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過對創新的類別和特征的分析,對創新文化進行了界定。在組織制度和層級結構的創新機制及其運作上進行了闡述,提出了自己的初步看法。
[關鍵詞] 創新 制度 層級結構
創新作為一個被廣泛關注和使用的概念,可以說在技術、產品、市場、組織、管理、制度等方面都得到了研究和應用。熊彼特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建立了以創新概念為特色的動態經濟發展理論,而由他首創的“創新理論”則震動了西方經濟學界。熊彼特認為,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根源,是企業家獲得利潤的根本。因此,是創新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向前發展。熊彼特的創新理論主要體現在制度和技術方面,但是在管理、市場、產品等方面同樣需要創新。工業產品的開發創新早已成為MBA的必修核心課程,也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但是作為服務業產品的創新,則還屬于一個新的領域,很少有人涉足。根據筆者收集的資料看,還沒有專門討論服務業產品創新方面的專著。但是,今后隨著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的不斷增加,服務業的產品創新有必要從工業產品創新中分離出來進行專門的研究。希望本文對服務業產品創新的研究能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一、創新的類別與特征
企業系統內部的創新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考察。
1.從創新的規模以及創新對系統的影響程度來考察,可將其分為局部創新和整體創新
局部創新是指在系統性質和目標不變的前提下,系統活動的某些內容、某些要素的性質或其相互組合的方式、系統的社會貢獻的形式或方式等發生變動;整體創新則往往改變系統的目標和使命,涉及系統的目標和運作方式,影響系統的社會貢獻的性質。
2.從創新與環境的關系來分析,可將其分為消極防御型創新與積極攻擊型創新
防御型創新是指由于外部環境的變化對系統的存在和運行造成了某些程度的威脅,為了避免威脅或由此造成的系統損失擴大,系統在內部展開的局部或全局性調整;攻擊型創新是在觀察外部世界運動的過程中,敏銳地預測到未來環境可能提供的某些有利機會,從而主動地調整系統的戰略和技術,謀求系統的發展。
3.從創新發生的時期來看,可將其分為系統初建期的創新和運行中的創新
系統的組建本身就是社會的一項創新活動。系統的創建者在一張白紙上繪制系統的目標、結構、運行規劃等藍圖,這本身就要求有創新的思想和意識,創造一個全然不同于享有社會的新系統,尋找最滿意的方案,取得最優秀的要素,并以最合理方式組合,使系統進行活動。但是“創業難,守業最難”,在動蕩的環境中“守業”,必然要求積極的以攻為守,要求不斷的創新。
4.從創新的組織程度上看,可分為自發創新與有組織的創新
任何社會經濟組織都是在一定環境中運轉的開放系統,環境的任何變化都會對系統存在和存在方式產生一定的影響,系統內部與外部直接聯系的個子系統接收到環境變化的信號以后,必須會在其工作內容、工作方式、工作目標等方面進行積極或消極的調整,以應付變化或適應變化的要求。與自發創新相對應的,是有組織的創新。有組織的創新包含兩層意思:首先系統的管理人員根據創新的客觀要求和創新活動本身的客觀規律,制度化的研究外部環境狀況和內部工作,尋求和利用創新機會,計劃和組織創新活動。其次,在此同時,系統的管理人員要積極地引導和利用各要素的自發創新,使之相互協調并與系統由計劃的創新活動相配合,使整個系統內的創新活動有計劃有組織的展開。只有有組織的創新,才能給系統帶來預期的、積極的、比較確定的結果。
二、創新文化的確立
持續的創新對于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是不可或缺的,而創新同時依賴于企業的創新文化及創新氛圍。日本知識學教授野中郁次郎認為“創新的本質就是按照一種特別的遠景或理想來重塑世界”。這個特別的遠景或理想就根植于企業的創新文化與創新氛圍之中。創新文化指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企業在創新及創新管理活動中創造的、形成的具有本企業特色的創新精神財富及創新的物質形態的總和。具體的講,創新文化包括創新價值觀、創新準則、創新的制度、創新的物質文化環境等內容。創新文化塑造企業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指企業所擁有的能夠不斷創新并使之成功的內在特質。
