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企業戰略作為一門學科被提出以后,就成為企業理論研究的重要內容,經歷了從企業結構觀到核心能力理論等不同發展階段。近年來隨著社會資本理論應用范圍的拓展,社會資本這一理論被應用到經濟學和企業管理理論中。本文在分析企業戰略分析演進過程和社會資本理論基礎上試圖構建一個基于社會資本理論的企業戰略分析框架。
[關鍵詞] 社會資本 企業戰略 競爭優勢
企業戰略是企業家及企業的經營管理者在進行企業經營管理活動時必須考慮的首要問題,企業的發展是在歷史不斷演進中進行的,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企業本身和企業環境都在不斷的變化發展之中,企業戰略理論也經歷并形成了不同階段。本文在傳統戰略管理理論基礎上將社會資本理論應用到企業的戰略分析過程中,致力于探索基于社會資本的企業戰略分析框架。本文第一部分回顧了企業戰略理論,第二部分闡明了社會資本基本內涵及與企業競爭優勢的關系,第三部分分析了社會資本視角的企業戰略。
一、企業戰略理論回顧
企業戰略理論從其發展過程來看,根據企業戰略分析的內容與依據可劃分為企業結構觀、行業結構觀、核心能力觀和資源基礎觀四個重要階段:
1.企業結構理論的代表人物錢德勒通過對企業成長過程的分析,得出了企業結構跟隨企業戰略的結論。他通過大量的商業案例研究,提出了“戰略與結構”的命題,認為企業的經營戰略要適應環境的變化,企業的組織結構也必須隨企業戰略的變化而改變。企業結構分析理論的主要分析工具是SWOT分析法。該分析法通過對企業結構內的優勢與劣勢、企業結構環境內的機會與威脅進行識別和分析得出企業的戰略組合和戰略選擇。
2.行業結構學派主要代表人物邁克爾·波特將產業組織理論應用到企業戰略管理中,實現了兩者創新性兼容,并達成了戰略制定和實施兩個過程的有機統一。行業結構分析是確立競爭戰略的基石,理解行業結構是戰略制定的起點。行業結構理論的主要分析工具是五要素模型和價值鏈模型,五要素模型對各行業中影響企業利潤的主要因素進行分析,找出不同行業中有競爭前景的行業并確定為企業將要進入的行業。在確定了要進入的行業之后再用價值鏈模型對企業業務活動環節進行分析,決定采用什么戰略與之相匹配,即低成本領先、差異化和集中戰略。
3.核心能力學派的代表人物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爾(Gary Hamel)于1990年在安德魯斯有關特色能力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了頗具影響力的核心能力概念?!捌髽I核心能力”,是指各種能力中最起作用的部分,是各種能力的中心和發散點。它可以通過向外輻射,作用和影響著其他各種能力的發揮與效果?!捌髽I核心能力”理論認為現代市場競爭主要取決于企業核心能力的競爭,企業戰略的目標在于識別和開發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核心能力。企業核心能力是企業長期積累形成的一種獨特能力,是企業持久獲取利潤的源泉。
4.資源基礎理論認為企業是戰略資源的集合體。伯格·沃納維爾特的《企業資源基礎論》(1984年)為企業戰略理論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范式,資源基礎理論強調“核心資源”的重要性,因此一個企業要獲得佳績,就必須發展出一系列獨特的具有競爭的核心資源,并將其配置到擬定的競爭戰略中去。
綜上所述,企業戰略分析的本質是對企業內外的資本進行分析,無論是企業結構以還是資源基礎觀的本質都是利用企業所能利用的戰略資本創造企業戰略優勢。
二、社會資本與企業競爭優勢
