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06年9月8日,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在上海掛牌成立了。這標志著新時期下中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真正的建立起來了,對中國融入世界金融市場具有重大意義。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的認識到,中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發展具有很大的特殊性,這必然使得其發展將面臨許多的困難與障礙。在此討論基礎上,本文將對中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提供相關參考對策。
[關鍵詞] 中國 金融衍生產品 市場
一、中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特殊性
1.落后性。中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無論是在時間上還是發展程度、發展速度上都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首先,在時間上,中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比發達國家落后了30年。雖然舊中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雛形有過一定的發展,但現代金融衍生產品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才引入中國,20世紀90年代才真正開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發展的試點建設,并且以失敗告終。其次,在發展程度和發展速度上也遠不及發達國家。美國自芝加哥交易所1972年發行第一張期貨合約至今已經擁有了幾百種金融衍生產品,美國的金融衍生產品數量已經超過了世界總量的一半,其發展速度和規模也遠遠超過了其他任何一個國家。而中國的金融衍生產品數量單一,規模小,創新能力低,要想達到世界水平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2.被動性。中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被動性具有兩層含義。其一為宏觀主體的被動。中國在五年前加入WTO時已承諾將全面開放中國金融市場,現在到了必須兌現承諾的時候。然后,五年的保護期并沒有完善我國金融市場體系建設,也沒有成熟的相關法律法規約束,就此現有條件開放中國金融市場必然要釋放許多潛在風險,我們的政府、企業、金融機構是否有足夠的能力來化解這些風險還是未知數,畢竟我國的金融制度、金融運作和監管模式尚無法與國際金融界處于統一等級。其二為微觀主體的被動。企業運用金融衍生產品的目的是進行對沖來規避風險和投機,但實際上因為金融衍生產品操作的復雜性,各種產品的設計、定價、交易都集中在“做市商”手中,而企業由于缺乏對這些方面的專業知識,加上信息不完全,市場不透明,就只能盲目被動的聽從“做市商”的安排,無法真實客觀的把握其選擇的金融衍生產品,更無法有效的進行風險管理,難以達到其對沖和獲利的目的,一旦遇到金融市場波動,風險爆發以后,企業就必然要遭受到損失。
3.不連續性。中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屬于跳躍式發展。首先,中國沒有經歷漫長的商品經濟發展的過程,直接跳躍到其最高形式市場經濟,這必然導致了市場機制的不完善。其次,中國真正的期貨交易是從外匯期貨交易開始的,而不是傳統的農產品,這樣的跳躍必然使得期貨市場的發展基礎相對比較薄弱。另外,中國的金融衍生產品市場不是從國內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發展的基礎上參與國際金融衍生產品市場,而是國內與國際市場同步開展甚至先參與國際金融衍生產品市場。
4.金融市場機制的不完善性。我國目前的金融基礎市場無法提供大量的對沖和定價的需求,也不能稀釋金融衍生市場的投機成分,無法給金融衍生市場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由于我國的國債市場的規模較小,流動性不強,不能充分滿足期貨合約最終交收的需要,造成了期貨市場臨近交收時現貨市場和期貨價格的大幅波動,既增大了市場風險,又造成了市場結構的失衡。我國外匯市場的情況也是類似,由于資金流動和市場主體的局限性,我國的外匯調劑市場很不發達,造成了人民幣匯率期貨的冷清,開設不到兩年就被關閉。這種金融衍生市場脫離相應的基礎性金融市場(現貨市場)而獨立發展的情況肯定無助于金融衍生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5.相關法制法規的不健全性。目前我國在和金融衍生產品有關的《期貨法》等法律、法規的建設方面還處于空白,風險約束機制也不成熟,在這種環境下發展的金融衍生市場必然會受到過度投機的沖擊,金融衍生市場體現的也只是高風險而已。加上我國的投資者自我保護和風險意識都很淡薄,法制觀念不強。在必要的法規體系尚未健全前,普通投資者容易成為受害對象,這不僅增加了市場風險、破壞市場秩序,甚至影響社會穩定。
6.市場參與主體的不成熟性。參與我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機構身份有著很強的負責性,包括國有企業、股份制企業、集體企業等。這些企業所運用的資金絕大部分是國有資產和集體資產。在現代企業制度改革還在不斷進行的過程中,還是存在很大一部分資產缺乏明確的產權關系。客觀上導致了資產所有人與使用人、資產使用人與交易操作者權責不對稱、約束不嚴的局面。
二、發展對策
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發展的核心是金融衍生產品的創新。美國金融衍生市場的發達主要是依靠其超強的產品創新能力。而在我國,金融機構創新的微觀動機偏向于在無序競爭中搶占市場份額,出現了許多不計成本甚至負效益的金融傳新。因此,我國要實現金融衍生產品的創新就必須首先實現金融機構企業化,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其次,金融衍生產品的創新還有賴于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管制的放松、中國國際貿易的增長、中國海外投資的增加等。這些外在因素的發展才能推動對新型的金融衍生產品的需要,才能真正體現金融衍生作為風險規避工具的作用。
另外,不斷完善金融衍生產品市場體制,完善金融基礎市場,培育成熟的市場主體,加強相關法制法規建設,加強金融市場監管機制都將十分有利于中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發展與建設。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