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明顯加快,跨國公司在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競爭中一直處于領先地位。但是由于在華跨國公司過度開采我國自然資源,致使周邊的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所以跨國公司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堅持長期的可持續發展策略是跨國公司獲取并保持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時兼顧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的根本之路。
[關鍵詞] 可持續發展 規范 綠色管理 綠色技術
一、跨國公司在華投資對環境的影響
本文將從以下兩個角度來分析跨國公司在華投資對環境影響:
1.依據污染密集型產業的指標,跨國公司投資于污染密集產業資金較大,給中國當地環境造成負面影響
污染密集型產業是指在生產過程中若不加以治理則會直接或間接產生大量污染物的那些企業,這些污染物對人類、動植物生命或健康有害,促使環境惡化,影響生態質量。此外,在生產過程中,工人的安全和健康受到威脅或明顯受到影響。根據商務部對“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分行業統計”,采礦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制造業中的紡織業、化學原料及制品制造業、醫藥制造業、機械及電子設備制造業應列為污染密集型產業,其中采礦業、紡織業、化學原料及制品制造業、電子設備制造業屬高度污染密集型產業。現將有關外商直接投資的污染密集型和高度污染密集型產業數據整理如下:
從上表中總體來看,跨國公司投資污染密集產業無論就企業數目還是實際投資金額,高度污染密集產業始終占50%強,這說明高度污染密集型跨國公司數量偏多、規模較大。
2.由于跨國公司本身具有較高的產品標準,與同行業的中國本地企業相比,跨國公司污染程度較輕。其高額的投資額,反而會在實際投入生產過程中大大降低污染的程度
中國于1996年開始ISO14001認證工作,到2004年底有1329家企業通過認證,其中外商投資企業有842家,占總數的63%強。早在1998年北京松下彩色顯像管公司、廈門ABB開關有限公司、天津日電電子通訊工業有限公司、大連三洋制冷有限公司、青島朗訊通訊設備有限公司等50余家外資企業就獲得認證,而當年所有通過的企業共有84家,可見跨國公司在環保產品的標準認證上優于我國當地企業。這源于外商對環保的重視程度。美國ITT等跨國公司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關注水資源問題,在華投資項目,帶動當地水處理技術的提高(見下表)。
從上文的論述中,可以得出跨國公司對華投資對我國環境既有不利影響又有積極的一面。因此,不但應允許跨國公司大量介入污染密集產業,而且要鼓勵其發展規模,要體現在《指導外商投資方向規定》的產業政策中;同時,要嚴格環保的具體標準加以規范,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如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樹立為其他企業發展的楷模。從而建立一條跨國公司對華投資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獲取行業利潤不以我國環境污染和資源高度消耗為代價,要以雙方持久得相互利益為目標,創造一個優良的投資環境,取得長足的發展。
二、可持續發展對跨國公司的影響
所謂綠色管理,就是企業根據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把生態環境保護觀念融入現代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之中,從企業經營的各個環節著手控制污染與節約資源,以實現企業的可持續增長,達到企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保護效益的有機統一。跨國公司綠色管理,符合當今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符合21世紀的發展趨勢。這種措施將會對跨國貿易產生重大影響:
1.可持續發展可以抵制綠色貿易壁壘的影響,促進產品的出口
隨著國際上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以及獎出限入政策的盛行,各國政府采取了征收環境進口附加稅、環境費和推行國際環境標準等多種措施來限制非綠色食品的進入。跨國公司實行綠色管理,將很容易突破那些貿易壁壘的限制,保證甚至提高進出口貿易量。
2.綠色競爭力對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重要作用
企業的綠色競爭力是在企業競爭力基礎上引申出來的概念,是基于環境保護,綠色貿易和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現實而提出的概念。它是指在競爭的市場環境下,企業基于環境保護和自身利益的需要,采用可持續發展戰略,通過配置和創造企業資源,并與外部環境交互作用,向市場提供比競爭對手更具有吸引力的綠色產品和服務,從而在占有市場,創造價值,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獲得競爭優勢的能力。我國的海爾產品之所以能在國際市場上通行無阻,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就在于它具有強大的綠色競爭力,它的產品的質量技術標準、環保標準國際化,通過了ISO14000認證,出口歐洲的產品達到歐洲A級(最高級)標準,出口美國的冰箱、空調提前2年達到美國能源部2001年能耗標準。連一向對國外產品十分挑剔的德國,也在2000年宣布了一項“消費有獎”的鼓勵政策:凡購買中國海爾冰箱的消費者,可得到50馬克不等的政府環保補貼。該例體現了提高質量技術、環保標準對產品競爭力的重要作用。
此外,隨著人們環保意識以及綠色觀念的增強,當跨國公司的綠色管理做出成效,就會得到政府以及公眾的認可。政府和公眾的支持,將提高公司的聲譽,并可以樹立良好的公司形象,這將有利于公司產品的銷售。
三、 跨國公司在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的管理措施
我國對跨國公司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重點是如何獲取和保持我國經濟持續的生存能力和發展能力,即跨國公司的綜合競爭力。在可持續發展策略下,我國應對跨國公司應當實施綠色管理,減少資源浪費,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
1.提高科技水平,使用綠色技術
所謂綠色技術是指遵循生態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節約資源和能源,避免、消除或減輕生態環境污染和破壞,生態負效應最小的“無公害化”或“少公害化”的技術、工藝和產品的總稱。其內容主要包括:污染控制和預防技術、源頭削減技術、廢物最少化技術、循環再生技術、生態工藝、綠色產品、凈化技術等。
綠色技術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源動力,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手段。所以,我國吸引跨國公司來華投資時,應當大力吸引那些科技水平高,能夠節約資源,避免和減少環境污染的技術。這其中包括末端處理技術和污染預防技術。末端處理技術是在默認現有生產體系的前提下,對廢物采用隔離,處置,處理和焚燒等手段減少污染;污染預防技術是著重于污染源頭的消減。由此可見,注重綠色技術的引進是我國保證跨國企業在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措施。
2.樹立綠色營銷觀念,開發綠色產品
要實現跨國公司在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只有開發綠色產品。這是由綠色產品的特點所決定的。它的特點是:無污染性;清潔性;可回收性;節約性。開發“綠色產品”需要從企業和公眾兩方面做起。
(1)企業需樹立綠色營銷觀念,生產綠色產品
工業化在全世界加速擴展,大量消耗了地球不可再生資源。同時工業廢棄物造成的水、空氣、海洋污染日益嚴重,對人類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破壞,將導致生態失衡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維系。問題的產生根源于企業,問題的最終解決也必須依靠企業。這就需要跨國企業進行綠色產品、綠色工藝、綠色營銷方面的創新,提高產品的環保標準,提高企業的環保意識。
(2)培養公眾綠色意識
公眾綠色意識是綠色營銷產生的思想源泉,它能使跨國公司在生產與銷售過程中較多地考慮環境因素,如資源的使用方式和使用效率,生產技術、產品設計等對環境的影響,銷售過程中渠道的選擇、策略的運用是否有利于環保與效率提高。而消費者綠色意識的覺醒使其在購買產品時不僅考慮對自身利益的影響,也考慮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譴責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拒絕有害環境的產品、服務和消費方式。培養綠色意識的途徑是進行綠色教育,即通過教育培養社會公眾的環境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綠色教育仍然是落后的,還需進一步完善,使我國形成從政府官員到普通消費者自覺抵制不符合綠色營銷觀念的企業和產品,以充分發揮公眾、消費者對企業觀念和行為的規范和監督作用。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