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昭信股票是晚清發行的最具近代性質的國內公債,是清政府實行的一項新的籌款措施。它引進了西方資本主義的財政觀念和財政制度,動搖了封建的等級關系,對中國的封建財政制度給予了巨大的沖擊,表明中國財政正在逐步地向近代化邁進。但由于當時的中國尚缺乏發行公債的經濟基礎,也不具備發行公債的人文社會環境,加上清政府無意真正進行財政改革和地方官員對發行公債的阻撓,昭信股票最終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半途而廢,成效不大。
[關鍵詞] 昭信股票 晚清 公債
公債是國家向社會籌集資金所負擔的一種債務,它是伴隨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而出現的。為解決嚴重的財政危機,晚清政府曾借鑒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財政制度,發行了三次公債,即“息借商款”、“昭信股票”和“愛國公債”,其中“昭信股票”是最具代表性最接近近代公債性質的。1898年1月30日(光緒二十四年正月初九),右春坊右中允黃思永針對國庫空虛財政困難的局面上疏建議發行國內公債。清政府采納了黃思永的奏議,令戶部印造股票,皇上“昭示大信”,故曰“昭信股票”。本文試就昭信股票的發行、內容及其后果等方面做一簡要論述。
一、昭信股票發行原因
晚清政府選擇昭信股票,是出于當時財政狀況的考慮,并非有意進行財政改革。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因素:
1.發行內債應付財政危機,償付戰敗賠款。當馬關條約第四期賠款已將到期之時,清政府國庫空虛,資金匱乏,無處籌措。清政府的財政支出分為內、外二府支出。內府支出指宮廷開支,但時常不夠開銷,須由外府接濟。外府的支出包括俸祿、兵餉、驛站經費、教育經費、河工塘工經費等,也呈逐年遞增趨勢。而在甲午戰爭期間,清朝政府支出的軍費大約在600萬兩左右,是一項巨額財政支出。中國戰敗后,不僅要償付分期賠款2億兩庫平銀,還需清償3000萬兩庫平銀的贖遼費。如此巨額的開支,清朝財政已經難以承受。此時宮廷的開支費用卻有增無減,慈禧太后的六旬慶典和重修自己墓地共約耗銀600余萬兩,此種揮霍無異是雪上加霜。而在收入方面,原本作為主要稅賦區域的江浙等省在太平天國起義后無法給清政府提供收入,加上海嘯、黃河決口、洪水、干旱等自然災害不僅縮小了田賦稅源,而且加大了賑濟支出。僅在1897年,除貴州、云南、新疆、廣西未見奏報外,在其余的16個省份中,征份額不足九分的達9個,有的省份尚不足三分之二。收支矛盾尖銳,清政府的財政幾近破產,希冀發行內債以應付財政危機。
2.在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下,清政府已無他法提高財政收入。當時,清政府實行的開辟財源的辦法有增發通貨、鑄造大錢、減少兵俸、推廣常捐、增加鹽稅、沒收厘金等,通過以上措施,至光緒宣統年間增加的財政收入在絕對數上已是清代中后期財政收入的一倍。值得注意的是,增加的這一倍收入中,主要增長的部分是主要是厘金稅和海關稅。海關稅一向為洋人操縱,且關稅收入一向是列強供貨給清政府的擔保收入,清政府不能輕易動用這筆收入。厘金稅是在咸豐三年緩解軍餉不足的一項暫時性收費措施,不是中央正式的課稅項目。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后,清政府原來主要的財稅區為戰火所困,各地政府為解決財政上的困境紛紛設立厘卡、厘局,對過往行商收取厘捐,稅率從1%至3%不等。厘金稅層層設卡,值卡抽稅,各地行商因之成本加大,銷量下降,由于發展過多過濫,清政府幾次下令整頓,而各地依然。就在1897年,戶部還曾就厘金收入上疏指責地方政府中飽太多,欲加以核查清理。加之,無論出于何種原因,加大厘金稅征收數額都會提高地方官吏留成,加快工商業萎縮,所以,清政府也難以從厘金稅中獲得額外收入。既然原有的提高財政收入的辦法無法解決支出問題,就只有發行內債這條途徑了。發行昭信股票前,對日第四期賠款“數巨期迫”,清政府曾考慮過對外借款,但帝國主義國家“爭欲抵借”使清政府無所適從,同時清廷也看出列強的不懷好意,“其言愈甘,其患愈伏。”遂決定發行國內公債,將受債者轉向國內。
