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從產品質量標準和質量管理技術兩個方面對國內外企業在質量管理方面的問題進行了比較分析,指出了企業質量改進的途徑。
[關鍵詞] 產品質量標準 質量管理技術
最近兩年,很多新名詞,如“蘇丹紅”“孔雀石綠”“轉基因食品”逐漸為人們所熟悉和關注,原因是與上述“美麗”名字相關的商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惶恐之余人們也在思索產品質量問題。本文將從幾個方面對我國和發達國家在質量管理上的異同進行比較,希望對中國的質量管理實踐有所幫助。
一、產品質量標準
產品質量古已有之。在以貨易貨的時代,貨物交換通常發生在較小范圍內,參加交易的雙方彼此相互熟悉,雙方進行交易的產品一般不會存在質量問題,否則當事人在道德或個人聲譽上就會受到影響。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貨幣的出現,商品交換的空間范圍逐漸擴大,交易雙方不再相互熟悉,甚至不直接參與交易活動,單純依靠道德力量或個人聲譽來保證產品質量已經不能滿足要求,如何依靠除道德或個人聲譽約束外的其他力量保證產品質量是整個社會關注的問題。人類社會的實踐證明制定和執行產品質量標準是保證產品質量的最好途徑。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貿易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每個消費者都在或多或少地參與國際貿易。世界各國為維護其自身利益通常通過設置壁壘保護國內相關產業的發展,由于WTO各成員國的努力壁壘的形式也逐步由關稅向非關稅壁壘轉變,通過標準、技術法規及合格評定程序的“合理要求” 已經成為各國限制進口的主要措施,如歐洲以外國家的產品必須符合歐共體指令和標準(CE)方可進入歐洲市場,在美國市場上銷售的外國商品必須通過“保險商實驗室”(UL)的認證等。
產品質量標準的功能由最初的保護消費者利益進一步發展成為限制進口的手段。最近發生的“蘇丹紅”“孔雀石綠”等事件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在產品質量標準方面與發達國家存在一定差距,具體表現為如下方面:
1.對標準的認識:產品質量標準不僅能夠保障產品性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還能夠成為交易雙方在簽訂合同時確定產品滿足用戶使用(或服務)要求的原則性技術文件,市場競爭的最高境界是產品質量標準的競爭,誰擁有了起草標準的權利,誰就擁有了不可比擬的競爭力。
發達國家都將國際標準化戰略作為其國家標準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力圖將本國的利益和要求通過國際標準的形式表現出來,同時我國境內的外資企業對我國的標準化工作非常熱衷,積極參加甚至不惜投入資金參與我國相關標準的編制工作。相比之下,我國企業對標準的意識淡薄,實質性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的響應程度很差,到目前為止我國負責起草的國際標準僅有10余項不能不說明我國企業的標準意識與發達國家相比是有差距的。
2.標準的編制機構:以美國為例,美國制定標準的機構可分為三類:美國國家標準學會(簡稱ANSI)相關的技術委員會、各行業學(協)會、定制特別委員會。美國國家標準學會是美國民間由1300個國內公司與國際公司、30個政府機構,20個學會以及250個職業、技術、貿易、勞動與消費者機構組成的非盈利性的標準化組織機構,起著國家標準化中心的作用,可代表國家參與ISO(國際標準化組織)和IEC(國際電工委員會)等國際標準化的工作,也是美國內外標準文獻及標準化信息的集散中心。具有權威性的ANSI自身制定的標準不多,為了充實國家標準,ANSI從品種及數量龐大的470多個學(協)會制定的專(行)業標準中選擇成熟的、對全美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標準提交ANSI技術委員會審核,被認可后即升級為國家標準并冠以ANSI代號。美國行業標準與國家標準之間的關系可以概括為:國家標準的數量、內容靠行業標準充實、完備,而行業標準的水平、質量靠國家標準的接受、認可而肯定。
