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實踐表明,國際短期資本流動往往是造成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本文通過對比危機國家與我國的現狀,指出國際短期資本流動在我國產生危機效應的可能性并提出了相應的預防措施。
[關鍵詞] 國際短期資本 危機效應
一、短期資本流動在危機過程中的效應
國際短期資本流動是指期限在1年或1年以下的國際資本流出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金融危機頻繁發生:1994年的墨西哥危機,1997年的亞洲危機,2001年阿根廷危機等等。研究已經證明,這些危機國家都經歷了相似的過程:經濟高速發展——國際資本大量流入——資本市場不斷膨脹——經濟泡沫劇增——投資風險擴大——國際資本大量外逃——資金突然短缺——危機爆發。雖然,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在于這些國家不恰當的經濟政策,但是,國際資本流動,尤其是短期國際資本流動在危機爆發過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那么,短期資本流動在金融危機爆發過程中究竟有怎樣的效應呢?這種效應又是在怎樣的條件下發生作用的呢?下面我們比較一下墨西哥、泰國和阿根廷三個國家在危機發生前的一些情況:
1.匯率制度
墨西哥和泰國當時都實行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阿根廷也采用了僵硬的貨幣局制度,這些制度在采用初期均發揮了令人滿意的作用:穩定了成本,吸引了投資,控制了通貨膨脹,總體上刺激了經濟的發展。但當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強勁,美元趨于升值以后,三國政府均未采取調整匯率平價的措施,致使本國貨幣隨美元升值,造成幣值高估。
2.出口貿易
三個國家均為新興市場國家,經濟高速發展,在良好的國際環境下,出口貿易發展迅速,經常賬戶出現順差。但是,三國出口產品多為勞動密集型的初級加工品,在其成本比較低的條件下,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然而,當與其相類似的周邊國家(如新加坡和巴西等)同樣利用自己勞動力廉價的優勢與其競爭時,其出口量就大打折扣,再加之本幣隨美元升值,其他國家貨幣相對貶值,造成出口產品失去競爭力,經常賬戶開始逆差。
3.財政政策
墨西哥在改革初期加入GATT,降低關稅和減少使用進口許可證制度,后來本幣相對升值后進口需求大增,經常賬戶惡化;同時政府拍賣國有企業,以臨時解決財政困難;泰國政府鼓勵人們通過泰國國際銀行向國際資本市場借債或放貸,這些活動的利潤可以減稅,這使得政府財政收入中稅收收入數量減少,而政府短期債務卻大量增加。阿根廷同樣將國有企業和金融機構進行私有化改革;并且國內偷稅漏稅現象嚴重;政局動蕩,各界政府腐敗現象嚴重,公務員隊伍龐大(占全國人口的5.6%),僅國會就雇傭了1萬人之多。這些均造成了阿根廷的巨額財政赤字和尖銳的社會矛盾。
4.外債管理
各國為了彌補財政赤字和經常賬戶逆差,利用本國經濟高速發展的表面現象,大量吸引外資,卻不對其進行應有的監管和控制,導致流入的外資多為短期資本,而且償還期非常集中。同時,由于對外資的使用缺乏嚴格限制,大部分資金都流向房地產業、證券業等高收益、高風險的產業,經濟泡沫越來越大,資本的投機性越來越強。
以上可見,對這些危機國家來說,短期國際資本流動的危機效應得以實現的“特定的條件”正是這些不符合本國國情的政策,包括不合理的經濟發展結構、僵硬的匯率制度、不適當的財政政策、沉重的債務負擔和政府監管不力等,使得短期國際資本流動變得規模巨大、投機性增強、可控性減弱,危機效應得以顯現。
二、短期資本流動對我國的危機效應
那么,我國現有的相關政策是否符合我國的國情,是否“滿足”了危機效應需要的“特定條件”呢?下面,我們將我國的情況和這些危機國家作一下對比:
1.相似點
經濟均為高速發展,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都呈現出順差;但出口品多為勞動密集型產品,而技術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比重較低。外債規模絕對數同樣較大,外債中短期債務比重高,并且長期資本現在也并不保險,因為長期資本也會轉化成短期資本;我國的資本項目開放程度已超過五成,并將可能繼續加大乃至完全開放;外匯儲備都比較高,我國儲備量位居世界第一;匯率制度雖發生了改革,但匯率水平仍相對穩定,市場化水平不高,與固定匯率有一定的類似。
2.不同點
