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永州市地處湖南南部,是典型的農業大市,也是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業是永州經濟中的基礎產業,因此,實現永州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對永州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至關重要。面對永州現階段農業存在著產業結構不合理、政策支持力度差、產品與市場需求不相宜等問題,我們必須通過對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生產要素結構和貿易結構進行調整,發展優勢產業,有計劃地控制糧食種植面積和適度規模經營,提高畜牧業在農業中的地位,重視技術與制度創新,發展特色農業經濟,而不應當僅僅在種植業內進行簡單的品種換位,方能實現永州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產業結構 永州 農業 可持續發展 有效 途徑
永州昔稱零陵,位于湖南省南部,南嶺山脈北麓,秀麗的瀟水和湘江匯合處,素有“錦繡瀟湘”之稱。居湘粵桂三省交界處,是信息、技術、物流的集散地。永州市現轄零陵、冷水灘兩區和祁陽、東安、雙牌、道縣、江永、江華、寧遠、蘭山、新田九縣,面積2.24萬平方公里,人口570.56 萬,其中農業人口 428.85萬人,是典型的農業大市。
農業是人類謀求生存和發展的母體產業。沒有農業的持續發展,就沒有社會的長期穩定。永州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強調生產持續性、經濟持續性和生態持續性三者的統一,其最終目標是實現永州經濟的穩定發展、資源的永續供給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
一、永州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困境與問題
1.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是農業落后的具體表現,它不僅意味著人們觀念的落后,技術的落后,而且還體現了政策的落后。農民循規蹈矩,信守著原始農業的殘陽。除了種糧食,還是種糧食,糧食以外的收入叫作副業收入,不管“副業收入”在家庭收入中占多大比例,它永遠上升不到主業。
2.政策不配套,多少年來,政府對農業取之過多,予之過少。政府沒有給農業以足夠的政策支持;沒有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引導農民因地制宜地對經營活動的內容和范圍進行選擇;沒有制定靈活多樣的農業發展資金貸款政策。
3.農產品生產與市場需求不一致,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對農產品的要求逐步向多樣化、優質化方向發展。但是,永州大部分地區的農業結構沒有根據市場需求結構做相應的調整。種植業結構仍然是傳統的“糧食作物一經濟作物”二元結構,飼料作物嚴重不足。養殖業在農業中所占比例太低。農產品品質差,高檔賓館所用的優質牛羊肉主要靠進口,泰國香米上了部分人家的飯桌。其結果只能是農產品產值低,經營效益差;農民貧窮,農村落后。
4.農業生產結構與土地資源結構不相宜,目前永州農業土地經營規模狹小。全市農村居民戶均承包耕地僅為1.84畝,而這些耕地又被分割成7.2塊,平均每塊面積僅有0.25畝,這顯然是不符合規模化經營的技術要求的。
二、對永州農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思路
1.對永州農業結構進行全方位的戰略性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必須立足于大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長遠發展,從多層次、多角度考慮,對農、林、牧、漁各行業之間的比例關系或各行業內部比例關系進行調整,對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生產要素結構和貿易結構進行調整,而不應當是種植業內部簡單的品種換位。
2.對大農業內各行業內容進行調整的方法包括合并與重組,如以往的畜牧業是指養殖業,不包括種植業,養殖業與草業截然分家。畜牧工作者忙于家畜數量的擴大,而不去考慮牧草資源多寡與開發,因此出現了因過牧而導致生態環境破壞的現象。另一方面,種植業通常只包括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蔬菜,牧草似乎難以名正言順地進入農田。不管土地多么貧瘠,不管種糧是否劃算,農田總要種上糧食作物。這種狀況不改變,何談農業的大發展?
