏戰略性考慮,使其傳統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土地自然風景資源遭到嚴重破壞。
4.城市環境整體水平需要提高。其實,城市環境具有系統性和整體性,它是一個系統又是有機的整體,各組成部分都應該相互協調和配合發展。良好的生活居住條件、美麗風景、發達的文化教育、開放的社會氛圍、良好的精神風貌以及有個性特色的城市品牌和形象,這些都是城市經營環境的重要組成。而不少城市在這些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欠缺。城市政府以及其他經營主體如何使城市環境在整體水平上加以提高,這是一個不容回避且涉及城市經營績效與目標實現的問題。
四、城市環境的經營對策
現在全國大部分城市不只是對城市經營理念分析,而是進行了大量的實踐探索,使城市資源有效利用,并總結得出了有代表性的如大連模式、青島模式、杭州模式等城市經營模式。這些城市經營模式實際上是各個城市利用各自的城市資源和現有條件,通過市場化運作,不斷優化城市環境,從而使城市向前發展的一種模式。也就是說,經營城市就是不斷優化城市環境。基于此,我們認為在城市經營的環境方面應做好如下工作:
1.做好城市的戰略性發展規劃。政府出臺城市建設規劃、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資源開發與利用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以使城市按照理性化、科學化的軌道實現可持續發展。
2.促進硬環境的優化,兼顧軟環境的改善。通過加強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功能,為城市經營創建快捷順暢的物質平臺;通過加大美化、凈化、綠化力度,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增強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城市的投資質量,吸引大量國內外資金。城市軟環境通過人文素質、城市形象、文化品牌等增加城市經營的內在動力,也能營造投資環境。青島每年舉行博覽會、啤酒節等重大展會直接服務于經濟。上海人擁有對自己城市充滿信心的精神面貌和趕超香港的決心,城市政府適時了利用這種凝聚力來加快城市經營。因此,經營城市不能顧此失彼,應該是硬環境軟環境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軟硬結合,共同促進城市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
3.要改善人文環境,加重軟環境經營的力度。通過開展精神文明建設活動,改善教育環境來提高市民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和市民文明程度,培育豐厚的人文資源,為城市發展提供不竭動力。深化和完善城市政府改革,解決體制矛盾、人為障礙以及加強服務能力來改善軟環境,加重軟環境經營力度是提高城市競爭力的根本所在。
4.強化政府服務功能。政府要通過強化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采取有效的保障方法措施,緩沖城市環境經營過程中所帶來的社會震蕩,降低經營風險,以利于更多投資者參與到城市經營中來。
5.市場主導,政府輔助。城市環境建設一般說來其投資大、收益慢、耗時長。在建設的起步階段,由于資金等方面的原因,由政府負責建設經營。到了一定階段后,政府的經營權應退讓給企業或產業以及組織、個人等城市經營主體,在市場競爭中提高城市資源利用和開發效率。假如由政府直接進入市場經營,反而會降低該環境資源利用開發效率,這是由城市本身職能所決定了的。城市政府退出市場化經營領域后,變成為服務型政府,其主要職責就是為各類投資者、消費者和旅游居住者提供有效率的各項市場條件與制度。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