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對國際上通行的吸引FDI的財稅政策及實踐進行了綜述,并且對具體的財稅政策進行了評析。認為:簽訂避免雙重征稅的協定的確可以極大地刺激外商直接投資;國際避稅地的建立對吸引外資和繁榮本地經濟同時發揮作用;稅收優惠政策中的投資抵免政策、加速折舊政策、產業和技術獎勵政策能夠發揮較好的作用,其他政策在目前以及今后都不能較好地發揮作用;財政補助政策具有針對性,目的性強且實施效果較好。
[關鍵詞] 外商直接投資 稅收政策政策 財政補助
一、國內外研究狀況與評述
國外有關吸引FDI的財稅政策的研究有很多,早期的研究主要側重于財稅政策的有效性的評估研究。大多數文獻旨在探索財稅政策在彌補經濟環境中的障礙時所發揮的吸引跨國公司投資的作用。在50年代和更早時候,有些人試圖使用投資行為新古典理論中公式推廣的資本-成本方法來進行評估。他們認為,投資激勵措施的作用是要促進投資的增加,盡管增加的數量很小。在發展中國家,也有類似資本成本的方法被用于考察投資激勵的作用。即財稅激勵對投資的影響作用很小,甚至毫無意義。也有人認為,雖然財稅政策不能絕對影響一外國公司投資地的選擇,但是,一旦外國公司的粗略投資位置確定下來,財稅政策將會極大地影響其精確投資地的選擇。可見,國外大多數學者首先認為財稅政策對吸引FDI確實具有影響力,分歧主要在于影響力的大小。我國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也很豐富,大多數文獻都認為財稅政策能夠顯著地影響FDI的流入。魏后凱(2002)、李宗卉和魯明亂( 2004年)、均認為我國對外資企業實行的財稅政策,對吸引外資起了重要促進作用。陳利霞和王長義(2005年)通過建模分析,從博弈論的角度簡要論證稅收優惠的內在激勵性。
到了20世紀80年代,隨著學術界認定財稅政策對FDI的流入具有影響,國外關于吸引FDI的財稅問題的研究開始轉為對吸引FDI的具體優惠激勵措施研究,主要側重于實證分析。研究發現,免稅期與附帶的虧損結轉抵扣期是發展中國家最普遍采用的激勵措施;第二類最為常用的是憑投資規模而定的激勵措施,如加速折舊和投資稅收抵免;第三類最為常用的激勵措施是對進口設備和機器免征關稅或其他進口稅收。免稅期被認為是一種糟糕的稅收刺激,事實也是如此,許多外資企業在免稅期結束后就會選擇撤資或重新注冊新公司,那么“免稅期” 的稅收激勵就沒有發揮預先設想的作用。與免稅期相比,稅收抵免或投資扣除以較低的收入成本鼓勵了長期投資。我國學者陳亞雯(陳亞雯,2005)運用新古典投資理論,通過利用資本品的租賃價格把稅收政策對投資行為的影響引入投資函數,研究稅收政策(主要為邊際稅率和投資補貼政策)對投資行為的影響。她認為應加大使用加速折舊和投資抵免的力度,發揮稅收政策的調節作用形成有效的經濟激勵制度。牛澤厚(牛澤厚,2003)在其論文中論及稅收對跨國公司投資的影響,指出用稅收敏感度來衡量所得稅和財產稅政策對跨國公司投資的影響程度。如果跨國公司對東道國稅收優惠政策敏感度強,東道國可以實施稅收優惠,但要提高優惠效益,而且保持適度,確保東道國稅收收人與引進外資的均衡發展。
二、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財稅政策實踐及評析
1.避免國際重復征稅
國際重復征稅這一世界經濟現象隨著國際經濟活動的日益頻繁越來越嚴重,它給從事跨國經濟活動的個人和企業帶來許多麻煩,更損害了他們的利益。對此,各國政府和國際社會紛紛采取相應措施避免和緩和國際重復征稅所造成的不良影響。普遍做法是積極與各國簽訂避免重復征稅的稅收協定和建立自由貿易區。
(1)國際稅收協定
國際稅收協定是避免國際重復征稅的重要方式,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主權國家為了避免對同一筆跨國所得重復征稅,經過談判簽署的一種書面協定。對于沒有簽訂避免雙重征稅協定的國家,既要在東道國納稅,又要在本國納稅,外商投資的積極性會由于被“不合理”的征稅挫傷。簽訂了避免雙重征稅的協定后,雖然政府可能會損失一部分財政收入,但從長遠角度來看,作為東道國可以獲得較以往更多的投資,引進更多的先進技術,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這部分社會效益是損失的財政收入遠不能及的。
