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是當前社會熱點問題,河北省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結構失衡成為影響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瓶頸”,目前農村勞動力培訓還存在很多問題和障礙,而通過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多維培訓體系,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指引下,綜合發揮各職能部門、各服務系統的管理與服務職能,整合各種培訓資源,改革現有培訓機制,探索符合地方實際的培訓措施,培育新型農民。
[關鍵詞] 多維培訓 勞動力 轉移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之后擺在全黨同志、全國人民面前的一個嶄新而重大的歷史課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其根本出發點是發展農村的生產力,使其適應廣大農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求,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和諧共進、科學發展。無庸置疑,在這樣一個歷史進程中,農民,或者確切地說是農村勞動力首當其沖就成為其中最活躍的生產力要素。
然而,正是隨著農業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我國每年都會產生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如何實現這批勞動力的轉化,把人力資源轉變為社會發展的能量,而不是增加社會發展的壓力;如何提升這批勞動力的質量,順利實現他們的轉化。這將是我國以及河北省在一段時期內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僅從河北省的實際來看,第一產業就業的勞動力在農村從業人員中所占的比重由1990年的75.5%降為2004年的57.7%,而同期第二、三產業的勞動力比重卻由24.5%上升為2004年的42.3%——如此巨大的轉變過程,其間涉及的問題可謂千頭萬緒,本文僅從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問題入手,談幾點想法。
一、 目前河北省農村勞動力及其培訓概況
1.目前河北省農村勞動力現狀。《2005年河北農村統計年鑒》顯示,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河北省農村勞動力資源隨著人口增長高峰期出生人口逐步進入勞動力年齡段,數量逐年增長。“十五”前四年,河北省農村勞動力資源分別比上年增長3.9‰、6.7‰、7.4‰和8.0‰,增長速度逐年加快。2004年底,河北省總人口達到6808.8萬人,其中鄉村人口5389.9萬人,占總人口數的79.2%,農村勞動力資源數2982.1萬人,占鄉村總人口的55.3%。
從年齡結構上看,河北省農村勞動力以中青年為主。2004年,16歲~25歲、26歲~35歲、36歲~45歲、46歲~50歲及51歲以上農村勞動力,分別占農村勞動力總量的20.3%、16.3%、22.1%、14.7%、26.6%,而16歲~50歲的中青年農村勞動力比重就達到了73.4%。在這支勞動力大軍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勞動力所占比重較高。2004年,文盲或半文盲、小學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程度人數占農村勞動力比重分別為1.5%、23.7%、58.7%,三者之和高達83.9%,而高中、中專、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的三者之和僅為16.1%,由此可以看出,河北省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總體偏低。
2.勞動者素質問題逐漸凸現。可以說,目前河北省農村勞動力就業面臨多重壓力。主要表現在勞動力供求總量矛盾和就業結構性矛盾并存、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領域轉移速度加快和城鎮就業壓力加大同時出現、新成長勞動力就業難和失業人員再就業問題交織在一起。而其中影響農村勞動力就業的主要矛盾則是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的要求與其總量過大和素質相對較低之間的矛盾,河北省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或統稱勞動者素質)結構失衡是影響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瓶頸”性問題。
農村勞動力的素質高低與其轉移方式、轉移的成敗、轉移的社會影響等關系極大。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高低,專業技術強弱,決定了他們在轉移就業中對產業、區域空間的選擇。目前,河北省農村勞動力普遍缺乏知識、技術、信息和經驗,在外務工也主要從事臟、苦、累、險工作,收入較低,多數難以在城市經濟競爭中取得優勢,嚴重阻礙了他們從農業向非農產業轉移。
與此同時,勞動力市場對勞動力素質要求卻不斷提高。石家莊市勞動力市場登記數據顯示,石家莊為具有高中和中專學歷的勞動力提供的崗位數量比重為41.56%,為具有大專及其以上學歷的勞動力提供崗位數量比重為23.54%,二者占崗位總數的65.10%。
從專業技能方面來看,目前河北省針對農民開展的專業培訓時間較短,大多僅限于農、林、牧、漁業知識,培訓內容對外出就業幫助不大。由于農村勞動力的科技水平低,既缺乏對市場經濟規律的了解,更缺乏從事非農產業的技能,使得外出就業的空間受到很大限制。城市的一些用人單位普遍需要具有一定知識的技術工人,而農村剩余勞動力由于自身文化素質及技能的限制,不能適應用人單位的需求,形成了農村勞動力就業文化素質和技能的結構性供需失衡。
