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啤酒游戲是一種角色扮演類的策略游戲,在許多國家的教學和企業培訓中得以應用。通過啤酒游戲,學員可以更加形象、深刻地體會到供應鏈系統中的管理問題和管理理念。目前,我國的物流教育培訓普遍存在著理論和實踐相脫離的困境,應用啤酒游戲則可以較好地改變這一困境。
[關鍵詞] 啤酒游戲 物流 教育 培訓
一、引言
物流人才匱乏是我國物流業發展的一個嚴重制約因素,物流人才已被列為國家12類緊缺人才之一。全國各類企業中物流的從業人員總數據粗略統計在1000 萬人以上, 但人員素質普遍偏低。據統計到2010年大專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約為30萬~40萬人,在職人員培訓量約為100萬~200萬人。因此,物流人才教育和培訓的質量將直接影響我國物流業的發展。
目前,我國物流教育培訓的主要途徑包括學校正規教育、物流認證培訓、物流培訓班、物流研討會、企業內部物流培訓等形式。全國有200多所高校開設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專業,如果算上中專和大專教育的話,全國開設物流專業的學校有1000多所。同時,各大學也紛紛推出物流研究生班、物流進修班、物流遠程教育班等物流培訓班。另外,全國的培訓認證機構也名目繁多,約37各城市和地區均設有“全國物流考試認證授權培訓機構”。各種物流研討會此起彼伏,物流企業內部培訓也是方興未艾。
雖然物流教育培訓迅速發展,但是教育培訓質量良莠不齊。主要表現在培訓內容上往往概念講得多,實際方法研討得少;國外物流發展談得多,國內物流實踐結合得少,缺少側重性與針對性,缺少對實際操作能力的培訓,缺乏有效的教學手段,教學枯燥。造成許多學員“學無以致用”。
為了擺脫上述困境,可以在物流教育培訓中采用游戲教學法。游戲教學在企業管理教育培訓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用于質量管理培訓的紅珠實驗和漏斗實驗,用于企業管理培訓的沙盤模擬等。管理教育培訓中的游戲教學,將管理實踐的模擬情景引入教室,創造出一種虛擬的企業管理運作環境,利用一些模擬設備(比如計算機軟件和其他工具),將參與的學員按照團隊分成若干個“競爭企業”,通過學員模擬一系列的企業管理經營活動,使學員置身其中,親身體驗管理實踐的特點,提高運用所學管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加深對管理學科知識的理解和體驗。而在物流教育和培訓中應用啤酒游戲則可以收到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啤酒游戲簡介
啤酒游戲最早是在20世紀60年代,由MIT的Sloan管理學院開發的一種策略游戲。啤酒游戲是在生產與銷售單一品牌啤酒(情人啤酒)的供產銷模擬系統(供應鏈模擬系統)中進行的。參加游戲的學員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零售商、批發商和制造商。他們只需每周做一個決定,就是訂購或生產多少啤酒,惟一的目標是盡量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使自身利潤最大。三者通過卡車司機的訂貨單、發貨單來溝通信息。此游戲是在一出貨時間延遲、信息不足的供應鏈模擬系統中進行的。在該游戲中,消費者需求的小幅變動,會通過整個系統的加乘作用產生很大的危機;即首先是大量缺貨,整個系統訂單都不斷增加,庫存逐漸枯竭,欠貨也不斷增加,隨后好不容易達到訂貨單的大批交貨,但新收到的訂貨數量卻開始驟降,從而造成庫存大量積壓,這種效應被稱為“牛鞭效應”。全世界有成千上萬的人做過這個游戲,包括從中學生到企業CEO等各層次的學員。
該游戲需要的時間大概是3個小時,包括角色分工、分發道具、明確角色任務、進行模擬、利潤統計和分析探討等步驟。角色分工就是把學員分成幾個組,分別扮演制造商、批發商和零售商,形成了一個樹形的供應鏈系統。分發的道具有角色資料卡、訂貨單、發貨單、訂發貨統計表等。明確角色任務是讓學員閱讀角色資料卡,明確自己的權利和責任、與其他角色的關系、工作流程等。進行游戲模擬時,各個角色按照工作流程每周進行訂貨發貨決策,一周為一個回合。由教官統一控制游戲節奏,從零售商、批發商到制造商依次發貨和訂貨。一般進行20~30回合,就可以比較明顯地出現“牛鞭效應”。利潤統計是學員根據各自存貨、欠貨、銷量情況,利用給出的利潤公式來統計自己的利潤。最后的分析探討是非常重要的環節,為了讓學生進行反思,可以分為小組討論,小組發言和教師點評等幾個環節來進行。
