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國際保理(International Factoring)業務作為一種新型的貿易融資結算方式,以其獨特的應用優勢在全球迅猛發展并獲得了廣泛應用。但是,目前我國的國際保理業務仍處于起步階段,無論是業務量還是業務經驗都無法和發達國家相比。本文詳細介紹了國際保理業務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和遇到的問題,進而提出了能使該項業務在我國更好發展的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 國際保理 應用優勢 發展 現狀 探索
國際保理(International Factoring)業務起源于國際貿易之中,是為貿易賒銷方式提供的一種集銷售賬務管理、應收賬款收取、信用風險擔保和貿易資金融通為一體的綜合性金融服務。現代意義上的保理業務發端于19世紀末的美國,繼而興起于歐洲,今日更向全球發展。目前,國際上已成立包括我國在內的130多個國家參加的國際保理聯合會(FCL)并公布了世界各國保理公司所接受的統一慣例,國際保理慣例規則。作為一種新型綜合性金融服務,國際保理業務在當今世界的國際貿易結算中已超過信用證業務結算量。
一、國際保理的應用優勢
與匯款、托收和信用證這三大傳統國際結算手段相比,國際保理業務無論對出口商、進口商還是商業銀行都具有獨特的應用優勢。對出口商而言,保理商可以代替出口商對進口商資信狀況進行調查與監督,克服信息障礙,從而為出口商的銷售政策提供準確的依據和信息。出口商在貨物裝運完畢并向保理商轉讓發票等單據后,即可獲得80%以上的融資,提高收匯速度,加快資金融通。對進口商而言,由于保理業務通過保理組織進行結算,可以省去買方高昂的開證費用及押金等支出,降低了買方的交易成本。保理結算的延期付款,也相當于為買方提供了信用放款,從而提高了其資金利用率。而對于商業銀行而言,辦理國際保理業務不僅豐富了銀行的業務品種,拓寬了市場范圍,而且可以為銀行帶來可觀的利潤。一般而言,作為出口保理商的銀行,除了可以獲得發票金額1‰-4‰的傭金外,還可以通過向出口商提供融資服務獲得收益;作為進口保理商的銀行,由于承擔買方信用風險,因此傭金比例更高,一般為發票金額的4‰-10‰,并可以收取一定的銀行費用和單據費用。
二、國際保理業務在我國發展現狀及問題
1.國際保理業務在我國發展現狀
近20年來隨著國際貿易向買方市場形式轉變以及向全球化方向發展,出口競爭日趨激烈,國際保理業務得以迅猛發展,在國際結算市場上的地位日趨提升。據統計,2004年全球的國際保理業務量已經達到了680億歐元,而同期我國的國際保理業務量僅為7.6億歐元,僅為全球國際保理業務量的1.1%,這與我國作為進出口貿易大國的地位是很不相稱的。
2.我國發展國際保理業務存在的問題
(1)對保理業務認知度不夠
就我國的現狀而言,由于國際保理業務尚未普及,許多外貿企業的經營者和從業人員對此項業務并不了解,而是習慣地通過信用證等基于銀行信用的傳統的國際結算方式進行結算。同時,由于我國出口商品依然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此類產品容易導致質量糾紛,而由于國際保理業務是完全建立在商業信用的基礎上,通過這一方式進行結算其風險相對較大。
(2)相關專業人才稀缺
國際保理業務涵蓋了國際結算、貿易融資、信用擔保等多重功能,因此對于從業人員的要求相當高。但由于目前國際保理業務在我國的國際結算中所占份額相對較小,因此我國對于國際業務人才尚缺乏相應的培養機制,在高校的國際金融專業課程學習時對于該項業務的介紹也不夠詳盡。因此,盡管目前我國商業銀行都已經開辦了國際保理業務,但由于經驗和人才的缺乏,該項業務并未獲得太大的發展空間。
(3)相關法規建設滯后
雖然我國早就正式加入了國際保理聯合會并接受了《國際保理管理規則》這一統一慣例,但僅僅依靠這一規則并不能解決國際保理業務中所遇到的全部問題。由于我國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指導國際保理業務發展的法律體系,使得在我國開展該項業務時無法可依,有法難依,許多問題得不到解決,這無疑為保理業務在我國的發展設置了一大障礙。
三、發展我國國際保理業務的對策建議
如前所述,我國國際保理業務發展受到整個社會經濟大形勢及銀行內部機制的限制,要促進國際保理業務在我國的發展,必須從政策上、法規上、觀念上、人才上等諸多方面進行努力,積極促進商業信用體系、國際保理業務法律體系建設以及促使商業銀行自身盡快采取措施為國際保理業務的開展及進一步發展作好準備同樣非常重要。針對存在的難點,可考慮的對策和建議如下:
1.大力宣傳、推廣國際保理業務。目前我國對國際保理業務的宣傳力度還不夠,許多外貿企業經營者,業務人員根本不了解這項業務,給國際業務的推廣帶來了困難。因此,各大商業銀行可充分利用廣泛的分支機構網絡,以及通過報刊、廣播、電視等傳播媒介,大力宣傳國際保理業務。同時,可通過舉辦講座等形式,面向廣大的進出口公司和企業,使他們對國際保理業務有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2.外貿企業應轉變觀念,積極推廣保理業務。長期以來,由于受匯款、托收、信用證等傳統交易模式的限制,我國出口企業還不能適應建立在商業信用基礎上的國際保理業務。首先從交易觀念上就阻礙了保理業務在我國的發展。目前,要推動我國對外貿易出口的持續快速增長,外貿企業必須積極轉變觀念和偏愛采用信用證結算的習慣,主動應用國際保理這一新的結算方式,以達到吸引客戶,同時降低國際交易風險的目的。同時,外貿工作者應不斷了解并熟悉國際保理業務的特點、優勢和具體的操作方法,學習并掌握有關的法律法規。
3.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改善宏觀經濟環境。目前我國的保理業務主要依據《國際保理公約》這一國際法及《國際保理業務慣例規則》執行,而這些法律規范還不能直接用于指導、監督我國保理業務的具體實施,而且各國開展保理業務的實際情況也有很大差異,這些法律規范只是基本的依據,各國還必須據此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法律、法規。我國目前還沒有專門規范保理業務的法律法規,而保理業務又涉及《合同法》、《公司法》、《破產法》、《銀行法》、《擔保法》等多方面的法律規定。因此, 我國當前亟待建立一整套指導國際保理業務發展的法律體系及具體業務操作規程,以改變目前我國開展該項業務無法可依,有法難依的現狀。
4.培養具有專門知識的經營管理人才。國際保理業務實質上是一門涉外的綜合性金融服務。因此,對人才的要求條件較高,既要精通英語、電腦,又要掌握國際銀行業務,還必須熟悉國際商法、貿易對方國的法律、民俗等。如此高素質的全面型人才,我國目前還相當缺乏,所以培養人才是當務之急,必須通過舉辦專題培訓、引入資格認證機制等方式盡快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人才。
由于信息服務技術的高度發達, 買方市場的普遍形成, 國際貿易中的競爭也日趨激烈,傳統的信用證結算方式的使用比率呈下降趨勢, 非信用證結算方式的使用呈上升趨勢, 而賒銷貿易方式是對買方最為有利、最具有吸引力的貿易結算方式。因此, 相信主要為賒銷貿易方式設計的保理業務在不遠的將來必將對我國對外貿易產生巨大的影響。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