3.民間認購公債能力的提高使發行國內公債成為可能。認購者主要集中在已經開埠的大城市,身份多半是買辦、與外國人有生意往來的商人以及一些業主。他們久與洋人雜居,對國外先進的經營和管理方式耳濡目染,大多已經購買了外國企業的一些股票。但黃思永將股票和國債混淆了,以為兩者是一回事情。他出于對上述這些人認購前景的樂觀估計,估算有可能發行國內公債的總金額為1至2億兩白銀。
二、昭信股票發行狀況
正是由于以上因素,清廷決定采納黃思永的建議,發行昭信股票。戶部為此擬訂了“昭信股票”詳細章程,共十七款,概括起來主要是:
1.由戶部印造股票,編列字號。每票一百兩者造五十萬張,計股銀五千萬兩;每票五百兩者造六萬張,計股銀三千萬兩;每票一千兩者造二萬張,計股銀二千萬兩,共合一億兩。股票式樣,前幅用四圍龍邊,恭祿奉旨年月,并開每票銀數,下半分二十小方,書明年分銀數,每年付還一次,減去一方;后幅開列有簡明章程,每票編印號數,紙心及騎縫各蓋印一顆,印花用朱色印泥。每票除聯票外,另繕號冊,以備稽查。鑄戶部昭信局鋼印一顆,用滿漢篆文。選派廉勤司員經理昭信局,設給票處、收銀處,先收銀,后給票,將股票當面點交本人。
2.此款限二十年還清,年以五厘行息,遇閏月不加增。起息日期以交銀給票之日為始。光緒二十四年為集股第一年,應付息銀從光緒二十五年二月初一日起至二月底止付訖。前十年還息不還本,后十年本息并還,付息時每百兩還本銀十兩。前十年,每付息一次,即剪去一方塊,后十年付息還本亦是,至第二十年本息還訖,即將股票繳銷。
3.戶部設昭信局,各省設昭信分局認股領票及歸還本息,在京由戶部昭信局辦理,在外省由該省昭信分局辦理。認股之人或開列官閥姓名,或堂名別號,悉聽其便。亦可委托殷實號商代領股票及兌換本息。
4.股票每年應得本息既準抵地丁鹽課,又準其輾轉抵押售賣,但應報戶部昭信局立案。各官局認票不認人,倘有遺失,立即報局出示,“掛失”股票禁止抵押售賣。如失主三年無獲,由昭信局發給憑單將原票作廢,本息照付。官員調遷或回原籍,發給股票憑單,準其在當地兌付;商民遷居它省,亦照此辦理。
5.官紳商民,勸集股款十萬兩以上及五十萬兩以上者,由戶部給獎。嚴禁偽造股票,違者斬。不準勒令捐輸,有借端擾累勒捐者治罪。
戶部擬訂的昭信股票章程得到了清廷的批準,清廷還曉諭各級官員:“在京自王公以下,在外自督撫將軍以下,無論大小文武、現任候補候選官員等,均領票繳銀,以為商民之倡。”恭親王奕訢首先表示愿“報效庫平銀二萬兩,不敢作為借款,亦不仰邀議敘。”清廷對此表示贊賞。光緒皇帝在上諭中說:“恭親王懿親重臣,因國用不足,捐備巨款,用意正大,洵足矜式百僚。”
但由于發行不力,再加上各種弊端叢生,清政府不得不于1898年年底草草停止了昭信股票的發行。“昭信股票”的實際發行額沒有任何統計數字,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孫毓棠先生估計不足五百萬兩,周育民先生著文認為有1000萬兩,周伯棣先生認為不到二千萬兩,胡憲立先生認為大約是二千萬兩,都和黃思永當初的估算相差甚遠。
三、昭信股票發行失敗分析
昭信股票未能按預期計劃進行,中途而廢,成效不大,歸納起來,其失敗的原因主要是:
1.由于沒有獨立的資本主義階段,當時的中國尚缺乏發行公債的經濟基礎。公債是國家向社會籌集資金所負擔的一種債務,它是伴隨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而出現的。世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表明,發行公債必須具有一定發展程度的資本主義經濟,要有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而這當時的中國都不具備。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如果從洋務派辦近代企業算起,也只有40年的時間,而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直到19世紀70年代才開始出現。作為近代金融機構的銀行,中國當時尚未開辦。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不充分,國家的貧窮與落后,使得發行公債的客觀物質基礎還不存在。
2.由于人們的思想認識和價值觀念還比較陳舊,對發行公債缺乏思想上和心理上的準備,當時的中國還不具備發行公債的人文社會環境。當時中國沒有發行的銀行、沒有貼現及金融市場、也沒有華商自立之保險公司及交易所。近代金融機構不發達,當時的中國又沒有證券交易所,金融市場也不可能很興盛。盡管戶部所擬章程規定“昭信股票”可以售賣,但由于流通渠道極為有限,實際上很難變成“有價證券”。人們不能通過認購股票轉售獲利,只是徒增負擔,當然也就缺乏購買興趣。此外,人民又以十年后還本之期過長,應募者甚少,雖強制也不能多得。加之由于二千多年來封建傳統觀念的影響,一般中國人大多缺乏近代經濟意識,無論是清朝統治者,還是被統治的人民,都不把公債當成是一種債權債務關系。王公大臣認購而不敢領票,亦不敢邀獎,表示愿作“報效”,就是一種非常典型的現象。清政府對此欣然表示同意說:“該大臣等深明大義,公爾忘私……即俯如所請,自王公以下京外大小文武各員已經認繳之款,毋庸給票,準其作為報效。”這樣,借款實際上對官紳就成了變相捐輸,對人民就成了變相加稅,“昭信股票”的失敗就可想而知了。
3.清政府無意真正進行財政改革,地方官員對發行公債的異議,是“昭信股票”失敗的最直接的原因。清政府對公債的態度并不積極主動,而是被動地利用這一手段來彌補財政赤字,潛意識中還是將國內公債視為變相的稅收,從而導致了國債發行程序、發行手段、發行責任及發行設計等方面的失誤和草率,結果發行公債成了各級官吏魚肉商民的機會,“各省辦理此事,名為勸借,實則勒索追催,騷擾閭閻……”,民怨沸騰,不僅傷害了民眾的投資積極性,也為各級官吏貪污中飽的黑箱操作留下了很大的余地。加之,握有實權的地方大吏對發行持有異議。他們或是陽奉陰違,或是半心半意,甚或截留挪用。昭信股票發行伊始,湖廣總督張之洞就上疏表示湖北雖能籌款“十萬余兩”,但商民力量微薄,恐難再籌;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劉坤一則以“本省之款供本省之用,理勢宜然,最為簡便”為由截留昭信股款;山東巡撫張汝梅也因賑災費用短缺而上疏請求截留山東昭信股款40余萬兩,如此等等,“昭信股票”的失敗也就是必然的了。
由于上述原因,“昭信股票”的發行半途而廢,草草收場,成效不大,清政府企圖用發行國內公債的辦法來解決財政危機的希望落空了。但是“昭信股票”的發行是清政府實行的一項新的籌款措施,比過去捐輸、報效等籌款方式畢竟前進了一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定歷史條件下,皇帝被迫向他的臣民舉債,這就不可避免地將商品貨幣經濟的債權與債務關系引入封建的君臣、君民關系之中,動搖了封建的等級關系,對中國的封建財政制度給予了巨大的沖擊,表明了中國財政正在逐步地向近代化邁進。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