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農村金融體系的發展對促進農村經濟繁榮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國農村金融體系還不健全,本文分析了美國、印度農村金融體系建設的經驗。借鑒國外金融體系發展的先進經驗結合我國國情,提出了建立完善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建議。
[關鍵詞] 農村 金融體系 金融改革
近年來,農村金融一直是理論界討論的熱點,2004年、2005年中央1號文件對農民收入問題高度關注,2006年的中央1號文件更是出臺了《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用400余字著力安排了農村機構的發展前景,足見中央對農村金融改革的重視。農村金融作為重要的資金要素配置制度,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顯著的作用,近年來我國農村金融服務水平有所提高,但仍存在一些不和諧因素,農村金融供給短缺、體系極不完善;農村資金大量外流,農村金融不能很好的為“三農”服務;農民和鄉村中小企業貸款難等。只有克服這些不和諧因素,才能構建和諧、發達、完善的農村金融市場。本文結合國外農村金融改革的先進經驗,提出了我國農村金融體系改革的幾點建議。
一、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現狀
1.正規金融機構對農業支持不足
服務于農村的正規金融機構主要有中國農業銀行、中國農村信用合作社、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農村商業銀行、郵政儲蓄。近年來,這些金融機構的發展存在很大問題,具體表現在:
(1)農業銀行的主要工作放在籌措資金保證支付和清算票據上,難以保證足夠力量支持農業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近年來,農業銀行的經營也日益強調以利潤為核心,大規模收縮經營網點,壓縮基層經營機構,同時貸款權限也從基層收縮,結果是大量農村儲蓄資金流出農村。
(2)農村信用社抗險能力弱,發展缺乏可持續性,資本充足率偏低,不良貸款率偏高,結算渠道不暢,呆賬壞賬不斷增加,巨額的政策性和經營性虧損嚴重削弱了農村信用社的資金貸放能力。
(3)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在1998年以后主要集中精力加強糧棉油收購資金封閉管理。隨著糧棉市場的開放和糧棉企業改革的深化,糧棉油收購資金管理工作面臨新的情況和問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也面臨著很多問題。農業發展銀行資金來源不穩定,資金運用效益不高,業務范圍狹窄,功能單一,政策性金融支農作用弱化。
(4)農村郵政儲蓄客觀上活躍了農村經濟,但存在著嚴重的制度缺陷,它充當著農村資金抽水機的作用,使本來就緊張而缺乏的農村金融供給市場更加惡化,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2.財政扶持政策不到位
國家雖已確定“多予、少取、放活”的支農政策措施,但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調整還不到位,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等問題依然存在。在一些欠發達地區政策性財政扶持的擔保機構對農業企業的支持還不夠。地方財力不支持,加劇了農村金融懼貸的心理。一些本由財政資金解決的基礎設施的建設費用,也由農民承擔,影響了農民的再生產資金的投入。財政對“三農”的支持力度明顯不足。
3.非正規金融組織盛行,但缺乏規范性
由于正規金融供給不足,造成我國農村民間信貸現象十分普遍。中央財經大學課題組曾對中國20個省份的地下金融狀況進行抽樣調查,測算的結果顯示,目前中國地下信貸規模已達8000億元之巨,地下融資規模占正規途徑融資規模的比重為28.07%。目前,全國農戶中只有不到50%的借貸來自銀行、信用社等正規金融機構,從非正規金融途徑獲得的借貸占農戶借貸規模的比重超過55%。民間借貸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資金的供求矛盾,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但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了一定的危害。民間借貸的利率常因無管制而導致市場混亂,從而引發社會問題,非正規金融內在的不規范性給國家的宏觀調控帶來了困難。
二、國外農村金融體系發展的經驗
1.美國的農村金融體系
美國政府通過各種方式為農業提供了大量資金,保證了農業現代化的資金需要,使美國成為農業高度發達的國家之一。美國政府通過政府補貼、發展農村金融體系、增加農業貸款和農業生產社會化等各種渠道,為農村融通資金。美國建立了比較健全的農村合作金融管理體系,包括監管機構、行業自律協會、資金融通清算中心和互助保險集團,這四種機構及其附屬機構各自獨立、職能各異、但目標一致,形成共同的以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為服務對象的管理服務體系。20世紀初在聯邦政府的資助支持下,美國以合作金融為基礎建立了具有政策性的農村信貸體系,它由聯邦土地銀行、聯邦中期信貸銀行、合作銀行為主構成,目前在美國農村信貸中繼續發揮作用,這些機構后來成為民間合作性質的農村金融機構。