3.在大農業內有選擇性地發展優勢業種,它們必須具備高產、優質、高效特點,而且符合經濟、社會和生態三大效益協調與發展的要求。在這里,高產作為基礎,不是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盲目追求產品數量的擴張,而是努力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單位產值;優質是前提,所生產的產品不僅給人以良好的感官,而且應具備營養價值高、易被人或動物體消化吸收、清潔衛生、不含有害物質;高效是目的,是指生產者的利益在競爭條件下的最大實現,體現投入與產出的比例關系。它是品種、技術、管理等多種因素的作用結果。
4.從種子質量工程建設抓起。綜觀世界農業發展史,每一次突破和跨越都是以良種革命為先導,因為只有優秀的動植物品種才能在良好的管理條件下表現出較高的生產力。一方面大力引進推廣國內外的優良品種。另一方面加強對本地特色品種的改良和提純復壯,培育了一批拿得出、叫得響、有市場的特色優勢產品。
5.加快制度創新步伐,調整農田結構布局。農田所有權人除享有所承包土地的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外,還應享有對土地一定時期內或一定范圍內的處分權,如轉讓、出租。土地一旦可以流轉,就可能極大地激活土地效益,解決第一輪承包中平均分配土地造成用地規模過小的問題,實現農業的規模經營、集約經營,進一步促進農業結構調整。
三、對永州農業結構調整的建議
1.控制糧食種植面積
(1)人均糧食消費量呈下降趨勢。隨著科技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消費觀念和生活習慣也發生著變化。人們由追求占有物質數量轉向追求生活的質量,并逐步由追求生活的物質質量向精神質量和生存環境的層次發展,人們的飲食習慣也將由過去的糧食果脯為主轉向糧食、蔬菜、牛奶、肉類等多樣化發展。永州市城鎮人口的糧食年消費量僅為80kg,農村人口約為160kg。雖然永州今后人口數量還會增加,但隨著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和城鎮人口的增加,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進一步提高,全市糧食消費總量不會有很大變化。
(2)糧食單產增長潛力還很大。通過作物的種質改良和耕作技術的改進,糧食產量會得到較大提高。目前全市大部分地區的農業耕作技術還較落后,遠沒有實現因時、因地、因作物用水,更談不上應用精準農業技術。隨著政府對農業傾斜性支持政策的落實,永州農業必然走向精細農業。有人估計,如果永州普遍推行精細農業技術,每年僅種子(實行精細播種)用糧就可以節約50萬公斤,糧食總產量的增加就更多了。
(3)現階段糧食已自給有余。永州糧食早在1994年就達到人均400kg的安全線,但還是一味強調糧食生產,制定過高的戰略目標,致使后來的糧食庫存太多。盡管每年以新糧換舊糧,號召早稻喂豬以減少存量,但仍有部分糧食積壓、霉變。
2.提高畜牧業在大農業中的地位。綜觀世界,農業高度發達國家或地區無一不是以畜牧業發展為先導,其畜牧業產值通常占到農業總產值的50%以上。加拿大占55%,法國占55%,澳大利亞和美國占60%,英國占70%,丹麥和新西蘭占90%。永州應當學習和借鑒別人的先進經驗,大力發展畜牧業。
(1)大力發展草食家畜。草地畜牧業是最經濟、最直接、最有效的畜產品生產方式。也有利于綠色畜產品的生產。因此它是世界草食家畜發展的必然選擇。草地畜牧業是以草原保護和草原建設為前提,人工草地的增加帶動了畜牧業的發展,在美國歷史上,人工草地面積每增加10%,畜牧業產值便增加一倍。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的畜產品大都由青草轉化的。如美國約占74%,德國、法國占60%,澳大利亞占90%,新西蘭近100%,全世界平均為55%。新西蘭的經驗是:人管畜,畜管草,建立了人一草一畜和諧共處關系。他們根據草地生長情況,決定什么時間、什么地點,放牧什么家畜。不僅獲取經濟優良的畜產品,也靠家畜放牧來控制雜草,改良草地,即靠放牧來維護草地的健康。永州草食家畜的發展應當因地制宜,在適度利用、重視草地培育與養護的前提下,重點發展肉牛、羊和奶牛、奶羊,生產綠色肉、奶。