3.目前河北省農村勞動力培訓中的弊端。據調查,2004年,河北省受過專業培訓的農村勞動力占全部就業農村勞動力的比重僅為15%,占轉移農村勞動力的比重為45%,分別比2003年提高6個多百分點和14個百分點。根據這一變化趨勢,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和條件的影響,預計到“十一五”末,受過專業培訓的人數占轉移人數的比重將達到50%~60%,占總就業人數比重達到30%左右。根據這一比例,“十一五”期間河北省農村勞動力中大約有430萬~610萬人需要接受職業技能培訓,平均每年培訓86萬人~122萬人。這樣的數字對作為人口大省和農業大省的河北來說挑戰似乎大于機遇,擺在我們面前的培訓任務可謂艱巨。
近些年來,隨著“陽光工程” 的實施,河北省農村勞動力整體技能水平有所提高。隨著勞動力技能培訓力度的加大,河北省農村勞動力素質技能型人員比例逐漸提高,2004年,在外出勞動力中,受過專業培訓的人數比上年增長45.7%,占外出勞動力的比重25.5%,比上年提高7.0個百分點。但我們仍然不能忽視職業培訓薄弱對農村勞動力進城就業的制約。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農村職業培訓投入嚴重不足;二是農村職業技術教學目標設計存在偏差,沒有圍繞促進就業抓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三是培訓內容針對性、實效性不強。主觀性培訓較多,技能性和“訂單式”培訓較少,培訓師資和培訓教材不能適應就業市場的需要。
二、多維培訓體系概述
綜上所述,加強河北省的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是迫在眉睫的問題,而如何加強呢,筆者提出建立多維培訓體系的設想。
1.多維培訓體系的概念。《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國發[2006]5號)(以下簡稱《意見》)中特別強調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各地要適應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需要,大力開展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和引導性培訓,提高農民轉移就業能力和外出適應能力。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規模,提高培訓質量。繼續實施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完善農民工培訓補貼辦法,對參加培訓的農民工給予適當培訓費補貼。推廣“培訓券”等直接補貼的做法。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和遠程教育等現代手段,向農民傳授外出就業基本知識。重視抓好貧困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支持用人單位建立穩定的勞務培訓基地,發展訂單式培訓。輸入地要把提高農民工崗位技能納入當地職業培訓計劃。要研究制定鼓勵農民工參加職業技能鑒定、獲取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政策。”
《意見》中關于農村勞動力培訓的要求已經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個多維的培訓體系的框架,既有宏觀政策扶持,又有微觀措施保證,既涉及政策制定、勞動行政管理、民政服務、財政扶持、教育機構建設、培訓途徑拓展等方面的問題;又涉及勞動保障、農業、教育、科技、建設、財政、扶貧、工青婦等多個相關部門。可以說,農村勞動力培訓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這些部門及其職能交織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民工職業培訓體系,我們可以簡稱之為多維培訓體系。
《意見》同時要求:“完善并認真落實全國農民工培訓規劃。勞動保障、農業、教育、科技、建設、財政、扶貧等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能,切實做好農民工培訓工作。強化用人單位對農民工的崗位培訓責任,對不履行培訓義務的用人單位,應按國家規定強制提取職工教育培訓費,用于政府組織的培訓。充分發揮各類教育、培訓機構和工青婦組織的作用;支持各類職業技術院校擴大農村招生規模,鼓勵農村初、高中畢業生接受正規職業技術教育。通過設立助學金、發放助學貸款等方式,幫助家庭困難學生完成學業。加強縣級職業教育中心建設。有條件的普通中學可開設職業教育課程。加強農村職業教育師資、教材和實訓基地建設。
概括地講,農村勞動力多維培訓體系就是指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指引下,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綜合發揮各職能部門、各服務系統的管理與服務職能,整合各種培訓資源,改革現有培訓機制,探索符合地方實際的培訓措施,形成多渠道、多層次、多角度的農村勞動培訓體系。
2.建立多維培訓體系的意義。農村勞動力素質高低對解決“三農”問題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對農村剩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又起著決定性作用。建立多維培訓體系可以更好地將各種培訓資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提高針對農村勞動的培訓服務水平,以此來提高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和科學文化素質,從而帶動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建立多維培訓體系的最突出和最直接的意義就是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快速、有效轉移。