我國在標準制定機構方面存在管理層次過多,部門交叉、機構重疊、責任不清甚至出現多頭管理和無人管理的現象,國家標準與行業標準、企業標準之間的關系比較混亂,同時由于機構改革,以前很多行業的標準制定工作面臨一定的困難。
發達國家均實行自愿性標準體系,在我國,產品質量標準與產品技術法規之間的界限并不清晰,因此在標準的制定機構上存在差別。美國的標準制定單位是非營利性的民間組織,政府與標準制定機構之間以協議方式約束,這些組織得以存在的惟一理由是保持了組織的中立、公允性。截止到目前為止,我國尚未出現民間性的產品質量標準化制定和認證機構,這與我國并未采取自愿性標準體系有很大關系。
3.參與標準編制的人員:標準的編制既要考慮實際情況,又要依托標準編制領域的最新技術。美國采取科技開發和標準化政策相結合的措施保證標準編制的先進性。美國規定,科研人員參加標準化活動和參加標準制定的情況作為業績考核的一個指標。
在我國,科技研究、產品開發與標準化工作相脫節,使得站在最前沿科技專家往往難以參加具體的標準化工作,參加的比例明顯低于發達國家,造成我國編制的標準缺乏科技含量。
由于標準的編制工作需要消耗大量的人、財、物,目前我國標準中的大量技術數據和指標是在考慮了我國企業的技術、工藝和裝備水平等方面的基礎上對國外技術數據進行保守修正的基礎上編制的,一般要比國外標準要低,即使有些等同采用的國際標準也由于我國企業缺乏相應的檢測設備在實施的過程中也存在標準不能正確實施的問題。
標準的更新工作要適應科技和市場發展的要求,而我國在標準的更新方面明顯落后于發達國家,很多已經明顯過時的標準尚未廢止,使得企業在執行標準的選擇上無所適從。
二、質量管理技術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質量管理技術方面的研究較為薄弱,在應用質量管理技術方面也存在一定差距。
美國早在上世紀20年代就開始研究質量管理技術,當時的主要成就有兩項:由美國貝爾電話實驗室工程師休哈特(W·A·Shewhart)提出的過程控制理論和由美國貝爾實驗室的道奇與羅米格進行的抽樣檢驗技術。目前上述兩項技術已經為多個國家采納,我國根據上述兩項技術的結果制定并頒布了相關的國家標準,如常規控制圖國家標準GB/T 4091-2001就是根據質量控制技術而制定的,同時我國參照美軍標頒布抽樣檢驗方面的國家標準有22個。
除統計質量控制和抽樣檢驗方案外,美國摩托羅拉、通用電氣公司使用的6σ理論在世界制造業掀起軒然大波,我國制造企業也已經有很多在進行6σ管理。
日本產品的質量目前在世界上有很好的口碑,這與日本企業研究和應用質量管理技術有很大關系。統計質量控制、質量機能展開、田口方法和質量圈是日本企業進行質量管理的武器。質量機能展開是日本的赤尾洋二博士受到Bridgestone輪胎公司久留米工廠提出的“工序保證項目一覽表”連接了真正的質量和工序要因方面的啟發而得到的一種通過“質量屋”把顧客的語言(Voice of Customers)轉換為工程設計人員的語言(Voice of Engineers)的方法。以增強產品抵御各種干擾的固有能力,減少產品的質量波動,從而提高產品穩健設計的田口方法在改善日本產品質量,增強產品的抗干擾能力方面功不可沒。
目前質量機能展開已經在世界上幾十個國家得到廣泛的應用,美國幾大汽車制造商多年以前就開始使用質量機能展開方法,美國軍方甚至將質量機能展開方法的應用與否作為選擇供應商的依據。
我國雖然已根據質量控制技術、抽樣檢驗技術頒布為國標,但在應用質量機能展開方法、田口方法方面卻沒有進展,而這兩項技術在大型跨國公司中的應用卻很普遍。曾經為人稱道的“鞍鋼憲法”也中斷了,反而被日本人學習用于全員參與的全面質量管理。
與國外相比,我國在產品質量責任方面的法規很不完善,消費者明顯處于弱勢地位,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業因產品質量責任問題的賠償金額和風險,客觀上對企業改進產品質量不利。美國在保護消費者權益方面的法規比較完善,企業因產品質量責任而付出的代價也很高昂,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業產品質量責任的風險,客觀上促使企業關注產品質量,不斷進行質量改進。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