1.社會資本基本內涵。近年來隨著社會學概念與經濟學概念的交叉和滲透,社會資本已成為經濟與企業管理理論的一個研究熱點。社會資本是新經濟社會學中的核心概念,它是以社會關系網絡為載體的一種促進合作的資源(張其仔,2001年)。美國社會學家科爾曼(Coleman,1990年)是第一位有影響力地提出社會資本理論框架的學者,對社會資本進行了比較系統的研究。他把社會資本界定為個人擁有的社會結構資源,認為社會資本是根據其功能來定義的,和其他形式的資本一樣,社會資本是生產性的,能夠使某些目的的實現成為可能。羅納德.伯特(Ronald Burt 1992年)提出著名的結構洞理論,認為社會資本是一種結構競爭優勢的隱喻(metaphor),他把社會資本定義為一種能帶來接近資源和控制資源的結構。林南(nan lin,2001年)從社會資源的角度研究社會資本,他指出社會資本是投資在社會關系中并希望在市場上得到回報的一種社會資源,是一種鑲嵌在社會結構中并可以通過有目的的行動來獲得或流動的資源。普特南(Putnam,1992年)認為社會資本是一種組織特點,如信任、規范和網絡等,它是生產性的,能夠通過對合作的促進而提高社會效率。綜上所述,社會資本的各種觀點之間雖然有所差異,但是都認為社會資本是一種社會資源。
2.企業社會資本與企業競爭優勢。企業社會資本是對社會資本主體的企業化,對企業社會資本的研究主要在兩個方面:即企業內部社會資本和企業外部社會資本兩類。企業內部社會資本是由于企業內部的員工、管理者、部門、團隊等之間的社會關系網絡而形成的社會資本,而企業外部社會資本是由于企業嵌入在外部關系網絡中所形成的社會資本。
企業是各種資源(資金資本、人力資本、知識資本、信息等)的集合體,是為了實現一定的目標而形成的一個組織。從企業內部社會資本這一層次來看,作為企業是一個制度化的組織,個人要進行有效的交流和共享企業內部非常專業化的技術知識,他們必須要有一個共同的知識網絡。而企業內部的社會資本可以促進這一知識網絡的建立,企業內部的社會資本所形成的信任規范、位置、結構等可以提高企業內部的信息交流與傳遞的效率。企業外部社會資本來看企業是在由無數組織體形成的一個網絡中,企業的競爭優勢就是企業在這個網絡中的位勢,這種位勢可以分為橫向和縱向兩種。橫向位勢指橫向企業間的關系,這些企業是在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中形成的同等的伙伴合作關系,他們可以通過社會資本形成某種形式的社會關系,容易將各自擁有的互補資源結合在一起,加速技術、信息、知識的轉移與擴散,也有利于降低技術成本和創新風險??v向位勢指企業上下游之間形成的供應鏈關系,企業通過對供應鏈上價值鏈的分析,可以根據自身的資源確定核心能力所在。相關文獻研究表明:企業的社會資本具有促進企業內外部的集體行為、促進知識、信息及其它資源的流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促進創新等效果,正是企業社會資本產生的這些效果,提升了企業的競爭優勢。
三、社會資本與企業戰略
1.社會資本網絡:企業戰略優勢來源。當代企業戰略的核心問題之一就是解釋企業的持續競爭優勢的來源(周小虎,2004年)。社會資本理論對企業戰略管理的貢獻是將競爭的優勢建構在企業社會資本的保護和創造基礎上的,它充分注意到社會資本在企業價值創造活動中的重要性,企業價值的創造是企業社會化的過程。企業的價值創造是嵌入于社會網絡之中的,企業的社會資本是企業網絡的價值。從網絡化視角來看,作為企業管理對象的組織是嵌入于社會網絡之中的。社會資本的網絡化理論通過結構嵌入、關系性嵌入和認知性嵌入來解釋管理行為與原子主義不同。原子主義理論(Gulati,IVohria Zaheer,2000年)認為企業之間績效差異取決于企業某一方面的要素,企業結構觀、行業結構觀從企業的外部來分析并尋找企業的競爭優勢,資源基礎觀和核心能力觀則認為企業內部的資源和能力是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而在今天信息化的社會里,企業的管理環境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如,組織外部的聯盟與合作、內部的橫向再造和虛擬化使得組織結構呈現出網絡化趨勢;在組織資源上,從物質資源、金融資源、人力資源發展到網絡資源;在組織治理上從單邊治理發展到網絡治理等。
