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幾年我國國有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減緩,企業虧損嚴重,資產損失數額巨大,造成這種結果的根源在于政府管理體制與市場經濟的不適應,因此,必須加快改革步伐。目前普遍認同并已取得初步成效的改革方法是建立國有資產管理、監督體制,從而實現改革目標。
[關鍵詞] 國有資產 國有資產管理體制
一、我國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現狀
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形成是由我國的特殊歷史國情決定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經過不斷的改革和探索,逐漸摸索出了一套符合中國實際的國有資產管理模式。以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的成立為開端,我國開始了新型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建設。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任務。……國家要制定法律法規,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責任,享有所有則權益,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十六大報告為我國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有資產管理進行了在體制上以政企分開為主,在國有企業方面以建設現代企業制度為主的改革。但是我國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尚需進一步完善。目前在實踐中主要反映出的問題為:一是國有資產管理目標尚不明確,盈利性資產管理模式尚待探索。確立合乎實際的國有資產管理目標是建立科學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重要環節,沒有明確的目標定位很難建立有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由于大多基礎性企業都涉及為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服務,并不把追求盈利作為主要目的,因此單純以競爭性國有企業的資產管理目標來衡量不免存在簡單化行為,并容易導致不同類型的國有資產管理與其社會目標職能發生扭曲和錯位。二是國有資產所有者在形式上是清晰的,但分級管理界限模糊,責權利失衡。按照現行的“國家所有,分級管理”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國家代表全體人民行使對國有資產的最終所有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則分別負有中央和地方國有資產的管理權限。但是,由于中央和地方對哪些國有資產屬于各自的管理權限沒有明晰的界定,特別是由于出資人與受益人并不對稱,責權利失衡,導致國有資產在縱向上的經營安全和經營效率存在嚴重問題。三是國資委本身是政府機構,同時又是政府的代理人,目前缺乏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和社會監督機制。
二、國外國有資產管理的經驗
1.國有經濟的帶動和調控
西方主要國家進行的私有化運動,其中一個較為根本的出發點就是使國有經濟順應世界經濟結構的變化,調整國有經濟發揮作用的領域,重新確定國有經濟的領導地位。在將國有企業出售給私人投資者的同時,國有資本并沒有簡單地消失,而是全部用于彌補財政赤字,有相當一部分出售收入用于對高科技產業的投入。并且近年來西方各國普遍加大了對高科技產業的投入,尤其是對見效更慢的基礎理論研究的投入,形成了大量新的國有資產。
2.中央和地方產權關系明確
國有資產在法律上屬于中央及地方所有,各級政府之間有明確的財產劃分,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所有的資產沒有支配權和收益權,如法國、美國和德國等都實行分級所有。各級政府對隸屬于同級政府的資產擁有完全的所有權,上級政府無權干預下級政府所屬企業的管理事務。在政府所辦的企業管理上,中央政府管理的國有資產一般為與整個國民經濟結構優化和資源配置直接相關的經營性資產,地方一般負責與改善投資環境和人民生活條件相關的基礎設施、福利設施、公益事業項目的投資管理。
3.有明確的機構對國有資產行使出資人職能
許多國家在其國有資產比重較大的發展階段,都曾設有專門機構對國有資產行使選擇經營者、財務控制和重大決策等權利,如意大利的國家參與部、英國的工業部和國有企業局等;有些國家的國有資產的比重并不大,也設有專門的機構行使國家所有權,并隨著國有企業的改革不斷調整國有資產管理的職能和管理方法,如韓國;在另外一些國家,國有資產的出資人職能雖由不同的機構分散行使,但也能確保國有部門承擔不同性質、不同行業的國有資產的出資人職能,如瑞典、法國、德國、美國等。
4.許多國家的各級政府對國有資產實行分類管理
新加坡對國家投入到社會基礎設施、社會服務領域的資產和投入到經營領域的資產,分別設置不同的機構,按國會制定的不同法規,進行不同的管理。對前一類的國有資產,政府設置若干法定機構,按議會制定的專門法律進行管理,不以盈利為目的,主要是營造良好的市場條件,為實行公平競爭,促進經濟發展服務。對于后一類國有資產,政府設立若干控股公司,主要依據公司法與民間資本平等競爭,追求盈利的最大化;法國把國有企業分成壟斷行業地位的國有企業和競爭性的國有企業兩種。政府對壟斷地位的國有企業采取直接管理和間接管理相結合的方法,控制程度較高,管理比較嚴格,企業自主權相對較小。對競爭性的國有企業,政府很少干預,基本上無直接控制,企業處于同私人企業相同的平等競爭地位,并沒有給予特殊的照顧。這類企業擁有的經營自主權比壟斷性國有企業多一些。
三、構建國有資產管理新體制
1.改革一定要從本國的國情出發,不要指望有惟一正確的普遍適用的道路可走
正像我國已成功地進行并在繼續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一樣,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改革也應該是循序漸進的。另外,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決定了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切忌一刀切。即使確定了改革的方向,如果能充分考慮到路徑依賴的影響,亦會大大降低失敗的風險。
2.實現政企分開,以及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將國有企業真正徹底地推向市場,是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首要目標
從理論上來說,民營化是實現這一目標的路徑。但我國的現實告訴我們,且不說執政黨的政治理念和執政基礎有其內在要求,即使從民營經濟的成長狀況、民營資本的發展規模、企業家市場的成熟狀態、社會保障的承受能力,以及社會公眾的普遍心態等多方面條件來看,大規模民營化尤其是將大型國有企業大規模民營化的時機遠遠沒有成熟,因此需要尋找其他的解決途徑。從管理的一般原理及國外的經驗來看,有效的控制跨度必須要求有合理的層次、結構和規模,這就決定著國有企業的數量不可能太多。
3.從上面對國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特點的介紹中,可以看出分類管理是各國管理模式的共同特征
國家作為國有資產產權主體,其行為目標具有多重性。國家的這些目標體現在國有資產的運行上。但由于這些目標之間并不具有統一性,相互之間可能存在沖突,如盈利目標和社會目標的沖突。因此較好的方法就是對國有資產分類,明確不同的追求目標,有助于增強管理的針對性,也有助于協調不同的政策目標,從而從整體上提高國有資產的利用效率。
四、結論
我國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經過不斷的深化改革,新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框架已初具雛形,國資監管初顯成效。但是,新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仍存在一些理論與實際問題尚須解決,仍然有諸多操作性問題需要進一步明確。進一步完善國有資產管理新體制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緊迫問題。要結合我國國情,借鑒國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發展趨向,從實現國有經濟的功能的角度來完善國有資產新體制,保持國有資產的最佳比例;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國有資產產權邊界;加強國有資產的立法管理,形成統一的國有資產管理法律體系。
總之,我國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正處于探索階段,改革中產生一些理論和實際問題不可避免。只要按照黨的十六大確定的改革方向和基本原則,實事求是的探索創新,已初具雛形的國有資產管理新體制,一定會在實踐中得到進一步的完善!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