三、啤酒游戲在物流教育培訓中的應用
啤酒游戲可以用來說明很多問題,根據物流教育培訓的目的不同可以有針對性地對游戲結果進行分析。進行游戲講解要全面利用游戲前、游戲過程中和游戲結束后得到的各種信息;既要利用利潤、存貨和欠貨量等統計數據,也要利用游戲者的心理感受等感性信息。通過啤酒游戲不僅可以讓學員認識到供應鏈中的牛鞭效應,還可以分析供應鏈中的瓶頸,鍛煉學員的物流決策能力,培育學員的合作意識,培養學習型物流組織。
1.認識供應鏈中的牛鞭效應
對零售商、批發商和制造商的需求量、訂貨量、送貨量、欠貨量、產量、庫存水平、利潤等各個變量進行統計分析,并做出折線圖、柱狀圖等分析圖表,可以形象、直觀地了解供應鏈上下游不同角色之間的供需關系和利潤關系。并能分析出供應鏈中的需求變異加速放大原理,即“牛鞭效應”,通過考察需求放大現象的原因,如需求預測修正、訂貨批量決策和短缺博弈等,可以找出相關的對策。
2.分析供應鏈中的瓶頸
游戲的進度和游戲結果取決于供應鏈的瓶頸環節。供應鏈的生產能力、節點的決策能力、合作能力、交易流程等都可能成為供應鏈的瓶頸。約束理論(Theory of Constraints, TOC)是識別和解決供應鏈瓶頸的主要理論依據和工具。供應鏈中的約束共有物理約束、策略/方針約束和范例約束三種。為了識別并解決約束,切實地實現供應鏈系統改進,可以從下面五個步驟著手:識別系統的約束、確定如何利用系統的約束、協調支持約束工作的其他部分、提升系統的約束、重返第一步,即持續改善約束。
3.鍛煉學員的物流決策能力
啤酒游戲中,每個角色每周只需做一個決策,就是訂購或生產多少啤酒,而其決策目標是使自身利潤最大。盡管這些物流決策非常簡單,但是不同角色的游戲結果(如利潤、庫存水平等)不同,這是因為決策者、決策方式、決策依據等方面的存在差別。通過分析這種差別,能夠便于各個角色改進各種決策變量。但啤酒游戲中,供應鏈危機的造成不是由某一個角色造成的,而是由整個供應鏈的結構決定的。要改進整個供應鏈的績效,各個角色必須從獨立決策、事件決策中脫離出來,以結構性或系統性的思維,考慮整個供應鏈的利益,進行供應鏈系統決策。
4.培育學員的合作意識
啤酒游戲中很少看到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良好合作。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對各個角色的利潤分別考核所帶來的誘導作用。這使得每個角色想盡辦法增加自己的利潤,轉移自己的風險,而不顧對其他角色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是由于沒有合作意識,沒有整體觀念。產品與產品之間的競爭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供應鏈只有通過合作才能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而在啤酒游戲中很少有參與者會主動地、比較全面地掌握供應鏈中上下游的各種信息,也沒有形成相互信任的氣氛,達成共擔風險的協議。供應鏈合作需要學員具有合作意識,并建立一定的合作機制,相互信任、共享信息、共擔風險,從而共同獲利。
5.培養學習型物流組織
通過啤酒游戲,可以發現和避免供應鏈組織中的學習智障,具體包括:局限思考、歸罪于外、缺乏整體思考的主動積極、專注于個別事件、煮青蛙效應、從經驗學習的錯覺、管理團體問題等,有助于培養學習型組織。
四、小結
在物流教育培訓中應用啤酒游戲,可以將理論內容融合在游戲體驗中,讓學員學中用,用中學,實現了學與用的有機結合。對于學校正規教育,可以避免填鴨式教學,提高學生的參與性、互動性;對于物流認證培訓和物流培訓班則可以圍繞啤酒游戲形成自己的特色課程,吸引學員參加培訓;對于物流研討會則可以從啤酒游戲中深入挖掘所隱含的理論知識;對于企業內部物流培訓則可以通過互換角色讓企業不同部門換位思考,形成系統分析能力。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