創新文化是企業組織記憶的一項成果,企業文化是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經過歲月流逝逐步積累而成的,反映了企業經營過程中被實踐證明是成功的行為方式,以及這種行為方式所體現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在企業創新文化下易于形成企業成員共同認可的創新價值觀和相應的創新準則,在這些創新價值觀和創新準則的引導下,企業創新活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企業創新文化是企業知識記憶的寶貴財富,將它與企業目前的實際環境相結合,用以引導企業的創新的行為,形成企業的創新能力,才能保證企業的持續創新,保持良好的創新狀態,支撐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創新制度的建立
一種企業文化的價值所在常常是難以度量的,但是要在較短的時間內改變它是極其困難的。創新制度對創新文化具有引導作用,雖然創新制度到創新文化的形成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但對于創新文化的形成效果是顯著的。
1.推崇學習
傳統工業社會的企業文化體現的主要是企業的“組織記憶”,這種記憶記錄了企業過去成功的經驗。假使環境參數不發生重要變化,人們依據昨天的經驗和慣例足以應對未來的變化。但在現實急劇變化的市場環境下,過去成功的經驗在今天嶄新的現實面前往往顯得蒼白無力,而且人們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等待組織記憶的形成。企業必須營造新文化氛圍,鼓勵創新,調整企業創新價值觀和創新準則,進而轉化為創新行為。這要求企業的創新文化必須是學習型的。推崇學習的企業創新制度,能夠激勵企業持續不斷的創新行為。
2.保護創新行為
企業中的創新,由于缺乏保護創新和讓創新成果應用的環境,創新成果往往會自生自滅。因此,企業可以從創新文化的角度對企業創新進行保護?!昂<{百川,有容乃大”,企業創新文化應以求同存異的精神,用包容的態度對待新思維、新觀點,鼓勵各種方式的創新行為。如果企業創新文化缺乏對不同創新觀念的容忍,那么企業創新就難以存在發展。
3.寬容對待創新失敗
由于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是不確定的,企業創新過程肯定有也應該允許錯誤出現。所以企業要建立創新失敗寬容機制,字不同的情況下可以允許一定范圍內的創新失敗。同時要形成容忍創新失敗的創新文化,不要對創新失敗者報以鄙夷的目光。由于在一定范圍內的失敗可以被寬容,企業員工創新的積極性就會非常高漲,創新意識增強,創新成果也會隨之增多。
四、層級結構的創新
組織是兩個以上的人為實現某個共同目標而一起協調行動的集合體,為了有效整合這些成員在不同時空的努力,使其轉變成對企業有用的貢獻,必須設計一個合理的框架來安排這些人的行動。層級結構就是這些框架中的一種。
所謂層級結構,是按照分層授權的原則來設計組織中的職務、機構以及結構,依次為框架來整合組織中的各項活動、特別組織中的管理活動。層級結構在組織中的廣泛運用是以環境為背景的,在知識經濟到來的今天,層級結構賴以成功的背景正在或已經發生變化:消費者日趨成熟以及消費者有關消費知識的漸趨豐富使得消費需求愈來愈具有多樣化和個性化的特點;影響企業經營的環境不僅日益復雜,而且愈來愈不穩定,其變化不僅無法控制,而且也愈來愈難以預測。多樣化的個性需求使企業正在失去標準化生產和一致性政策的基礎;市場變化的頻率要求企業活動的內容與方式及時調整。滿足個性化的消費需求,要求企業生產組織更具有彈性;活動內容與方式的適應性調整則要求企業相關的權力從管理中向下分散。實際上,只有與外部環境直接相連的那些部分有調整的權利,這種調整才可能是適時有效的。
彈性的、分權的企業是不可能完全以組織記憶為基礎來組織運行的。實際上,滿足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如不對環境變化作出適時調整,是難以在已經積累的知識中找到現成答案的。這些工作必須要求相關的成員和部門在知識積累的基礎上進行知識的創新。因此,新形勢下的企業組織必須是有利于企業成員的學習和知識創新的組織。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