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首先闡述了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提出:社會公平是和諧社會的核心理念;然后采用層次分析法,設計出一套較為客觀的和諧社會評價指標體系,并確定了和諧社會評價指標體系中的各指標的標準值及權重, 最后采用“綜合指數法”對和諧社會的實現程度進行綜合評價。
[關鍵詞] 和諧社會 評價指標體系 社會公平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中提出: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為此,從定量分析的視角看,當前急需構建一套可以用來評估和諧社會的指標體系,作為衡量和評價和諧社會目標實現程度的基本尺度和重要標準。
一、對和諧社會的理解和認識
1.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和諧社會是指社會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與和諧共處,以及社會系統內部的協調發展與和諧相處。它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人類與自然的和諧,一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這種和諧包括地區之間、城鄉之間、部門之間、階層之間的和諧等。概括地說,所謂和諧社會,就是充滿創造活力,各方面利益關系不斷得到有效協調、公共秩序穩定、人們和睦相處的社會。
2.社會公平是和諧社會的核心理念。從和諧社會的含義可以看出,和諧社會是建立在生產力不斷發展和社會公平基礎之上的,其中,社會是否公平是能否實現社會和諧的關鍵。所謂社會公平,就是在平等、公正的制度、政策和規則下,人人享有同等的生存、發展機遇和權利,并且重視對社會弱勢群體提供基本社會保障和人道主義公平。其基本內容就是制度公平和政策公平,包括權利公平、機會公平、效率公平、分配公平和人道主義公平五個層次。一個和諧的社會,必定是一個公平的社會;同樣,—個公平的社會也必定是一個和諧的社會。只有人們普遍認同了社會是公平的、公正的,各種利益關系才能得到有效協調,人與人之間才能融洽相處,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發揮,整個社會才會和諧穩定、和諧發展。如果社會長期存在嚴重不公,就會帶來更多的社會問題,激化各種矛盾,甚至釀成社會動蕩,使發展的成果毀于一旦,也就不可能是一個和諧的社會。
二、和諧社會評價指標體系
構建和諧社會要以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為基礎。和諧社會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應該充分反映和體現和諧社會的內涵,從科學的角度系統而準確地理解和把握和諧社會的實質,必須堅持民本發展、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統籌發展的原則。為此,我們針對和諧社會的內涵預選指標,構建了和諧社會評價指標體系。然后,搜集了預選指標的原始數據,運用鑒別力分析、相關分析等方法對每個預選指標的可行性進行量化判斷,進一步剔除鑒別力不強、缺乏顯著性,以及與所屬系統內其他指標具有高度相關性的指標,最終形成了和諧社會各構成要素的具體評價指標(見表)。依據對“世界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總體小康水平標準”和“基本現代化標準”的評判分析,我們確定了和諧社會評價指標體系中的各指標的評價標準值(見表)。我們借鑒國內外現有研究成果,采用層次分析法(AHP),在廣泛征求專家意見的基礎上,確定了和諧社會指標體系中各指標的權重(見表)。
三、和諧社會評價指標體系的說明
1.充滿創造活力。我們構建的和諧社會評價指標體系包括五大類共23個指標。其中第一類充滿創造活力。一個充滿創造活力的社會應該是經濟發達、生活小康、科學技術水平高的社會。為此我們設計了包括人均GDP在內的8個指標來反映“充滿創造活力”。
表 和諧社會評價指標體系
人均GDP。世界銀行(1999)將世界各個國家/地區按人均收入水平分為4 個組別:低收入國家(人均GDP少于760美元),下中等收入國家(人均GDP760美元~3030美元),上中等收入國家(人均GDP3030美元~9360美元),高收入國家(人均GDP高于9360美元)。按照十六大報告提出的奮斗目標,實現全面小康社會要求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所以人均GDP目標值為3000美元。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4年已達到9425元,和諧社會的目標值為16000元。
農民人均年純收入標準值為10700 元,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是1.495,符合小于等于1.5的標準。200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2936元,要實現目標難度很大,特別需要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扶持。
恩格爾系數。聯合國糧農組織判定,恩格爾系數在60%以上為貧困,50%~60%為溫飽, 40%~50%為小康, 40%以下為富裕。
2.社會公平。第二類是社會公平,包括7個具體指標,指標個數較多,充分體現了“社會公平是和諧社會的核心理念”。
目前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有2900萬人,城鎮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線的貧困人口有2248萬人。我們將和諧社會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蓋率標準值定為100%。
目前,全國農村合作醫療的覆蓋率只有10%左右,城市合作醫療覆蓋率為42%。我國政府已決定全面推行合作醫療保險。參加醫療保險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標準值定為95%。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數。基尼系數小于0.2表示收入分配高度平均,大于0.6表示收入分配高度不平均,0.3~0.4之間表示較為合理。國際上一般把0.4作為警戒線。我國目前基尼系數已超過0.4的國際警戒線,達到0.45,已屬于不公平的范疇,而且貧困差距呈擴大趨勢,已產生了不少社會問題。
