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能力理論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勞動分工理論。其后,馬歇爾、彭羅斯以及理查德森等則進一步發展了企業能力理論。到20世紀90年代企業能力理論開始逐漸成為戰略管理理論的主旋律。能力理論雖然成為主流,但是由于概念和缺乏操作性而一直為人們所詬病。本文在分析企業能力及其相關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了企業能力的層次與結構模型,以及基于能力的層次與結構的企業戰略管理運作建議。
一、企業能力概念的詮釋
企業能力理論發展的早期,能力的概念總是與資源混在一起,比如Selznick(1957年)認為能力是能夠使一個組織比其他組織做得更好的特殊物質。這種用物質來定義能力的做法,和能力的本意大相徑庭,讓人感到該理論的概念模糊不清。直到九十年代,Grant、Amit等人對企業能力和資源的關系進行了研究,開始區分資源與能力。Grant(1991年)認為資源是生產過程中的投入物。能力是把一組資源結合起來用于執行一定的任務或活動的能力。格蘭特以能力來定義能力,無疑邏輯上時有問題的。Amit (1993年)認為能力是企業資源之間通過長期復雜的相互作用發展而來的企業獨特的基于信息的、有形或者無形的流程。Amit把能力視為一種流程,仍然讓人感到能力概念的模糊性。項保華認為,資源一般指的是那些能夠由管理者所完全掌控的外顯、靜態、有形、被動的“使役對象”;而能力指的是最終會體現在具體個人或者群體身上的潛在、動態、無形、能動的可以勝任某項工作或活動的“主觀條件”。
從能力概念的本意來說,它原本屬于心理學的范疇,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作用,是人作用于外部世界時所取得的功效,是一種內化了的個體品質。能力歸根結底是屬人的,只有個人才擁有能力,能力也只能通過人的活動表現出來。因此,企業能力并不是一種實體概念而是一種表象。能力是在活動中形成的,也只能通過具體的活動表現出來。能力和能力的載體以及表現形式不可分割。因此,企業能力可以認為是企業內部個體所擁有的知識和技能被企業的制度和文化所整合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表象。
二、企業能力的層次
企業能力理論在發展過程中先后出現了核心能力和動態能力等概念。直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對于能力、核心能力與動態能力之間關系的認識仍然存在諸多分歧。綜合理論界學者相關論述來看,企業能力可劃分為三個層次,即一般能力、核心能力和動態能力。具有遞進關系的三層能力體系,即企業一般在擁有一般能力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構建核心能力,有了核心能力,才能有可能發展出動態能力。這三種能力的先后提出,反映了人們對能力認識的不斷深化。一般能力是競爭中的同行業企業普遍具備的能力,這些能力已經成為進入某個行業或維持在該行業中生存的基本條件。不具備這些能力也就不具有參與市場競爭的起碼資格;而具備這些能力卻未必能使企業獲得競爭優勢。核心能力則是一個企業所擁有的不易為他人學習和模仿的、能夠帶來超額利潤的獨特能力,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激勵因素。擁有建立在一般能力基礎之上的核心能力的企業則能在市場競爭獲取競爭優勢并享有高額利潤。這種企業是可以算是優秀企業。但從長期看,隨著行業技術的發展和環境的變遷,原本的核心能力可能被侵蝕,變成一般能力,因此具備核心能力雖然可以使得企業獲取一定時期內的競爭優勢,但卻不能使企業獲得可持續競爭優勢,因此,企業要獲取可持續競爭優勢,還需擁有能夠不斷地構造核心能力的能力,即動態能力。擁有這種能力的企業可以說就是柯林斯在《基業常青》一書中所說的偉大(Grand)企業。
三、企業能力的結構
從目前提出的幾種關于企業能力結構的觀點來說,沒有那種具有足夠的說服力并具有足夠的操作性。我們認為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在與人們通常都把企業能力當成一種實際存在的事物,而忽視了企業能力的本質實際上只是一種表象,是企業運作和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現象,把企業能力當成企業中某種局部的事物,就企業能力而談企業能力其實是緣木求魚之舉,如果拋棄西方慣用的僅僅在組織層面上進行形而上的能力抽象分析的做法,采用個體與組織非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從個體才能的角度來理解企業能力。我們可以建構一個具有很強的操作性的企業能力結構模型。
如前所述,企業能力可以認為是企業內部個體所擁有的知識和技能被企業的制度和文化所整合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表象。那么,培養和整合個體才能的過程也就是培養企業能力的過程。結合心理學和組織行為學的知識,我們可以對企業能力表象的形成做一個解析。
個體出于某種需求而產生與他人合作或者加入某個群體的動機或動力,而他們或者某個群體根據個體某方面的品質或才能而接納個體。群體依靠信任與合作生存,企業就是一種以契約信任為特征的互相合作的群體。企業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實現生存和發展,并表現出自己的能力。可見,企業能力表象的形成需要四個因素,即個體的動機和才能,個體間的信任與合作,以及企業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此外,個體能力要表現出來,需要通過個體工作過程表現。企業能力需要通過企業運作和發展過程才能表現出來。而資源是個體工作和企業運作和發展的基礎。這樣就可以形成一個企業能力的結構模型如下圖。
企業能力的結構模型圖
通過該模型,很容易發現,要提升企業能力,必須以科學化、制度化的運作管理為基礎,從激發個體動力,提升個體能力,加強個體間的信任與合作,加強戰略管理等幾個方面進行。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