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認為,人力資本是決定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否轉移的決定性因素,人力資本越高,農民從事非農工作的機會就越多,其從事非農工作的報酬也越高。相關部門曾對河南省濮陽縣做過一次抽樣調查,調查驗證了接受培訓與農民收入的正相比例關系。該縣50位外出人員收入情況按文盲、小學、初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分組顯示,他們的人均月收入分別為209.6元、300.4元、306.7元,709.0元,四者之比為1∶1.4∶1.5∶3.4。調查還顯示,接受過培訓的家庭,人均收入為1999.94元,勞動力平均收入為3487.12元;沒有接受過培訓的家庭,人均收入為1668.04元,勞動力平均收入為2674.41元。接受過培訓的家庭與未接受培訓的家庭相比,人均收入相差331.90元,勞動力平均收入相差812.72元。
再者,建立多維培訓體系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現階段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現有培訓資源的效益最大化。我們不能回避目前的現實——我們對農村勞動力培訓的投入力度與關注程度還不夠高,局部、個別層面的培訓往往導致重復投資,而效益和效率又不甚樂觀,甚至是杯水車薪、敷衍了事。而多維培訓體系可以有效地避免這樣的問題,其關鍵就在于政府的引導與協調。
3.建立多維培訓體系及其長效機制可以在廣大農村形成學習與培訓的良好氛圍,極大地促進農村和農民文化素質的提升。解決了思想意識方面的問題就有可能為解決生產力方面的問題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持。
除此之外建立多維培訓體系還可以促進農業科技進步與技術推廣,提高農村科技進步貢獻率;提升了農民駕馭市場的能力,扭轉生產和銷售的被動局面,等等。
三、建立多維培訓體系的措施
根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和《意見》的具體要求,結合河北省的具體情況,筆者認為應該從宏觀和微觀兩大方面入手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打造多維培訓體系,并在基礎上建立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的長效機制。概括地講,要采取政府引導、多元投資、市場化運作和企業化管理的方式,要以促進就業為目標,以縣級職業技術學校為培訓主體,對有就業要求的農村勞動力進行必要的職業技術和就業培訓,全面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技能水平和就業能力,為農村勞動力實現體面就業創造條件,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就業組織化程度,實現培訓與就業的有效銜接,逐步形成“圍繞就業抓培訓”的一體化農村勞動力培訓就業制度。
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打造多維培訓體系。
1.國家在制定規劃和政策時要充分考慮農村勞動力培訓問題,將其提升到國策地位,并予以適當的政策定位與法律保護;以市場為導向,統一規劃、統籌協調,整合現有的培訓資源,并在政策允許的前提下,保證培訓資金的到位。
同時,各地政府要探索適合本地農村勞動力特點的職業培訓模式和組織形式,積極開展“定向”、“訂單”培訓。
2.各相關領域要加強對農村勞動力培訓問題的關注和宣傳,形成全社會關注的良好氛圍,并努力吸納社會力量投入到農村勞動力培訓事業,從多個側面促進這項工作。我們可以按照市場化、社會化的要求,調整和改革各類培訓機構,積極組建職業培訓基地或培訓集團,鼓勵合法的民辦培訓機構發揮作用。同時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形成全社會關注、支持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局面。
3.重視農村教育培訓的體系建設。教育系統要完善設施建設和師資力量配備,并努力探索適應新形勢的教育與培訓手段,提高培訓資源的利用率和培訓工作的效率。一是要充分發揮各類職教中心和現有師資力量的作用,尤其要千方百計保證貧困地區的培訓師資;二是要發揮遠程培訓和電視、廣播函授教育等多種手段的作用,繼續利用“三下鄉”、科技普及和農村夜校等有效形式,靈活地開展實用技術培訓;三是調動農村勞動者開展個人培訓,自我提高職業技能和創業能力的積極性,并發揮“能人”帶動培訓的效應。
4.各地勞動行政服務部門要提高就業服務水平,按市場變化和社會生產發展的需求,組織農村勞動力職業培訓,形成“產”、“銷”的有機結合。各級勞動保障部門要加強對農村勞動和開發就業培訓工作的組織協調,主動與當地扶貧辦溝通并向政府匯報。各級就業訓練機構、職業介紹、駐外勞務等部門要相互配合,共同做好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各項業務的具體落實,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全方位的就業服務,提高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輸出成功率。各地要制定推行相關職業技能培訓標準,規范教材開發,開展技能鑒定,建立相關職業資格的基本制度和科學的培訓考核評估制度。
5.加強對培訓費用等敏感問題的管理與監督,并繼續加大農民工勞動權益的保障力度,積極提升農村勞動力參加各類培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農村勞動力的各項培訓服務要堅持自愿原則,由農村勞動力自行選擇并承擔費用,當地政府可給予適當補貼勞動和社會保障、教育等部門要對各類培訓機構加強監督,防止借培訓之名,對農村勞動力亂收費。
四、結語
“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培育新型農民是關鍵;培育新型農民,職業技能與文化素質的培訓又是關鍵。尤其在建設學習型社會的今天,加大對農民的教育和培訓的力度,這是一個與時俱進的系統工程,同時也必將經歷一個較長的改革和發展的過程。在這個歷史進程中,探索出一套適應國情、地情,集約、高效的多維培訓體系將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是時代賦予廣大“三農”工作者的機遇與挑戰。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