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供應鏈生產,對于供應鏈的運作和管理至關重要。對供應鏈生產協同策略和方法研究進行綜述,對研究結論進行總結,指出今后的改進方向。
[關鍵詞] 供應鏈 生產協同
供應鏈協同是指供應鏈中各節點企業為了提高供應鏈的整體競爭力而進行彼此協調和相互努力。各節點企業通過公司協議或聯合組織等方式結成一種網絡式聯合體,在這一協同網絡中,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和客戶可動態地共享信息,緊密協作,向著共同的目標發展。目前,供應鏈的生產協同主要是針對供應鏈各相關成員企業、組織或個體如供應商、銷售商或用戶等之間的協同,主要研究供方——買方、生產方——銷售方和供應商——生產商——銷售商等協調問題。它是受JIT、全球制造、全球營銷等先進經營觀念影響而形成的供應鏈與后勤管理的重要研究內容,涉及到生產管理、經濟學和營銷學等多門學科的綜合知識。
針對供應鏈生產制造系統的協同優化策略,有幾種不同類型的模型,如基于數學規劃的,基于計算機仿真的,基于Markov鏈的模型等多種形式。但這些模型幾乎都無法用解析的方法來進行描述,因此又相應發展了很多可操作且有效的求近似最優解的算法,如尋優算法,包括分支定界、遺傳算法及Tabu搜索等啟發式方法。
A.Gefrion等人(1996)最早應用混合整數規劃(MIP)模型建立配送系統模型并優化求解;B.C.Amtzen等人(1995)建立了全局供應鏈管理模型是到目前為止最全面的MIP模型,該模型考慮了客戶、供應商、人力資源、各種運輸模式的運輸時間和費用、稅率、關稅、產品本地化目標等多方面因素;Morris A.Cohen等 (1998)提出了一個全球制造與分銷的資源優化供應鏈模型。
還有學者建立了多級制造和分銷供應鏈模型、面向供應鏈優化的動態需求計劃模型、功能結構模型,也基本上采用了數學規劃方法和啟發式算法。
Hirofumi Matsuo(2000)研究了在由銷售商隨機提供需求計劃的情形下,制造商的庫存優化策略。建立了在庫存管理決策中利用實時需求數據的模型,并提出了預測分布需求的方法。以更新的需求信息在有限范圍內隨機動態規劃調整庫存的存貨,有效地降低了庫存相關的成本。
Surya D. Liman(2001)研究了一種啟發式算法以解決供應鏈管理中庫存與生產管理。由于需求的波動以及市場的不確定性帶來的復雜性,該啟發式算法采用了power-of-tow策略。同時提出了一種將庫存與生產管理完全集成的供應鏈管理模型。
協商也是協作求解問題的常用方法,它使協商各方之間通過信息交換達到相互理解來消解沖突,這也是供應鏈生產制造系統在計劃制定過程中所應用的一項重要內容。
Sycara(2003)提出了一個協商系統PERSUADER作為消解沖突的協調者,該協調者能夠獲取關于計劃制定狀態和協商參與者的全局、局部信息。當沖突發生后,該系統可以使用基于實例的推理或多屬性優先級分析尋找折衷方案,如果有關設計者不愿接受折衷方案,則采用說明或基于解釋的方法進行勸說,或者詢問對方不接受的理由以改進折衷方案的可接受程度。
Werkeman(2004)介紹了他們開發的DFI系統中所用的一種基于知識的遞增式協商方案,這種方案使用一種共享的知識表達方法,以使計劃制定者們能夠像擁有共同的領域知識背景的合作(或競爭)專家那樣協商。計劃制定者采用一種共同的語言,基于一系列規定的策略聲明其建議。
我國學者也對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相應的一些研究成果。
清華大學的柴躍廷、劉義等(2003)提出了一種由黑板、通知和郵件機制組成的協調平臺,以適應敏捷供需鏈代理之間不同緊急程度、不同交互方式的協調要求。
金以慧等(2006)提出了一種基于拉格朗日松弛算法的折扣價格協調優化策略。利用拉格朗日松弛算法將企業之間的物料耦合約束松弛掉,從而把整個供應鏈計劃問題分解為多個可利用本地信息求解的企業生產計劃子問題。通過上下游企業之間對折扣價格(拉格朗目算子)的異步更新,逐步獲取整個供應鏈生產計劃的優化解。
華中科技大學的馬士華等人(2006)對應用通用件的庫存量水平及其成本進行了分析,建立了多階通用件庫存模型,提出通過對采用通用件和不采用通用件的成本差異的比較,來決策多階生產系統中在哪一階工序采用通用件,并求解出每一階工序優化的基本庫存水平。
中山大學的陳志祥等(2005)把生產計劃的敏捷性分為兩維:同步響應性與柔性。按照兩維結構構造了相應的指標,給出了相應的量化計算公式。并從數據模式轉化機制與數據庫集成機制兩方面探討了供應鏈環境下生產計劃信息集成機制問題,建立了基于數據傳遞、數據共享、應用集成三個層次的信息共享機制。
供應鏈生產協同的研究與實現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它牽涉到很多思想和技術的應用。國內外對該領域的研究也才剛剛起步,在理論體系和應用實踐上都還很不完善。
總的來說,還存在著以下不足和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的理論與技術問題:
1.面向供應鏈層次的生產計劃模式及其制定方法;
2.供應鏈生產過程的協調、調度和進度監控的具體內容和方法;
3.面向供應鏈的資源共享和最優生產運作的制造組織形式;
4.企業之間或企業內部人與人之間的充分信任與合作機制的建立等。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