(2)國際“避稅地”
避稅地又稱“避稅港”,是指對收入和財產免稅或按很低的稅率課稅的國家或地區。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政府為了吸引外國資本流人,繁榮本國或地區的經濟,彌補自身的資本不足和改善國際收支水平,吸引國際民間投資,在本國或本國的一定區域和范圍內,允許并鼓勵外國政府和民間在此投資及從事各種經濟貿易活動,同時對在這里從事投資、經營活動的企業和個人給予免納稅或少納稅的優惠待遇,也可稱為自由貿易區。 “避稅地”的建立不僅可以獲得外商直接投資,對本地區經濟的發展也大有促進。隨著各國經濟貿易活動在“避稅地”的開展,當地的金融、倉儲、通信、交通等行業將隨之帶動起來,同時增加就業機會。
2.提供財稅優惠
目前,發達國家極力反對對外資的財稅政策,認為提供一個穩定透明的法律和管理體制更有利于吸引投資、促進經濟發展。但發展中國家不像發達國家,即便采用高稅率政策也會有外商前來投資。發展中國家必須利用優惠的財稅政策彌補他們稅基貧瘠、投資環境差的不足;而發達國家多采用對鼓勵行業或投資地實行財政補貼的方式,并且正在逐步取消對外國企業的稅收優惠。
(1)稅收優惠政策
國際上普遍采用的吸引FDI的稅收優惠措施主要包括加速折舊、投資稅收抵免、免稅期、費用加倍扣除、低稅率、減免稅、虧損結轉、再投資退稅和產業或技術獎勵。稅收優惠政策實際上是對外商投資企業的間接補貼,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得投資。在獲得投資的基礎上,又根據東道國實際經濟狀況和產業政策等設計一些特殊目的的稅收優惠。其中,加速折舊、投資稅收抵免一般被認為是最有效的稅收優惠政策。這兩類政策除了既定的投資額以外,還可能繼續增加新的投資額。免稅期、減免稅和低稅率普遍被認為是最失敗的稅收優惠政策。在各國的稅法中都可以見到這幾種優惠政策,而且使用得十分廣泛,幾乎所有的外商投資企業都可以享受到。不少外商投資企業在減免稅期滿后,就撤走資金或重新注冊公司。因此這幾種稅收優惠政策成為理所應當的優惠,也就無法發揮吸引外資的作用。費用加倍扣除和虧損結轉在一定意義上能夠打動外商投資企業。但從實際運用看來,倒成了外資企業避稅的有效手段。據研究表明,大部分外商投資企業一直處于虧損狀態的原因就是充分利用了這兩類稅收優惠政策,將利潤通過關聯交易轉移出去,實盈虛虧。再投資退稅和產業或技術獎勵的使用范圍不是很廣,可以發揮一定的作用。但在吸引外資方面,作用有限;主要是能夠減輕外商投資企業的經營負擔,增加其繼續經營的信心。
(2)財政補助政策
財政補助政策主要包括債務擔保或補貼、對生產要素的補貼和培訓項目補助和為改善投資環境的財政投資。債務擔保或補貼是指政府出面為外資企業提供貸款擔保,但多數為限定產業投向或鼓勵類項目。對生產要素的補貼和培訓項目補助主要是指對土地、水、電、天然氣進行補貼。這在許多時候成為決定投資花落誰家的關鍵因素。投資環境的好壞始終是影響外資進入的重要因素,許多國家和地區因此對改善投資環境都是不遺余力,為改善投資環境進行財政投資。主要表現為對軟環境的改善和硬環境的建設。從硬環境方面看,主要表現在財政向基礎設施如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方面的資金投入;軟環境方面主要表現在對人力資源的培訓支出,及對教育的投入增加。
財政補助政策可以看作是對外商直接投資的直接補貼,具有針對性,目的更加直接,效益更加明顯。從目前看來,使用稅收優惠來刺激投資的方法已經運用到了極致,它所能發揮的作用越來越有限。而財政補助的政策無論從財政支出角度,還是吸引外資的數量,都優于財稅優惠政策。因此,可以斷定,今后各國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方面,將減少稅收優惠政策的使用,加大財政補助政策使用的力度。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