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誠實守信是符合市場經濟內在的邏輯和發展規律的規范和美德。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內在地需要并且產生出誠信。加強誠信建設對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誠信 美德 規范
中國是一個講求誠信美德的國家,但是在當今中國卻出現了普遍的社會失信現象。在經濟轉型期的中國,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思潮極度泛濫,假的東西無處不在:假話、假文憑、假業績、假承諾、假合同等等,假的東西和現象層出不窮。在濃重的輕諾寡信的氛圍中,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倒顯得驚世駭俗,不合適宜了。假冒偽劣、輕諾寡信已嚴重影響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人們在飽受失信之苦的同時,社會的發展也在呼喚著誠信。
在不斷整頓市場經濟秩序的過程中,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誠信是符合市場經濟內在邏輯和發展規律的規范和美德;誠信的缺失是道德的滑坡,是制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巨大隱患。中央在《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明確地把誠信作為公民道德規范之一加以確認,并將其作為公民道德建設和重建社會誠信的重要內容。2005年2月胡錦濤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也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也明確地指出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誠信友愛的社會。要在全社會提倡互幫互助和誠實守信,以形成平等友愛融洽相處的良好局面。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種秩序規范的經濟,又是一種道德規范的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然需要誠信,這不僅是
因為誠信是一種美德,更主要的是因為誠信是一種規范,是人類健康交往的精神支柱。
一、誠信,即誠實守信
誠信自古以來就是被普遍公認的為人處世的一種美德。誠信包括兩層意思:一是尊重客觀事實,如實反映客觀事物的面貌及其規律性;二是與人交往要講信用,守信用,要“言必行,行必果。”
事實上,在中西文化中誠信都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在中國,歷來就講誠信,重言諾,駟不及舌、一諾千金。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自古皆死,民無信不立。”“自謀不誠,則欺心而棄己,與人不誠,則喪德而增怨。”在實踐中,中國傳統禮教對于誠實守信更是推崇備至。按儒家的理想,誠實守信不僅是寫在外面的說教,更是人內心的應有的道德操守。西方從古希臘開始,就對誠信加以尊崇。“說真話是一種義務。”“說謊是一種丑陋的惡行,……假如語言欺騙我們,那它就破壞了我們整個的相互關系,使我們社會的一切契約全都無效。”近代以前,誠信更主要是一種個體的美德。到了近代,擺脫了依附關系的主體由“身份”走向了“契約”,人們的交往是通過“契約”進行,守信、遵守契約,不僅被視為重要的德行,更被視為一種規范。霍布斯就將守信作為自然法的一個原則,休謨則明確地把“許諾”作為經濟倫理的重要問題,作為“計較利害”的經濟交往中的一個基本的道德原則提出來。
二、亞當·斯密說:“在大部分人民都是商人的時候,他們總會使誠實和守時成為風尚
因此,誠實和守時是商業主要優點。”市場經濟不是瞞和騙的經濟,商業也并不是欺詐的場所。馬克斯·韋伯說:“在公行基爾特里,那些受到壟斷保證的,具有文化知識的外貿商人,出于對自己實際利益的考慮,發展出一種值得稱贊的商業誠信。此種誠信──如果我說得不錯的話──與其說是從內部發展出來的(就像在清教倫理里那樣),不如說是從外部培植起來的。”市場經濟為什么能產生誠信,誠信為什么能成為必須的規范呢?
