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導言
從現代經濟發展的軌跡看,大城市的工商業起到了關鍵的核心作用,并且其工商業有不斷擴大的趨勢。但是,大城市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問題:人口密集、土地貴、染嚴重、就業難、居住差、交通擁擠等,已使它的發展面臨較嚴重的制約。而小城鎮作為城鄉經濟的橋梁和紐帶,可以加快信息的傳遞,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并可推動大城市的產業發展。因此,黨中央和政府早在1991年明確指出,村鎮建設事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各地、各部門一定要認真抓好。1998年10月,中共十五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明確指出:“發展小城鎮,是帶動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大戰略?!?002年11月8日,江澤民同志在中共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又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鎮化水平,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
因此,加快小城鎮的建設,利于解決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醫療、住房、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方面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協調與社會和諧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二、小城鎮與不同經濟發展層級的關系
國民經濟發展從空間經濟發展的角度看,分為大城市、小城鎮、農村三個基本層級:大城市處在第一個層級,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農村處在第三層級,為社會經濟發展的穩定基礎;而小城鎮則處在中間層級。那么,小城鎮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在何處?應分析它與前兩者的關系才能體現出來。
1.大城市與小城鎮發展的關系。中國正處在城市化加速階段,不同規模的城市在城市化進程中有不同的作用。大城市具有的空間集聚優勢,使城市經濟具有明顯的聚集效應,聚集經濟的產生使企業可以獲取更高的利潤,居民可以得到更多的效用。另外,企業和居民在空間上互相接近,通過競爭分享這種聚集利益,因而加速了大城市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而且,在一定條件下,城市人口集中的規模越大,釋放出來的新能量就越多。這種能量多到一定程度,便會創造出全新的物質和精神的城市文明,即開放型的現代化的大城市文明。這種開放型的現代化的大城市文明,一方面對其周圍的鄉村或小城鎮產生強大的直接引力效應,使該城市進一步擴大;另一方面又對其他中小城鎮產生巨大的示范作用,使他們紛紛仿效,形成一種間接引力效應。而對于我國廣大的人口中,只有少部分生活在大城市,絕大部分的人生活居住在小城鎮或農村。如果不能通過小城鎮作為信息傳遞的節點,那么大部分人基本與現代文明“隔絕”,很難與大城市在物質與精神文化方面發展同步,只能處于落后的地位。這容易導致生活水平的差異較大,使社會發展失衡嚴重,容易形成一定的社會矛盾。
另外,如果產業與人口過分集中于大城市的情況持續下去,住宅、環境污染和交通困難將會進一步惡化,大城市的人口增加將永無止境,非生產性的財政開支將過大,必然消耗經濟增長所需的財力。同時,大城市的工業產品市場局限在大城市中,易導致競爭激烈,成本上升,不利于企業的資本積累和后續發展。
而只有大力發展小城鎮,才能更好地作為大城市信息與物質擴散的節點,把大城市的物質與精神文化傳遞到廣大的群眾中去,使人們逐漸感染并接受大城市的精神文化,而且能在小城鎮能購買大城市的工業產品,自然促進了大城市的經濟的發展。同時,大城市可通過向周邊的小城鎮轉移部分工業,來緩解土地供應的壓力,環境污染問題。這種情形促進了小城鎮的發展,特別是能夠在周邊的各小城鎮分別建成企業集群式的工業園,則更能促進小城鎮和大城市的協調發展。同樣,廣大的產品與文化信息通過小城鎮傳遞到大城市,促進了物質與精神文化的交流,增加了知識和信息的創新活動。從而形成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