(2)將草業納入農業生產系統。優質牧草(以首稽為例)不僅產量高、品質優,而且還可以通過根瘤菌的固氮作用提高肥力、改良土壤,使土地利用進入良性循環。美國目前大約有1000萬hm2的紫花首稽生產基地,年生產紫花首稽干草和混合草1億噸左右,紫花首稽種植面積占美國耕地的25%~33%,3~4年與糧食作物進行輪作。這種方式提高了土壤肥力,確保耕地面積67%~75%的糧食作物連年高產。同時促進了美國畜牧業的發展,帶動了草產品的出口。而永州農田種草僅占1.2%,種植結構比較單一,這就要求改變現有的二元種植結構,實行農業三元種植結構模式,發展草田輪作和生態農業,拓寬經營范圍,提高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3.適度規模化經營。規模化經營有利于機械化操作,有利于各種技術規范和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有利于區域規劃的安排與實施,有利于綠色或有機農產品的生產,有利于提高農產品的經營效益。各地應當根據具體情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做出合理的選擇。
4.引進良種,發展良種。不論是種植業,還是養殖業,都必須在“種”字上下工夫,各地應當在有計劃地保存當地優勢動植物資源的基礎上,引進或者培育出適合當地環境條件的具有更高生產潛力的新的動植物品種。一個良種可能引起一種產業的革命。美國最高產奶記錄的奶牛年產奶量達到24000kg,是中國蒙古牛年產奶量(800kg)的60倍[4]。南非的布爾山羊六月齡體重就可達到30kg,中國的普通山羊兩歲時還達不到這個水平。低生產水平的家畜不僅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其養殖成本高,效益低下,而且產品還會因質量問題,無法適應市場需求,同時因為增加飼養量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因此,不僅要有選擇性地生產市銷對路的農產品,而且要選擇那些有高生產潛力并能為市場提供優質產品的動植物品種。
5.發展特色農業經濟,應對市場需求。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資料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是多樣且多變的,生產者一方面要追趕市場需求,生產出功能性的農產品應對市場,另一方面要用新的具有特色的產品引導市場,創造市場。各地只有依據當地資源特點,開發出自己特色產品,創造出自己的牌子,才能在市場中占據一定位置。
6.用技術支持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結構調整就是開發、推廣和應用農業新技術的過程。這里所說的農業技術包括農業自然科技和農業管理科技等。
(1)解決農業資源短缺問題。通過技術資源的開發,解決種質資源短缺問題,如利用人工受精技術大大提高優秀公畜的利用率,利用胚胎移植技術充分發揮優良母畜的作用;通過職能定位、體制轉換,使農業銀行真正成為面向農村、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的商業銀行,使農村信用社成為農戶和集體所有的金融組織。從而解決農業資金資源短缺問題;通過農田輪作或草地輪牧,解決自然資源一牧草短缺問題。
(2)解決農產品的安全供給問題。利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具有選擇性的新農藥可以增加食物的安全系數;利用射線誘變技術使作物高桿變成矮桿;利用精細農業技術提高水、肥的利用率,減輕污染。
(3)解決人與自然、人與動植物、動植物與環境的問題。在生態環境較脆弱的縣區,通過動物舍飼、牧草種植既可解決動物的生存問題,又可保護環境,使人、動物、環境三者能夠和諧相處,互惠,互利。
(4)提高農民的文化技能,建立新的農業合作組織。只有通過技術培訓,造就出文明、智能、發展的現代農民,才能打破愚昧、落后、封閉的傳統農村社會組織形態,才能建立科學、民主、法制、秩序的現代農村發展體系;才能建立適合永州市農業發展的合作組織,如專業協會、合作社等;才能保證農業由資源依附型向知識依靠型轉變,農村、農業得到可持續發展。
(5)建立農產品全程跟蹤管理體系。每一種上市農產品都必須標有明確的固定代碼。該代碼中包括生產者、產地、加工者號碼,由計算機控制且為終生制。消費者一旦發現產品質量問題,就可以通過代碼查明產地或加工者,經相關部門問題制造者予以嚴肅處理乃至取消其資格。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