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臺州區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當地的獨具特色產業集群,本文首先對臺州集群的發展概況進行了總結,然后對制約臺州集群發展的問題進行剖析,最后在此基礎上,針對性地提出臺州集群可持續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 產業集群 可持續發展 臺州
一、臺州產業集群的發展概況
臺州市位于浙江省中部沿海,陸域面積9411平方公里,人口560萬。2005年全市生產總值1251.8億元,比上年增長13.9%,其中工業增加值597.7億元,比上年增長16.3%,經濟發展水平居省內前列。臺州有著民營經濟體制和機制上的先發優勢,有著眾多的企業家資源優勢,業已形成一定的產業集群基礎,截至目前,臺州已形成汽車摩托車及其配件、醫藥化工、塑料模具、家用電器、服裝機械、水泵閥門、工藝美術、食品飲料、鞋帽服裝等有較強競爭力的九大制造業產業群。具體請參見下表:臺州重要產業集群情況匯總表。
臺州重要產業集群情況匯總表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有關統計數據整理
二、臺州產業集群目前存在的問題
1.集群內企業的素質和創新能力有待提高
臺州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在總體上還存在“低、小、散”的弱點,在技術、品牌、市場網絡等方面表現出明顯的競爭劣勢,集群內企業創新能力弱。目前,臺州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具有自主品牌的大中型企業,這類企業數量很少;另一類則是大量的以模仿為主的加工型企業。這類企業由于企業規模小,既沒有品牌優勢,也沒有市場優勢,更沒有研發優勢和人才優勢。在國際經濟格局中,前一類扮演的是“中國制造”角色,而后者僅僅是“中國加工”的角色。“中國加工”企業賺取的只是極其微薄的一點加工費,不足以支付品牌建設、技術研發所需的大量費用。這類企業明顯缺乏競爭優勢,只能是原地踏步,面臨生存危機。
2.產業集群內大中小企業缺乏有效協作
臺州少數民營企業通過堅持不懈的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躍升為行業龍頭企業,已經具有相當強的競爭實力。與他們形成鮮明落差的是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積累與躍升不足,技術水平差距不斷拉大,導致集群內大小企業協作網絡趨于脫節,集群優勢的發揮相對過去明顯減弱。產業集群本來是臺州大企業崛起的沃土,但現在集群內協作的優勢卻有弱化的趨勢,這實際上意味著臺州民營企業市場競爭優勢的減弱。低水平的集群使大企業處于兩難選擇之中:一方面,應該多協作發揮區域配套優勢,以降低生產成本;另一方面,又應當少協作提高產品質量,通過躋身中高端市場來獲取高附加值。目前有些臺州企業不愿與本地中小企業建立聯系,他們認為本地配套企業都是一些三流企業,這對于中小企業的成長是不利的,對于整個集群創新優勢的發揮也是不利的。
3.要素資源短缺,發展空間受限
產業集群的外部約束日益嚴峻,土地、資本等要素供給不足,城市支撐功能無法滿足企業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需要,即使基本具備城市功能的區縣,也缺乏共享機制。已成為臺州市區域經濟和產業集群進一步發展的瓶頸。根據臺州市經委對全市外遷企業情況的初步調查,由于用地無法滿足、環保限制等原因,2001年~2003年外遷工業企業已達150家左右,其中部分外遷的占85%,遷往外省的約占90%。外遷企業中規模以上企業占90%左右,醫化企業占六成。企業外遷多,外來投資少,使臺州工業性投入增速明顯放緩,阻礙了集群的進一步發展。
4.小企業融資困難
集群內民營企業的金融支持體系仍然存在缺陷和不足。一是民營企業外部融資困難,難以獲得國有商業銀行信貸。從全市看,國有商業銀行仍然占據著首要地位,截至2004年5月末,國有商業銀行的存款余額占全市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的60.7%,貸款余額占全市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的65%。由于交易成本、借貸雙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性等原因,國有商業銀行傾向于對大企業提供批發信貸,缺少為中小民營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積極性。二是民間融資規模有限且成本高,且仍不是合法的融資渠道。此外,民間借貸手續雖然簡單,但其過高的利率(12%~24%的年利率)使得民營企業融資成本過高。三是多數信用擔保機構規模小,擔保費率過高。
三、促進臺州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的思路
產業集群是臺州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中提高綜合競爭力的重要載體,針對臺州產業集群發展中面臨的上述問題和困難,如何深化產業集群機制,實現初級生產要素依賴型產業集群向以創新為導向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集群升級,推進臺州產業集群的可持續發展,使之成為推動臺州經濟發展和提升區域競爭力的重要動力源,應把握好以下幾點:
