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05年,上海提出優先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戰略,此就必然要求作為制造業與服務業相互融合發展體現的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故必須考察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影響因素。故本文特利用1978年~2005年時間序列數據,對上海三種生產性服務業(交運倉儲通信業、批發零售餐飲業和金融保險業)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后得出:經濟發展水平和分工水平對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作用較強,但“行政色彩”濃厚的城市化進程對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影響甚微。
[關鍵詞] 服務經濟 生產性服務業 影響因素 回歸分析
一、引言
正如配第-克拉克定律所闡釋的“勞動人口由農業移到制造業,再從制造業移向商業和服務業”(克拉克,1951)的發展規律,發達國家經濟均呈現出服務型特征,即發達國家服務業產值比重和服務業就業比重均普遍提高。對此,西方學者大多將其視為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轉型,如貝爾(1974)“后現代社會”和富克斯(1968)“服務經濟”。這兩種觀點都認為在經歷工業化進程后,高度發達國家進入一個以服務業為主的新社會經濟結構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
大量實證研究亦表明:各國服務業產值比重與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即人均GDP較高的國家,其服務業產出與就業比重亦相對較高,其經濟和產業結構就呈現出高度化和現代化特征。如黃少軍(2000)經過對相關國家服務業產值比重和經濟發展關系的系統研究后得出:從經濟發展史來看,服務業比重是逐步提高的,而從截面數據來看,服務業比重提高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綜上,服務業發展已成為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重要表現,亦是經濟現代化必然的要求。據此,上海提出優先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戰略,而作為制造業和服務業相互融合的、具有中間投入品性質的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應是該戰略順利實施的保障。故筆者特對上海市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以為制定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策略提供科學的理論和實證依據。
二、文獻綜述
經濟理論史學者對服務業比重隨GDP增長而增加做過嘗試性解釋,歸納起來主要原因如下:技術進步、分工深化、需求結構變化。如THij Ten Raa and Ronald Schettkat(2001):持續上升的成本和恒久的需求是造成服務業比重上升的重要原因。Nanno Mulder(2002):因Engle定律作用,服務業已逐步替代初級產品與制造業而成為最重要的需求增長點,由此最終需求結構的變化在經濟演化過程中作用重大,并具體指出影響服務業發展的可能因素為人均收入與收入分配、人口與勞動力參與度的變化、城市化、政府角色的擴張、服務業中間需求的變化等。黃維兵(2003)在綜合分析和借鑒已有成果的基礎上提出:市場發育是服務業增長的源泉、工業的快速增長為服務業發展創造條件、社會需求是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原因、城市化則是服務業發展的助推器,并進一步指出影響一國服務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均GDP、城市化水平、人口密度和服務業的輸出狀況。其中,人均GDP不僅代表經濟發展水平,更代表需求水平,且更高的人均GDP水平或經濟發展水平亦表明更高的市場發育程度;而城市化水平、人口密度和服務業輸出等三項因素亦與經濟發展、市場發育程度及其帶來的需求水平提高密切相關。總之,人均GDP是推動服務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對我國服務業發展狀況進行研究的文獻亦很多,但絕大多數都是針對某省份服務業發展的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分析,如何金耿(1999)建立江蘇省第三產業比重與人均GDP的指數增長模型,并確認服務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包括人均收入水平、分工水平、城市化水平以及政府的作用,但其忽略了服務業各分行業間由于存在顯著差異而導致影響其發展的因素亦存在差異的現實;陳寶敏、張蘊如(2001)對南京服務業發展的總體狀況、內部結構等進行分析,并分別對傳統服務業和新興服務業構造出不同的與GDP關系的回歸方程,但其忽略了影響服務業和分行業發展的除經濟發展水平以外的其他因素;魏作磊(2003)則專門計算廣東省服務業內部各行業的就業增長彈性,并將其結果與美國服務業內部就業增長彈性作粗略比較,最后確認居民服務業、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公用事業、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衛生、體育等行業應作為廣東省重點發展的行業,但該分析忽視了影響服務業和分行業發展的除勞動力以外的其他因素。
綜上研究,均存在全面性缺乏的局限和不足,故本文特使用1978年~2005年上海生產性服務業數據,對其發展影響因素進行分解,以為上海制訂和實施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的政策措施提供較為科學、全面的理論與實證依據。
三、變量選擇和模型構建
理論綜述表明,影響一國/地區服務業發展水平的因素很多,但從一般的經濟理論出發,并考慮到數據的可獲性,筆者在模型中特選用如下變量:
1.因變量
分別采用各生產性服務業產值占GDP比重來表示其發展水平,用Rv表示。
2.自變量
(1)人均GDP。根據服務經濟理論,收入水平標志著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隨著經濟的發展,服務業產值比重會逐步提高,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在1980年后的“去工業化”進程亦證明此趨勢是一個必然規律。故考察服務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必然要考慮人均收入所代表的經濟發展水平。此處用一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p元)來表示。預期此變量應該對各服務業分行業發展具有正向影響。
因人均收入分布很不均勻,故為降低其分布的范圍,同時亦為消除可能存在的異方差,筆者特對該指標取自然對數。