(1)我國經濟結構正在不斷完善,國家通過一些措施引導外資投向我們真正需要的領域,高科技產業正在崛起,出口品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種類不斷增多。(2)我國有大量的國內剩余資本(如巨額居民儲蓄),無論是國內需求還是對外投資,我們都可以利用自身資源,并且,IMF2006年4月份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已列出我國是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資本凈輸出國。(3)我國現階段對資本市場管制仍比較嚴格,對國際資本在這方面投資的管理尤為突出,實行的QFII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國際資本的過量流動。(4)財政方面雖然有赤字,但我國的赤字原因與這三國是不同的:主要是解決“三農”問題、加強公共事業建設、增大社會保障力度和大量的轉移支付等支出較大。(5)我國外債/GDP比重較低,約10%左右;并且外債增長率遠不如外匯儲備增長率高。
由此可見,一方面,我國現在的情況對短期資本流動危機效應的出現有很多刺激因素,比如,中短期債務比重高;外資投資方向監控不夠嚴格等。另一方面,我國的現行制度中,有很多是合理的、是符合我國現實情況的。比如經濟結構轉型發展良好,經常賬戶順差控制日趨合理;正在加快匯率制度改革,主動、漸進地實現匯率市場化;資本市場發展迅速,監管水平也逐步提高。再者,我國資本項目開放順序是合理的;從短期外債結構看,貿易信貸的增長是短期外債占比增長的主要原因,我國短期外債大多具有真實貿易背景,因此一般不會出現資金大進大出的局面。另外,我們加強了外債預警系統建設,積極防范外匯風險。這一切表明,短期資本流動的危機效應暫時可以得到控制,但由于我國仍是在“摸著石頭過河”,爆發危機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此,我們在改革的過程中仍要謹慎,要制定相應的預防措施。
三、我國預防短期資本流動危機效應出現的措施
1.宏觀經濟方面
首先,要認清我國經濟發展程度。既要注意對外貿易規模,優化產業結構,增強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避免單一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又要繼續落實并長期堅持內需主導戰略,減少經濟對外暴露;并且要繼續經濟的健康發展,給公眾和投資者堅定的信心。其次,要合理控制外匯儲備規模和結構。外匯儲備增長過快是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反映,是長期以來我國在政策上鼓勵出口,鼓勵外商直接投資和外匯政策“寬進嚴出”取向的結果。今后應進一步擴展外匯資金運用方式,變“藏匯于國”為“藏匯于民”。同時還應針對外匯儲備自身的特點,繼續創造外匯儲備發揮作用的條件,使外匯儲備能夠真正做到為我所用,而不至成為危機隱患。
2.匯率制度方面
要進一步加快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繼續減輕人民幣的升值壓力。現階段,要防止人民幣升值過度,現在壓力大不能說明人民幣價值大,不應盲目受到外界影響,應堅持自主性原則,繼續保持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和小幅升值并存的現狀。長期應以實行浮動匯率作為目標,選擇適宜時機適當擴大匯率浮動區間。主動實行浮動匯率可以將匯率風險消化在日常生活中,避免貶值或者升值壓力的積累而引發貨幣危機。
3.外債管理方面
首先要合理控制債務規模和結構。既要合理控制外債增速,與實際經濟發展的需求相適應,又要保證短期債務中有貿易背景的債務的真實性,并做到長期債務到期日分散化,以防止長短期資本的過度自由轉化。其次要嚴格監督和引導外債投向。雖然我國將要逐漸放開資本帳戶,但應針對我國的現狀對其中的某些項目在現階段加強管理,防止國際資本進入房地產和證券這些獲利高、易產生經濟泡沫的市場。
4.加強對國際短期資金的管理
首先可以采取多種配套措施限制短期資本流動。可采用稅收措施,也可采用無補償準備金制度、資金在境內最短停留時間限制、外匯指定銀行制度等限制措施。其次,可以通過完善信息紕漏制度來增加市場透明度,向公眾和投資者提供正確、及時的信息,使其適應市場變化,以至在危機信號出現時,作出理性的反應,降低“羊群效應”的作用。最后,我們可以借助國際力量,即加強國際合作。如:加強亞洲國家和地區間多種形式的金融合作,支持區域內經濟貿易發展,保證國際金融秩序的健康發展。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