1.增強產業集群的持續創新能力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生產要素約束逐漸加大,臺州的企業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早期發展階段曾經是優勢的東西,在更高的發展階段則變成了弱點。而想要獲得更高層次的競爭優勢,必須創造自己的具有創新意義的技術優勢,把自己融入到更高的國際競爭中去。因此必須強化創新,通過創新培育產業集群的核心競爭力。只有通過以創新為目的的經濟發展,擴大自由品牌的影響度,提高產品的差異性,形成核心部件的自主知識產權,才能創造高層次的競爭優勢和高附加值。也唯有如此,才能提高集群內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臺州區域生產效率,推動產業集群由低成本型向創新型轉變,最終確立臺州產業集群在全球分工體系中的競爭優勢。
2.促進集群內大中小企業間的合理分工與競爭性協作
圍繞龍頭企業搞好產業配套,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是產業集群保持發展活力的關鍵。大企業是產業集群的核心主體,要發揮其在產業集群中的“領頭羊”作用。臺州近年來深入實施大企業戰略,計劃到2010年培育5家以上產值超100億元的企業,10家以上產值超50億元的企業,30家以上產值超10億元企業,以大企業的提升帶動集群內中小企業的發展,以大企業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組織創新帶動中小企業技術結構和管理模式的提升,將大企業優勢轉變為產業集群優勢。同時中小企業是產業集群的堅實基礎,因此,要將產業集群建設成為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引導中小企業往專、精、細轉變,改善工業布局,優化企業之間的生產協作流程。大中小企業的協作方式應該向更加多樣化的方向發展,可以是產品為中心的協作,可以是銷售為中心的協作,可以是原材料工給中心的協作,也可以是承包服務為中心的協作。大企業可以將“非核心資源”的生產制造環節甚至產業設計、售后服務等“外包”出去,只需保留與經營人才、商譽和技術秘密有關的核心資源來實現企業利潤的最大化。中小企業也應該通過集聚—學習—競爭—創新,實現自我提升,加強與集群內相關的大中型企業的協作,實現互動發展,推動集群逐步走向成熟,走向規范。
3.重視高級生產要素的培育
為提升臺州產業集群的競爭力,必須注重大力培育區域高級要素,努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區域技術創新體系。首先,要提高本地的人才培養能力。大力扶持現有的各類大專院校尤其是職業技術學院,新建高水平的大學和適應企業需求的職業學院,建立完善成人教育、職工培訓體系,對在崗人員進行培訓,不斷提升企業的技術實力和管理能力。其次,提高企業家整體素質,重視引進和培養管理、技術人才。企業家應利用各種機會和途徑進行學習,學習先進的專業知識、管理經驗和理論、法律知識,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決策水平和法制意識;要重視引進企業的管理、技術人才,用感情和待遇留住人才,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同時,重視從企業內部培養人才,為企業管理人員、技術人員提供各種學習機會,提高企業整體的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增強集群企業的凝聚力。這些和產業群發展與創新緊密聯系的人才培養體系的建立,不僅可以提升臺州人力資源層次,創造高級生產要素,更為重要的是為產業集群的知識化創新奠定了基石。第三,加大自主創新力度。積極構建創新服務體系,不斷健全創新激勵機制。倡導自主創新,引導企業提高自主創新主體意識,爭創自主品牌。加快創新力量積累,加強創新人才隊伍建設,鼓勵企業與大學、科研機構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促進企業與科技資源有機結合。
4.拓寬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
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快制度創新,建立民營經濟的融資機制,推進“中國民營金融機構發祥地”建設,重點在打破國家銀行高度壟斷和民營銀行數量嚴重不足、規模小的格局方面有所突破。同時,繼續通過組建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推行企業財產抵押貸款以及金融社區服務模式的成功經驗,進一步開辟民營企業融資的新途徑,為集群內民營企業快速發展提供保證。要積極創造條件,使民營企業與資本市場、銀行資金緊密結合,鼓勵企業聯合兼并,加速資本聯合。一是加快民營企業上市的步伐,鼓勵大企業開展資本經營。二是鼓勵國有商業銀行創新工作思路,進一步加大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力度。三是鼓勵企業開展聯合兼并,加速壯大規模實力。四是加快建設臺州市產權交易市場,促進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重組。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