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當前我國能源供應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能源的對外依存度逐年上升。中國大部分的石油從政治不穩定的中東地區進口,供應中斷會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本文分析了我國目前能源安全的形勢及問題。并提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相應策略。
[關鍵詞] 能源 能源貿易 可持續發展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煤炭生產國和消費國、第二大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第三大石油消費國、第二大石油進口國,它對世界能源安全的影響之巨不言而喻。中國需要建立和完善包括石油、天然氣、電力、煤炭、以及環境保護的市場,確保中國能源安全并在WTO的框架下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國際能源現狀
全球能源資源的地理分布狀況是國際能源市場形成的自然基礎。從世界各類資源的總體情況看礦物能源是世界自然資源品種結構和地區分布最不平衡的資源之一。
煤炭、石油資源資源主要蘊藏在北半球。天然氣資源的地理分布也很集中。有80%的儲量集中在10個國家。
國際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是國際能源市場形成和發展的社會經濟基礎。一般地說,經濟實力與能源消費量成正比。 經濟發展水平越高,能源消費量越多。20世紀 70年代末,美國一國進口的石油就占世界進口總量的五分之一,1989年日本進口煤炭1億多噸,占該年世界煤炭進口總量的28%還多。
從全球能源結構來看,在石油、天然氣、煤炭、核能、水電這5種一次能源中,石油仍居主導地位,占能源消費總量的36.8%,煤炭次之,占27.2%,天然氣發展較快,已占23.7%,有三足鼎立之勢。而核能與水電則相對勢微,分別僅占6.1%和6.2%。2004年世界石油產量達38.68億噸,比上年增長4.5%。
二、中國能源現狀
據海關快報和行業統計,2005年我國原油產量18150萬噸,比上年增加648萬噸,增長3.7%;原油凈進口11875萬噸,比上年增加143萬噸,增長1.2%;成品油凈進口1742萬噸,比上年減少899萬噸,下降34%,增幅下降了117個百分點。全年石油凈進口13617萬噸,比上年減少756萬噸,下降5.3%,增幅下降了52.9個百分點。全國石油表觀消費量約31767萬噸,比上年減少108萬噸,下降0.3%。僅就石油而言,2005年對外依存度為42.9%。
三、我國能源存在的問題
1.能源短缺,能源技術落后
能源產業的發展受到資源短缺的制約。我國能源相對擁有量少、儲量低,人均能源資源的占有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現代社會,能源消費量與生活質量成正比關系。提高人居能源消費量,尤其是優質能源的消費量,已成為今后一個時期急待解決的問題。
我國能源技術雖然已經取得較大進步,但與發展的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替代能源等技術的開發相對滯后,節能降耗、污染治理等技術的應用還不廣泛,一些重大能源技術裝備自主設計制造水平還不高。
2.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
單位產值能耗居高難下,能源經濟效率低下是中國能源問題的癥結。單位產值能耗高與社會技術經濟等多種因素有關,但與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直接相關。煤炭是我國的基礎能源,富煤、少氣、貧油的能源結構較難改變。我國是當今世界少數幾個煤炭型消費結構的國家之一。國民經濟各部門除交通運輸之外幾乎均以煤為主要燃料,煤炭型消費結構是一種低效型的能源結構。煤炭清潔利用水平低,煤炭燃燒產生的污染多。這種狀況持續下去,也將會給生態環境帶來更大壓力。
3.能源運輸緊張
國內能源資源分布很不平衡,大規模、長距離地運輸使鐵路、港口的能源運送始終處于飽和狀態。每年都有大量煤炭積壓產地,無法啟運。
我國進口的石油有五分之四是通過海上運輸,而海上路線基本上都要通過馬六甲海峽。馬六甲海峽目前的運力緊張,且管理有些混亂,海盜也經常出現。一旦出現問題,我國的能源供應特別是石油將會受制于人。
四、應對對策
國內的能源并不能全部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國外能源市場波動頻繁,我國能源的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的考驗。這要求我們統籌國內開發和對外合作,提高能源安全保障程度。
1.加快勘探、節約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按照“穩定東部、加快西部、準備南部、突破海上、加強國內、開拓國外”的方針,重點加強渤海灣、松遼、塔里木、鄂爾多斯等主要含油氣盆地勘查,我國油氣資源雖然不像有些國家那樣豐厚,但至少還有200多億噸的資源,從渤海、北黃海、南黃海、珠江口、北部灣等廣大的海域還有一些活動空間。
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已討論通過《關于做好建設節約型社會近期的重點工作》和《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等文件。應該圍繞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節能、節水、節材、節地、資源綜合利用和發展循環經濟為重點,從節能管理的基礎工作入手,加強工業用能、生活用能管理,推進節能技術,加快節約型社會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2.開發新能源、發展新技術
油氣資源必將逐步減少,最終將枯竭。為此,世界各國從長遠戰略考慮,為保證能源供應的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有必要減少對油氣的過分依賴,積極尋找替代能源,比如核能、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海流能、潮汐能等,擴大能源供應的總量,以滿足經濟的發展對能源需求的增加。
3.加強國際能源合作
加強與國際能源署的合作與交流。國際能源署是集中了世界上主要發達國家的能源組織,在戰略石油儲備、協調能源政策、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效率、保護環境和能源信息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加強與俄羅斯、澳大利亞、加拿大的合作。石油短缺是中國能源安全問題中的核心問題,石油的對外依存是長期的,而且依存程度不斷提高。長期以來,中國大部分的石油從政治不穩定的中東地區進口,供應中斷的危險很高。俄羅斯是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其境內蘊藏的石油占世界石油總儲量的13%。澳大利亞能源資源豐富、能源技術先進。據估計加拿大十年之內憑借油砂開采可能超越沙特阿拉伯,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供應國。加強與這些國家的合作對我國來說意義重大。中國應在中東、中亞、非洲等油氣資源豐富的地區擴大經濟和政治影響,逐步建立起有利于中國石油進口的良好環境。
4.緩解能源運輸緊張的局面
我國國內運力遠不適應運量的矛盾長期存在。龐大的能源運輸使造成全國運輸緊張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把進口油氣布局在南方沿海地區,可以減少從北方往南方沿海的運量,這對節省運力和運費將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我國從國外進口石油中有五分之四左右是通過馬六甲海峽運輸過來的。“誰控制了馬六甲海峽,誰就能隨時威脅中國的石油安全,”我國應抓緊建立多條油氣戰略運輸通道,開辟西南通道,通過印度洋,從緬甸進入云南,從巴基斯坦進入西南,避免過分依附太平洋這一進口原油的通道。。
5.參與國際金融市場
能源貿易全球化是必然的趨勢,參與能源國際金融市場是不可回避的選擇。我國應該抓緊建立和完善我國的能源期貨市場,以遠期合同交易方式降低近期價格風險,逐步與國際接軌,參與國際能源金融市場的運作。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