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會計誠信缺失現象,嚴重的制約了我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如何重塑會計誠信,凈化會計執業環境,已成為政府和會計學界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從多角度分析了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并對如何提高會計誠信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 會計誠信 誠信缺失 誠信評價體系
一、會計誠信的界定
經濟倫理學認為,經濟交往必須由一種道德框架作為基礎,現代市場經濟運作的基本道德框架就是誠信。會計誠信表達了會計對社會的一種基本承諾,即客觀公正、不偏不倚地把現實經濟活動反映出來,并忠實地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服務。會計誠信至少包含兩個層面的內容,即從會計層面考慮,它關系到企業管理層、會計行為主體在會計信息生產過程中對社會所做的承諾和需要遵循的基本道德和行為規范;而從社會層面考慮,它還關系到會計信息利益相關者對會計信息真實性的一種期望和監督。
二、誠信缺失的現狀
會計誠信問題是企業信用建設的基礎,是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信用缺失己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頑疾”。2004年國資委對181家中央企業的財務審計報告進行突擊檢查后發現,有120家企業有相當部分的財務狀況沒有進入財務審計報告;有30家企業的財務審計不全面或不深入;有13家企業的財務審計報告結論與事實相反;還有13家企業的財務審計報告存在技術問題。” 繼2004年~2005年發生許多重大財務丑聞之后,財政部終于2006年出重拳打擊會計造假,對2006年度的審計報告進行檢查。財政部將“出重拳”的通告言猶在耳,2006年3月31日,華源制藥(600656)因被爆出“財務造假”丑聞,當日下午被上海交易所緊急停牌,并要求公告解釋財務造假事件。
三、會計誠信缺失的多視角分析
1.利益驅使是會計誠信缺失的根本原因
資本天然具有“趨利性” 馬克思曾說過“一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非常膽壯起來。……有50%(的利潤)就會引起積極的冒險,有100%就會使人不顧一切法律,有300%就會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絞首的危險”。因而筆者認為,利益驅使是當前會計誠信缺失的根本原因。不管是何種類型的企業,也不管是何種類型的會計造假,其共同點都是為了追求一定的不法利益。所以才出現:一些企業的管理層,在企業利潤最大化的經營目標下,失去了理性,走上了惟利是圖的道路,不擇手段,圖謀攫取不義之財,做假賬,編制虛假報表,串通作弊,虛報利潤,制作虛幻的高速成長來蒙蔽監管者,欺詐社會,嚴重危害國家和社會公眾的利益。
2.制度方面的原因
從系統論的觀點看來,會計誠信缺失絕不單單是會計制度方面的問題,相關配套制度的缺陷,是造成會計誠信缺失的制度系統方面的原因:
市場經濟制度本身的缺陷,市場經濟崇尚自由競爭,優勝劣汰必然會加劇貧富差距,而在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的企業,就很有可能采取“不誠信”的手段來獲利;市場機制的不健全,缺乏一套有效機制來保證信息公開、公正和有效傳遞,給“不誠信”和欺詐帶來了可能;會計規范的不完善,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新的經濟情況,新的經濟業務不斷涌現,會計規范也有許多漏洞和不完善之處。
3.監管方面的原因
從外部監管來看,監管的重點沒有隨著市場的深化而轉移,政府監管的力度不夠,角度不正,國家審計力量不足,監督落實不到位;社會審計制度不完善,沒有形成公平競爭的機制,難免對查出的問題避重就輕,甚至出具虛假的審計報告;其他專業監督各自為政,難以形成全面的社會監督體系。
從內部監督來看,有些企業內部控制不健全,管理不善,缺乏完善的自我約束機制。有的企業雖然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但是執行起來流于形式,致使內控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一些不合理、不合法的行為得不到控制,導致會計信息失真,會計誠信缺失。
4.會計人員素質方面的原因
在我國,一般的會計人員學歷層次偏低,知識結構老化且過于低淺,以致在運用會計的理論和方法進行職業判斷時不能準確地用會計信息來反映經濟真實,這是由會計人員業務素質不高造成的會計誠信缺失。而在職業道德觀念上,由于會計人員身處企業之中,受企業管理層控制,加之國人“尊上”的觀念嚴重,會計人員除按章辦事外,就是要聽從領導的意志,缺少作為職業人員應有的職業道德和獨立能力,導致會計人員“有意”、“無意”地參與造假,最終使會計誠信缺失。
5.社會經濟大環境方面的原因
盡管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與國際接軌步伐的加快,我國的市場經濟逐步地完善和發展。但不可否認地看到,這些年來,社會失信問題極為普遍,商品信用關系混亂無章,欺詐賴賬,偷稅漏稅,盜版侵權,治假販假屢見不鮮。這些都為會計誠信缺失制造了不良的環境和土壤,會計很難“獨善其身”。另外,有法不遵、執法不嚴等也為會計誠信缺失制造了不良的法制環境。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