美國建立了復合式的政策性農村信貸體系,為了彌補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不足,先后創立了農民家計局、商品信貸公司、農村電氣化管理局和小企業管理局等農村政策性金融機構,對農產品銷售如價格支持、災民救濟、新創業農區、農村社區發展和小企業發展等提供其他金融機構不愿意或不能提供的長期低利率貸款。同時美國建立了完善的政策性農業保險體系,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美國農作物保險業務范圍不斷擴大,保障水平和農民參與率不斷提高,美國健全的農業保險體系進一步穩定了農村經濟。
2.印度的農村金融體系
印度是農業大國,20世紀60年代中期起,印度實施了以推行現代化農業技術為中心,輔之以農業信貸、財政補貼和農產品價格支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刺激農業發展的“綠色革命”,印度農村金融體系逐步得到發展和完善。印度的農村金融體系包括印度儲備銀行、商業銀行、農業信貸協會、地區農村銀行、土地發展銀行、國家農業和農村開發銀行、存款保險和信貸保險公司。印度的農村金融體系具有鮮明的多層次性,但各個機構之間具有相對不同的分工和合作。印度的商業銀行、基層農業信貸協會、土地發展銀行的分支機構都很龐大,平均每17000~21000個農戶就有一家農村銀行的分支機構。印度的金融服務范圍之廣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是罕見的。
除了直接為農村提供金融支持的金融機構外,印度還建立了相對完善的保險和間接支持體系,由于農村信貸的高風險性,印度建立了存款保險和信貸保險公司,該公司為由正規金融機構提供的農村貸款提供保險,為農村金融市場的高效運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國外農村金融體系的經驗及借鑒
從美國、印度的農村金融體系結構來看,他們重視運用政府政策性金融手段支持和保護農業和農村經濟;重視鼓勵和利用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支持和保護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并通過各種措施扶持和規范農村合作金融;重視通過建立農業保險制度支持和保護農業。他們都有健全的農村政策性金融體系、農村合作金融體系以及農村商業性金融體系,這些金融體系從信貸、保險等多方面對農村和農村經濟發展給予了有利的支持。但是,我們要從本國國情出發,根據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不斷完善現有農村金融體系,建立一個商業銀行廣泛參與和公平競爭、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充分發揮基礎性作用、國家政策性農村機構發揮重要引導作用、其他金融機構補充的現代農村金融體系。
三、完善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建議
1.明確支農方向,加快農行和農發行改革
中國農業銀行應拓展服務對象,改進服務手段,豐富服務工具和擴大服務范圍。在信貸業務上立足于服務大農業和大農場,重點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具有發展前景的鄉鎮企業、創新型的優質農業企業;支持農產品基地的建設、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發展農村經濟創造條件。
應拓展農業發展銀行的業務范圍,采取靈活多樣的經營方式。進一步擴大農業發展銀行的分支機構;貸款范圍轉移到農業生產領域,支持農田水利設施、農業高新技術開發、農民教育培訓等;深化內部改革,完善農發行的管理機制和經營機制。
2.深化農村信用社的體制改革
進一步加大農信社貸款利率浮動的改革力度,實現農信社利率市場化;全面深化農村信用社的產權改革,可根據各地區的不同特點合理選擇重組、股份制、農村合作銀行模式進行改革;清產核資,徹底解決歷史上農村信用社的呆壞賬,國家同時給予農信社更多的政策優惠;在管理體制上實現中央監管、省級管理、農信社自主經營“三位一體”的管理體制。
3.改進農村郵政儲蓄資金的運行機制
改變郵政儲蓄只吸收存款不發放貸款的運作模式。推進郵政儲蓄改革,按照商業化原則,引導郵政儲蓄資金支持“三農”,增強其在農村地區的儲蓄、匯兌和支付服務功能;政府考慮批準郵政儲蓄機構開辦農村小額貸款業務;改變郵政儲蓄存款的上繳方式,農村信用社可向當地郵政儲蓄部門申請大額協議存款,將這部分資金用于農村的信貸資金需求。
4.支持農村小額信貸機構的發展
2005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更加貼近農民和農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業發起的小額信貸組織。在當前農村資金大量外流的情況下,開展小額信貸成為完善農村金融體系的必然選擇。嚴格小額信貸的運作機制,明確對小額信貸的支持政策;成立小額信貸行業協會,加強對小額信貸組織的監管;探索建立小額信貸扶貧模式。
5.建立農業保險機制
推進農業保險立法;加大財政補貼力度,保險標的應主要選擇關系國計民生的種植業和養殖業;制定稅收優惠政策,對涉農保險營業稅實行優惠稅率;建立農業再保險機制和建立農業巨災風險基金,分散農業保險經營主體的經營風險;適時設立農業風險管理局或農業保險局等專門的農業保險管理或協調機構,統籌全國農業保險的發展。
6.構建農業政策性金融集團
政策性金融集團承擔農業政策性業務、開發性業務、商業性業務、投資業務和農業政策性保險業務。金融集團以國家信用為基礎,執行國家的經濟政策,籌措國內外各方面支農資金,促進資金回流農業和農村,完成服務于新農村建設的各項支農任務。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