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職工監事制度的實行,對于公司自身的發展和職工合法權益的維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種種原因,職工監事制度在我國的實施與落實并不理想,仍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和不足。因此找出其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通過立法上進行進一步的細化和規范化,使其運作更科學、更合理就是當前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關鍵詞] 職工監事制度 新《公司法》 可訴性
作為職工參與制度的重要內容之一的職工監事制度,對于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增進公司利益,促進公司社會責任的履行等有著重要的推進作用。但由于我國職工參與監事會制度起步較晚,實踐經驗不足,再加之長期以來人們對職工參與公司事務持漠視的態度,在實際操作中并不理想。2006年1月1日起實施的新《公司法》針對職工參與制度中存在的問題,在立法上進行了一定的修改和補充。但筆者認為,其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仍有必要在立法方面進一步加以完善。
一、我國職工監事制度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相比舊《公司法》,新《公司法》在職工監事制度方面做了一些更有利于職工自身權益的修改,比如對公司監事會中職工監事的比例做了強制性的規定,即監事會中職工代表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這在職工監事的數量上增強了職工的參與力度,但是在加強監事會的實體權力方面仍嫌不足。
1.對監事會的規模僅僅做了一個最低的限制,即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監事會成員不得少于3人,國有獨資公司不得少于5人,并沒有把公司規模大小和監事會人數多少直接掛鉤。在當前董事會中心主義盛行的今天,尤其是在中國長期以來監事會作用不受重視和發揮不盡人意的情況下,監事會的規模還會因為種種原因而被縮小,其作用的發揮仍不容樂觀,這也直接影響了職工監事作用的發揮。
2.在監事會職工代表的產生辦法中,僅僅規定了“監事會中的職工代表由公司職工通過職工代表大會、職工大會或者其他形式民主選舉產生。”但是公司中職工是有很多類型的,有一線的工人,有職員還有高級管理人員等,究竟那類職工可以代表職工出任監事?還是每一類職工都要有代表參與進來?尤其是在三人規模的監事會中,職工代表往往僅占一個名額的情況下,由哪類職工進入監事會?這都有待明確。
3.新《公司法》規定了監事會的職工代表必須經民主選舉產生,但這只是一種原則性的規定,對于職工監事具體的任職資格、選舉職工監事的程序和方式以及罷免職工監事的方式、程序和條件均沒有做出具體的規定。這將無法保障職工監事對公司管理的有效監督,使公司職工監事的參與大打折扣。現實中我國許多公司中的監事會成員往往由董事會和董事長任命,不能真正代表職工的利益和要求。
4.新《公司法》中第52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監事會設主席一人”;第118條規定股份有限公司“監事會設主席一人,可以設副主席”,那么其中主席、副主席是由職工監事出任,還是由股東監事出任?這關系到監事會中各方的利益和權力的分配,這些新《公司法》并沒有給出明確的說法。
5.新《公司法》第52條仍規定,在有限責任公司中,規模較小和人數較少的,可以設1~2名監事。但由股東代表擔任還是由職工代表擔任沒有明確規定。這又造成了公司的股東去搶奪監事的職位,職工則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使得職工的監督權得不到真正的落實。
二、我國職工監事制度立法應完善以下幾個方面
1.在公司監事會的規模上,除了作最低人數的限制外,還應該再根據公司規模大小制定相應的公司監事會成員的數量。大公司監事會的成員適當增加一些,小一些的公司在不低于最低限額的情況下可適當減少一些。這樣做有利于擴大監事會的規模,增強監事會的作用,這同樣也有利于職工監事作用的加強。其實,德國這方面的做法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比如德國的《股份法》和《參與決定法》都做了類似的規定。如德國的《參與決定法》規定“公司職工不超過1萬名的,監事會成員12名;1~2萬名職工的16人;超過2萬名職工的20人”。當然,如果在《公司法》中不適于做過于詳盡的規定,可在其他相關的法律中去做。
2.就職工監事而言,應確定不同類型職工擔當職工監事的比例。一旦監事會的規模增大,職工監事的數量相應就會增多,這時候就必須確定各類職工代表所占的比例。我們知道,公司中的職工有很多類型,有一線的普通工人,有職員和高級管理人員,他們各自應有多少代表進入監事會,來維護和反映他們的利益和要求?因為在目前我國很多公司中,職工監事往往是由董事會或者董事長任命,在國有公司中也是常常由黨政干部、工會代表擔任,這并不能真正代表廣大職工的利益。“大多數股份公司監事會的所謂“職工代表”由非由生產一線的黨政干部、工會代表出任,這使立法者的真正意圖并未得以實現”1。如果對不同類型的職工代表進入監事會的數量做一個硬性的規定,同時加強民主選舉的力度,這個問題就會得到解決。筆者認為,職工監事制度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維護廣大職工的合法權益,而公司中絕大多數是生產一線的中下層職工,因此在確定這一比例時應側重于普通職工群體。
3.在監事會的運作機制上,應進一步細化監事會主席的任命。雖然新《公司法》有監事會主席方面的規定,但對于是由職工代表擔任還是由股東代表擔任,并沒有明確的說法。中國由于職工在公司中總處于弱勢的地位,如果沒有法律的明確規定,監事會權力的分配一定會不利于職工。因此,筆者建議,不論是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還是國有獨資公司的監事會都應該設立監事會主席和副主席,職工代表監事至少應該有一個副主席的職位。
4.新《公司法》第52條規定,“股東人數較少或者規模較小的有限責任公司,可以設1~2名監事,不設立監事會”。在這種規定下,監事的職位基本上會由在公司中占優勢的股東所把持,職工的利益往往被忽視。因此,筆者建議《公司法》應明確規定即使規模、人數較小的有限責任公司在不設監事會的情況下,至少應設2名監事,其中一名須由公司職工擔任,這樣有利于在各種規模的公司監事會中,都有職工利益的維護者。
5.區分職工監事與股東監事的職權。監事會的職權在逐步的加大的情況下,出于對職工權益的保護,職工監事的職權更應側重監督董事、經理所做出的有關職工福利、工資、勞動保護、勞動保險等關系職工切身利益的決策。
6.立法上增強職工監事制度的可訴性,明確相關的法律責任。“可訴性”是現代法律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將“紙面上的法”置換為“運行中的法”,缺乏可訴性的法律往往可能蛻變為形同虛設的“一紙空文”,甚至是毫無活力的“法律木乃伊”2《公司法》還應進一步明確規定公司管理人員利用職權侵犯公司職工監事的合法權益應該承擔的法律責任,并在相關立法上明確對被侵害人的司法救濟途徑和程序。
總之,鑒于目前我國公司監事會的監督作用的發揮不盡人意,與制度設計的初衷相去甚遠的現狀,筆者認為,在新《公司法》的基礎上,對監事會制度的進一步細化,使得監事行使職權具有更明確的法律依據和法律保障,使監事會運作更加規范化、制度化和科學化乃“治本”之策。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