首先,從市場經濟本身的特點來看,市場經濟中主體是平等自由的(至少是形式上的)。市場經濟最偉大之處在于創造了無數平等自由的經濟主體,平等的經濟主體在經濟交往活動中形成的是互惠的關系。互惠是對以往的那種“野蠻的暴力和搶奪”的行為、那種在人身占有以及人身依附關系基礎之上的占有與掠奪的否定;是對那樣一種絕對的犧牲與絕對的占有的否定;是對那種不勞而獲,少勞多獲,肆意侵害的人和社會正當合法權益的否定。互惠,要求各社會主體發生經濟聯系時,自主自重,互換商品與勞務,排斥無理強取與豪奪,保護基本的權利與收益,是對雙方既有義務又有權利,既有目的又是手段的肯定;互惠是對他人的勞動價值的基本的和最重要的肯定;同時還是對自己的勞動價值的基本的和最重要的肯定。
其次,誠信是經濟主體實現自身經濟利益的保障。市場經濟中的經濟主體是平等自由的交互主體,“他”不僅是“我”的手段,而且,“他”與“我”一樣都具目的性。黑格爾在對市民社會進行考察后認為:“所以每一個特殊的人都是通過他人的中介,同時也無條件地通過普遍性的形式的中介,而肯定自己并得到滿足。這一普遍性的形式是市民社會的另一個原則。”“在市民社會中,每個人都以自身為目的,其他一切在他看來都是虛無。但是,如果他不同別人發生關系,他就不能達到他的全部目的。因此,其他人便成為特殊的人達到目的手段。但是特殊目的通過同他人的關系就取得了普遍性的形式,并且在滿足他人福利的同時,滿足自己。”在經濟交往活動中,個體要實現自身的利益,就需進行經濟交往,在經濟交往的博奕中,經過理性的計算,經濟主體發現“背叛”所帶來的損失太大了,對于今后自己的利益是無形的損失,“賺小便宜吃大虧”。“誠實是最好的策略”這句有益的古老諺語,在這種情況下差不多總是全然適用的。因此,每個交易者都很清楚誠信的價值,要實現自己的目的,就必須介入契約經濟關系中并調整自己的行為適應現實的契約秩序。一個人如果常和別人有生意上的往來,他就不盼望從一件交易契約來圖非分的利益,而寧可在各次交易中誠信守約。一個懂得自己真正利益所在的商人,不僅不背信棄義,相反,有時寧愿犧牲一點應得的利益,而不愿引起別人的懷疑。背信棄義帶來的僅僅是暫時的、眼前的利益;誠信帶來的是長久的、永恒的利益。背信棄義將最終損人不利己,乃至于損人害己。斯密說:“商人依賴誠實公道,不下于戰爭依賴紀律。缺乏誠實風氣,商業就要完蛋,大商家就會淪為商販。”
再次,誠信是減少交易成本的重要手段。誠信是市場經濟對經濟主體的必然要求,市場經濟是建立在誠信基礎上的,沒有了誠信也就抽走了社會信用的脊梁。在市場經濟中,任何交易都需要費用與成本,如果一方失信,受損失的可能不僅僅是對方,很有可能對第三方、對他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增加交易成本。誠信是交換機制最基本的潤滑劑,若是沒有誠信的支撐,任何簡單的交換關系都得不到維系,更談不上現代意義上的人類分工合作秩序了。因此,我們要十分重視培育和維護契約精神和誠信原則。
三、誠信是市場經濟的必需,可是為什么還會有失信現象呢?
這主要是經濟主體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時,看到制度的不健全、政府對市場的監管也不完善,產生的機會主義傾向所導致;信息的不對稱、不健全等都導致社會失信的產生。誠信的缺失大大增加了社會交易成本,嚴重浪費資源,制約新經濟的成長,極大降低了工作效率;誠信的缺失嚴重地影響了企業的發展,降低人們對企業的信任程度;誠信的缺失,使政府的公信度受到一定的懷疑;誠信的缺失使我們在參與世界經濟的活動中舉步維艱,同時也阻礙了我國人民與世界人民的正常交往。因此,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發展和我國加入WTO后,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加快健全社會信用制度,已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人無信不立,國無信則衰。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社會信用的建設迫在眉睫。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建立維護誠信的社會物質保障體系的同時,一方面要大力加強道德建設,增強民族的精神文明素質,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強法律建設,嚴厲打擊違反市場經濟秩序的行為,建立倡揚誠信的社會法治環境。這樣,既增強民族的精神文明素質,加強了精神文明建設,又降低市場交易成本,促進經濟的發展,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雙豐收。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