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當下,建設節約型社會是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建設節約型社會,必須加強法律、法規和制度建設,制定激勵政策,加快科技進步,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只有充分發揮政府、企業和公民的合力作用,才能穩步推進全民節約型社會建設。
[關鍵詞] 節約型社會 資源 可持續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是,我們在資源和環境方面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經濟增長方式粗放,資源消耗高,浪費大,污染重。我國資源支撐這種粗放的經濟增長已經難以承受。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到新的階段,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建設節約型社會,可以說恰逢其時,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一、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涵義
所謂“建設節約型社會”,就是指社會生產中的生產、流通、消費環節當中通過健全機制、調整結構、技術進步、加強管理、宣傳教育等手段,動員和激勵全社會節約資源和更有效地利用資源,達到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用最少的物質消耗來支撐我們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從而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此中“節約”具有雙重含義。其一,是相對浪費而言的節約。其二,是要求在經濟運行中對資源、能源需求實行減量化。即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用盡可能少的資源、能源(或用可再生資源),創造相同的財富甚至更多的財富,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回收各種廢棄物。這種節約要求徹底轉變現行的經濟增長方式,進行深刻的技術革新,真正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節約”的這兩重含義是內在統一的,必須統籌兼顧,不能片面理解。
二、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路徑與措施
構建節約型社會是一項系統的工程,既要建章立制,彌補體制、機制以及法律法規等方面的諸多漏洞,又要制定一系列促進節約的激勵政策,還要依靠科技進步,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
第一,要建立健全節約資源的法律、法規和管理制度,強化節約資源各個環節的監督管理。必須將節約型社會的理論、內容、措施納入我國的法律體系。一方面,要抓緊制定和健全節水、資源綜合利用、建筑節能、節約石油以及包裝物回收利用等方面的法律法規,抓緊修訂《節約能源法》,抓緊制定循環經濟促進法、節約用水管理條例、廢舊家電回收處理管理條例、資源節約標準等,解決無法可依和法律不完善的問題。另一方面,要制定和完善標準,依法建立嚴格的監管制度,加大執法監督檢查力度。對高消耗、高污染行業新建項目,要從能源、水資源消耗,以及土地、環保方面提出更為嚴格的產業準入標準,加快制定產品強制性能效標準,修訂和完善主要耗能行業節能設計規范、建筑節能標準。
第二,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節約資源的財稅政策,建立長效機制,扎實穩步推進。要抓緊研究制定鼓勵生產、使用節能節水產品的稅收政策,以及鼓勵發展節能省地型建筑的經濟政策。要完善資源綜合利用稅收優惠政策,調整高耗能產品進出口政策。要鼓勵發展節能環保型汽車、節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要加大公共財政對政府節約資源管理和政府機構節能改造的支持力度,逐步擴大節能、節水產品政府采購的范圍。要完善資源綜合利用和廢舊物資回收利用的稅收優惠政策。要加快推進水、電、石油、天然氣等資源性產品價格的市場化進程,建立反映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要在理順現有收費和資金來源渠道的基礎上,研究建立和完善資源開發與生態補償機制。
第三,要加快科技進步,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環境保護。積極開發能源資源節約的新技術,重點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資源綜合利用、資源節約、資源替代等先進技術,積極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提高優質能源比重,充分利用風力、水力、太陽能、生物能等新能源。要大力推進節能降耗為主要目標的技術改造,抓好鋼鐵、電力、有色金屬冶煉、建材等高耗能行業和企業的技術改造,降低這些行業的資源消耗水平。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在重點行業、領域、產業園區和城市積極開展循環經濟試點,鼓勵企業循環式生產,推動產業循環式組合;同時,要加強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推進重點流域區域污染防治工作,著力解決嚴重危害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環境污染問題,特別是水污染、大氣污染等問題,切實保護好生態環境和生活環境。
三、政府、企業、和公民在建設節約型社會中的作用和責任
建設節約型社會,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需要政府、企業、社會每一個成員的共同努力,發揮合力作用,自覺承擔各自的責任。
首先,政府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主導者。建設節約型社會,政府必須發揮主導作用。要繼續堅持和完善我國的計劃生育、保護資源和環境的基本國策,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要加強礦產資源開發管理,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建立規范、公開、透明的項目準入制度,逐步建立健全落后產品、工藝、設備淘汰制度和高耗能產品的市場準入制度。從資源如水、土地、環境等方面制定較高標準,對達不到最低能效的產品,禁止生產和銷售,完善新上建設項目的資源評價體系,從源頭上嚴把審批關,防止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尤其要盡可能減少因決策失誤帶來的浪費。建設節約型社會,政府及其公務人員要發揮表率作用,從建立節約型機關做起。要堅決杜絕政府公務人員大吃大喝、盲目攀比的奢侈浪費行為,加強對政府公務人員的監督,如公務用車、辦公用品等,對違反規定的相關責任人予以黨紀政紀處分。要抓緊建立科學的政府績效評估體系,進一步健全干部考核機制,將資源節約責任和實際效果納入各級政府目標責任制和干部考核體系中。要積極開展國際資源能源合作,提高我國資源能源利用水平。
其次,企業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主體。企業必須轉變生產方式,用節約型生產方式代替高耗能、高增長的生產方式。通過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據美國環保局確認,用從廢家電中回收的廢鋼代替通過采礦、運輸、冶煉得到的新鋼材,可減少97%的廢物,減少86%的空氣污染,76%的水污染,減少40%的用水量,節約90%的原材料,74%的能源,而且廢鋼材與新鋼材的性能基本相同。企業應該轉變生產觀念,充分認識到“垃圾只不過是放錯地方的資源。” 建立企業內部的循環經濟模式,積極采用無害或低害新工藝、新技術,努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實現少投入、高產出、低污染。
再次,公民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積極參與者。古語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要把節約能源宣傳教育納入愛國主義教育、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范疇,在全社會倡導節約資源的理念,形成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社會風氣,養成人人都樂于節約的良好習慣。在幼兒園和中小學課本中,以豐富多彩的形式,使他們對我國的資源能源的嚴峻形勢有初步了解,加強他們對我國能源資源危機的認識。設立“全國節能宣傳日”,以提高節約資源能源工作的地位。認真組織好每年的節能宣傳周、節水日、土地日、環境日等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節約宣傳活動。使每個公民形成崇尚節約、適度消費的觀念,逐步形成文明、節約的消費方式,從自己身邊的小事做起,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張紙、每一度電,讓全社會共同參與,逐步形成人人節約、事事節約、時時節約、處處節約的健康文明風尚。
總之,建設節約型社會,事關現代化建設事業,事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事關中華民族的生存和長遠發展。我們一定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增強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增強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對國家和人民高度負責、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精神,把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工作擺在突出的重要位置,切實用大力氣抓緊抓好。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