2.小城鎮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農業和農村雖然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但是仍然不能適應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特別是近年來,農村經濟發展出現了許多深層次的急待解決的矛盾。農民收入增長減緩,農業勞動生產率不高,農副產品相對過剩,農業勞動力大量富余,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環境較差等。因此,中共中央制定的“十一五”規劃中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新時期的重要任務。而我國農村人口近九億, 剩余勞動力達四億多, 實際投入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才二億多, 如何合理的安排剩余勞動力,發揮其巨大的勞動潛能。從國情出發,上億的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到大中城市,既不可能,也不現實。本文認為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發展小城鎮, 開拓小城鎮工業生產門路, 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才能較大規模地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有效地降低轉移過程中的風險和成本,也易于為廣大農民所接受。而且,大力發展小城鎮,就有相當一部分農民脫離農村而進入小城鎮,從事加工業、建筑業及各種服務業。這不僅可以使農業走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道路, 而且農民收入增加了, 生活富裕了, 第一產業就更有條件向著機械化、電氣化、工業化方向發展。
從國民經濟發展來看,擴大國內需求,開拓國內市場特別是農村市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發展小城鎮,將直接帶動最終消費需求,有利于開拓農村市場,拉動國民經濟更快增長。農民進入小城鎮,其生活消費將由自給半自給消費變為商品性消費,對農產品和耐用消費品的需求量將會大大增加。這不僅有利于緩解當前我國農產品低水平過剩的現狀,而且也能為城市工業的進一步發展開拓更大的市場空間。農民進入小城鎮,將極大地促進二、三產業的發展,有利于經濟結構調整?;A設施、住宅及公共建筑的建設加快,也帶動了直接投資的需求。同時,城鎮化的過程是城市文明向農村滲透和傳播的有效過程, 也是農民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向著現代文明改變的有效過程。隨著小城鎮發展, 城鎮文明程度隨之不斷提高。農民的生活習慣、消費觀念、價值取向、意識形態逐步向城市化發展, 將會出現城鄉一體化、工農一體化的局面,最終會形成穩定的社會的和諧發展基礎。
三、小城鎮發展的思路與方向
小城鎮在我國社會與經濟發展中體現了重要的作用,為工業化提供更大的拓展空間。但是它在目前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部分小城鎮忽視客觀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盲目攀比、盲目擴張;發展無序;城鎮基礎設施不配套,投資環境滯后;定位存在盲目性;污染嚴重;發展資金不足;忽視農業資源優勢等。面對這些問題,如何建設發展小城鎮呢?本文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規劃:
1.做好產業發展規劃。用科學的思想作為指導,制定科學合理的產業發展規劃,將城鎮建設發展總體規劃與產業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結合,使城鎮功能與產業發展建設相互協調發展。
2.發展特色產業。小城鎮沒有大城市工業發展的優勢,所以,不能像大城市一樣,發展所有產業。鑒于資源、財力、人才方面的限制,小城鎮應重點發展具有地方優勢的特色產業,并逐漸形成產業集群。如湖北隨州市曾都區三里崗鎮發揮香菇資源優勢,形成了香菇生產、加工產業。
3.增強環保意識與加強環境保護。小城鎮建設只有使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的高度統一和協調,才能健康有序發展。對此,應加強對環境資源的管理,發展環境資源市場,依靠供求關系來調整環境資源價格;建立起生態型小城鎮,提高小城鎮生態經濟效益,從根本上解決小城鎮環境、資源、人口協調發展問題,實現小城鎮可持續發展。
4.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推進農業產業化,可增加農村收入,也是小城鎮持續發展的基礎,它可以帶動城鎮的經濟繁榮與發展。因此,當地政府應做好農業產業的扶持與服務工作,這也是建設新農村中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
5.建立健全社會服務體系與改善發展環境。圍繞特色產業發展,通過市場化運作提供公共服務。建設和完善交通網絡體系、電力、信息、公用設施等,為當地產業發展提供支持。
四、結論
通過分析當前大城市的發展中所產生出的嚴重問題,以及小城鎮在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紐帶作用;討論了大城市與小城鎮、小城鎮與新農村建設的相互關系。從而體現了小城鎮對大城市、新農村的建設與發展所具有的信息與物質傳遞的重要地位。因此,本文認為發展小城鎮利于促進大城市、小城鎮與新農村三者共同發展,也利于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發展。最后,針對小城鎮發展中的問題,提出了小城鎮發展的五個方面的建議:做好產業發展規劃、發展特色產業、增強環保意識與加強環境保護、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建立健全社會服務體系與改善發展環境。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