(2)城市化率(Urban)。城市化是一個與經濟發展相伴隨的過程,其水平高低是衡量一國社會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尺度,且服務業亦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因此一國城市化進程應該對服務業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對城市化則根據勞動力的分布情況來確定,即城市化率=城市勞動人口/全部勞動人口。
(3) 分工程度(DIS)。隨著工業企業規模擴大和國際市場競爭加劇,企業內部的服務項目不斷分離出來,通過企業內部分工或外包等演化為專門的產業形態,即工業企業將以前由內部提供的生產性服務活動(如研發、設計、內部運輸、培訓、采購、融投資等)進行垂直分解,實施外部化,進而推動服務業發展;且專業化程度的提高還導致服務的較高質量和/或較低平均成本,進而導致對這些服務的需求和生產增加。筆者采用工業增加值/工業總產值比重測量分工程度——該指標越小,表示社會分工越深化,則服務業/GDP比重越大。
(4)考慮到各分行業發展的獨特影響因素,筆者特在構建服務業各分行業發展影響因素時,加入對各行業發展可能存在影響的因素:①交通運輸業:鐵路通車里程(TR)、公路通車里程(R);②批發零售餐飲業:消費率(CR)——以投資率(IN)表示(消費率=1-投資率);③金融保險業:投資率。
3.模型構建
根據上述所確定的變量,特構建如下模型:
(1)交通運輸業模型:Rv=β0+β1LnGDPp+β2Urban+β3DIS+β4TR+β5R+ε
(2)批發零售餐飲業:Rv=β0+β1LnGDPp+β2Urban+β3DIS+β4CR+ε
(3)金融保險業:Rv=β0+β1LnGDPp+β2Urban+β3DIS+β4IN+ε
為避免樣本期間匯率變動的影響,因此所有與產值相關的變量均利用當年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匯率換算成美元進行計算。
四、上海服務業發展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對于處于工業化后期的上海,在優先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過程中,必須注重生產行服務業的發展,以充分發揮服務業發展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此筆者特對方程式(1)(2)(3)進行回歸,(表1、表2、表3)。
表1 交通運輸業發展影響因素分析
注:括號內為回歸系數的t檢測值,*和**分別表示通過5%和1%顯著水平檢驗,下同。省去的回歸系數是因為其未通過t檢測,所以將其省略,下同。
表2 批發零售餐飲業發展因素分析
表3 金融保險業發展影響因素分析
根據表1-3計量分析結果,將服務業主要分行業發展的影響因素按照作用方向和力度大小進行排序(表4),以為制訂相應政策提供借鑒。
表4:服務業分行業發展的影響因素排序
注:雖表3顯示,城市化率對金融保險業發展具有較強作用,但卻是反向作用,即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對金融保險業的發展具有阻礙(β2=-0.444),故將其利在影響因素之末。
五、結論及建議
綜觀上海主要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影響因素的計量分析,大致可得出以下結論,并針對相關結論提出促進上海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建議,以實現服務業內部結構的優化和升級,實現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和現代化。
1.經濟發展水平對上海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是“服務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動力,故需采取措施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
2.與理論分析相反,城市化水平對交通運輸業和批發零售餐飲業幾無任何影響,甚至對金融保險發展具有阻礙作用。筆者認為其原因在于中國城市化發展的獨特性質:中國由于受政治形勢、發展戰略、產業政策、“輕生活、重生產”等思想的影響及人口與資源特征的限制,特別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重工業導向戰略使得城市人口擴張力弱。在短缺資金對過剩勞動力形成替代和高積累率條件下,自然削弱輕工業、農業、第三產業及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資,導致勞動就業機會和城市建設未能隨工業發展同步拓寬,從而導致城市化對服務業發展促進作用薄弱的現狀。故要想發揮城市化對服務業發展的促進作用,就必須轉換計劃經濟下形成的城市化機制,把市場經濟規律引入工業化和城市化中,用價值規律調節城鎮的集散程度,改變福利型城市機制,建立市場型城市機制,如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業商業化”、“農村城市化”和“農民市民化”,以擴大城市服務消費群體。
3.社會化分工程度對三大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均存在正向促進作用。但須注意,經濟專業化分工水平低的現狀已經成為制約上海、特別是我國服務業發展的重要瓶頸,而經濟專業化分工水平低,主要表現就是服務外包水平低。故須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鼓勵服務外包業務的開展,特別是具有中間投入品性質的生產性服務業的外包,以提高專業化分工水平。
4.城市基礎設施,特別是交通基礎設施的發展對交通運輸業發展具有促進作用,且公路建設程度具有更大的促進作用。故須注重市政交通的建設,特別是運用貨物集散運輸、市內公共交通和客運的公路建設。
5.消費率提高對批零餐飲業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故須采用擴大內需的政策。同國際大城市相比較,上海最終消費率低于國際平均水平約15個百分點,其中政府消費比重與全球平均水平及相同發展水平城市基本相當,而居民消費比重明顯偏低。故須加強服務領域各類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布局和機構,特別要注意農村技術設施的覆蓋面,促進農民增加服務消費;改善服務消費環境,完善消費政策,提倡健康、文明的消費方式,營造有利于擴大服務消費的社會氛圍。
6.對于金融保險業,除經濟發展水平具有強大的促進作用外,投資率亦對其具有促進作用。但目前由于投資資金來源渠道相對較窄,主要還是依賴于銀行貸款,從而增大銀行的借貸壓力、不良資產和經營風險;同時又存在中小企業、特別是風險投資性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從而制約金融保險業的發展。故為促進作為現代服務業重要組成部分的金融保險業的發展,政府須改革資本市場,拓寬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創建風險投資基金,引進國外機構投資者、拓展居民投資途徑等措施,以切實提高投資率。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