網絡視角的企業戰略觀念可以有效地引導企業社會資本實現持續競爭優勢的管理實踐活動。在動態復雜性的環境下,企業的持續競爭優勢的實現更大程度上是受到不斷創新變革、及時調整資源結構的組織動態能力的影響。企業的社會資本網絡有助于通過個體所在網絡中的位置、個體間的網絡結構形式提高企業的知識吸收創新能力和組織的動態能力。
2.社會資本結構:企業戰略基礎。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電了、通信、計算機等信息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發展,模塊化的理念和方法逐漸引入企業的管理之中,進而成為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革命性力量(余東華,芮明杰,2005年)。模塊化戰略也從本質上改變著現存產業和產為結構,重塑社會經濟的微觀基礎和基本結構,以至于當今產業己經進入模塊化設計、模塊化生產、模塊化消費的模塊化大發展時期。隨著產品設計和生產的模塊化,企業組織也出現模塊化傾向。這種模塊化的網絡便構成了企業雄厚的社會資本,這一模塊化的社會資本結構中,企業之間的信任、合作、規范、競爭是構建企業模塊化戰略的基礎。
基于模塊化的企業社會資本結構能夠通過供應鏈管理使成員企為業共享模塊化經濟(Modularity Economy),從而提高競爭能力。模塊化經濟來源于企業價值網絡的“新木桶效應”,按照模塊化的觀點,企業可以用自己的強勢部分與其他企業強項相結合,這種基于合作而構建的“新木桶”的每一塊木板都是最長的,從而使得木桶的容積達到最大。也就是說,企業價值網絡是不同組織能力要素的最優組合,由于每個成員企業都把焦點放在己最擅長的業務領域,能夠最大化地釋放已的資源和能力的潛力。在模塊化時代,業務聚焦戰略或業務歸核戰略逐漸取代縱向一體化戰略,企業內部價值網絡趨于分解,業務組合有所縮減,企業的主要戰略資源逐漸聚焦于核心業務,將一些非核心業務通過外包等形式轉移到企業外部。隨著業務、價值和組織結構等復雜系統的模塊化,企業必須形成自己的核心模塊,構建自己的核心模塊戰略。
3.企業戰略、產業融合與社會資本??萍嫉母叨劝l達帶來了社會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隨著信息技術的滲透與擴散使傳統產業的封閉與排斥走向產業滲透與融合。在此過程中企業的社會資本也在不斷的增加與擴散。在一個如此多變的競爭環境里,戰略不再是沿著價值鏈確定的一個固定的活動集。企業戰略分析的焦點不僅僅是公司、產業,而是價值創造系統本身。在系統內不同的經濟行動者——供應商、商業伙伴、合作者、顧客一起工作共同創造價值。他們關鍵的戰略任務是這些行動者之間的關系和角色的重構,目的是以新的方式、新的參與者進行價值的創造,即企業社會資本選擇與重構。他們潛在的戰略目標是在能力和顧客之間創造一個可以提高的均衡。福特公司等傳統汽車制造業融合新經濟,現已逐步成長為光電機一體化產業企業,顯示出新的生命力。新舊經濟的融合發展是指高新技術及其產業作用于傳統產業,使得兩個以上產業融為一體,逐步發育成長為新的產業。企業家們要充分認識到新舊經濟融合發展是提升企業的必然選擇。
四、結論
國際化、網絡化的社會中,企業的社會資本也必然是一個國際化、網絡化的價值體系,企業是實際運作的經濟單位,而企業憑借社會信任網絡所創造的速度與彈性,積極影響、回應日趨復雜的社會網絡。企業在充分利用網絡社會資本的同時也在為整個社會網絡創造社會資本。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競爭優勢必須構建企業的社會資本價值體系,社會資本已成為企業不可缺少的戰略資源。企業社會資本已經滲透到企業運營管理中的各個方面,企業的商標、品牌、商譽、技術、管理技能等知識資產都是企業社會資本的重要組成。全球經濟網絡不斷融合是時代的趨勢,企業必須融入全球經濟網,進行全球經濟合作,促進企業社會資本的積累和運作。在社會網絡化、企業模塊化和產業融合的趨勢下企業必須構建基于社會資本的企業戰略觀。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