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近年來有明顯擴大之勢,1985、1990、1995、2000、2003、2004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是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1.86、2.2、2.71、2.79、3.24、3.21倍。而據世界銀行有關報告,世界上多數國家城鄉收入的比率為1.5左右,超過2的極為罕見。因此,目標值定為1.5。
地區經濟發展差異系數計算公式:其中,CV為差異系數,Yi為i地區的人均GDP,為各區域人均GDP的平均值,N為地區數。該系數是考察地區經濟發展差異的指標,值越大,說明各地區的經濟差異也越大,反之就越小。發達國家一般為0.1左右,發展中國家一般為0.4左右。1990年我國該系數為0.67,1999年為0.77,考慮到我國特殊的國情,國家大,各地人文習俗、消費水平差異較大,我們將目標值定為0.65。
3.安定有序。安定有序的社會應該是社會秩序良好、治安狀況好、人民安居樂業的社會,所以我們用了每萬人刑事案件立案數和公眾社會治安滿意率兩個指標來反映。
4.和睦相處。人們和睦相處的社會,就是要完善民主、完備法制和依法治國,切實維護和保障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使民主更加健全,人民能夠真正當家作主;沒有爾虞我詐、勾心斗角,使人們能夠心情舒暢、身體健康,積極勞動、樂于創造和奉獻。為此設計了消費者投訴率、公民對政府的滿意程度、每萬人經濟糾紛案件立案數、每萬人民事糾紛案件立案數四個指標來反映。
5.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在當代,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否和諧正在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因素。關注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否和諧,是直接關系經濟社會能否持續發展和國民的生活質量能否不斷提高的大問題。近年來,我國環境質量局部有所改善,但整體環境質量惡化的趨勢并未得到根本扭轉。2003年,中國消耗了相當于全球總產量的30%的主要能源和原材料,創造的GDP僅占世界的4%。我國近些年的經濟增長所付出的環境資源成本太大,如果不注意抓緊建設節約型社會,這種發展是難以為續的。所以我們設計了森林覆蓋率和萬元GDP綜合能耗兩個指標來體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諧。
四、和諧社會的綜合評價方法
和諧社會評價指標體系確定以后,就可以對某個地區某一年的實現程度進行綜合評價了。由于各個指標的計量單位不同,不能進行簡單的相加,需要進行標準化處理,變換成無量綱的指數化數值或分值,再按照一定的權重進行綜合值的計算。我們認為,統計指數法更能使評價過程一目了然,更能充分發揮出指標的導向作用。
這種變換方法是將評價指標值都與相對應的評價目標值進行對比,計算出個體指數,從而完成數據的無量綱化。通過這種變換,評價指標計量單位的影響就被消除了。令測算目標實現程度時的實際值為Xj,相應的目標值為Bj,則指數化變換公式為:
為了評價某一年份和諧社會的實現程度,需要對評價指標體系中所有指標的運行結果進行綜合分析,選用綜合指數法就比較合適。該方法是以每個指標所確定的個體指數為基礎,用加權算術平均法求出各個子系統的個體指數,再以其為基礎進行加權平均,最終求得總指數。其結果表示該年份和諧社會總體實現程度。
和諧社會總目標指數=充滿創造活力指數40%+社會公平指
數32%+安定有序指數7%+和睦相處指數15%+人類與自然的和諧指數×6%
單個指標個體指數的計算時,由于評價指標中有正、逆指標之分,在處理方法上有所不同。
對于正指標,標準化值=(評價指標值/評價目標值)×100
對于逆指標,標準化值=(評價目標值/評價指標值)×100
如果發生標準化值大于100的情況,標準化值只能取100。這樣做的目的是在無量綱化處理時,不會因為個別評價指標值的超大或超小造成標準化值的高估或低估而影響到綜合值的計算。
各個子目標的和諧社會進程指數反映各個子系統或分目標的和諧社會實現程度。計算公式為:(i=1、2、3、4、5j=1、2、3……23)
其中:Ii為第i個子系統或分目標的和諧社會實現程度;kj為第j個評價指標的標準化值;wj為第j個評價指標在在整個評價指標體系中所占的權重。實現程度最大值為100,其值越高,說明該地區發展程度越接近“和諧社會”水平。
將同一地區的“總體實現程度”進行不同年份的縱向比較,可以分析出建設和諧社會的進程和速度,進而可以測算出實現和諧社會的具體年份。將不同地區的“總體實現程度”進行相同年份的橫向比較,地區之間的“實現程度”相差的百分點即為建設和諧社會進程中的差距。分析各地區“分目標實現程度”和具體的評價指標之間的差距,可以分析出各自的優勢、劣勢、差距和不足,有利于找出建設和諧社會進程中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而可以有針對性地提出加快建設和諧社會進程的揚長避短的措施。
五、我國近期和諧社會部分指標實現程度
在我們構建的和諧社會評價指標體系23個指標中,由于每萬人刑事案件立案數、消費者投訴率、公民對政府的滿意程度、每萬人經濟糾紛案件立案數、每萬人民事糾紛案件立案數5個指標的數據目前尚未取得,所以我們只能對部分指標的實現程度進行測算。測算結果表明:截止到2005年底,21%的指標數據尚未取得,26%的指標實現程度在80%以上,30%的指標實現程度不足60%,并且主要集中在經濟發展、收入提高、城鄉差別和社會保障建立、健全方面,這說明要實現和諧社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近期我們的主要任務應該是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的收入、縮小城鄉差別和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方面,并且這些方面改善了,其他方面也會跟著好起來,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系統。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