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擔任匯豐晉信的首席投資官以來,我被問到最多的問題是,現在的中國經濟和股市是否有泡沫?
解答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看投入股市的每一元錢是否都能創造經濟效益。從這一角度看,目前的中國經濟和股市并未處在整體性的泡沫中,因為在當前市場上仍然有很多可以創造經濟效益的投資機會,問題在于有沒有能力把它們挑選出來。對此,可從3個方面予以闡釋。
行政指引利大于弊
中國穩定積極的政治社會氛圍,塑造了良好的長線投資環境。與泰國、印尼、菲律賓甚至增長與中國同樣迅速的印度等新興市場相比,中國的管理層真正了解市場需要什么。
有人認為現在的調控行政色彩太濃,但新興市場機制尚未理順,用一些比較直接的行政手段引導市場可能更有效率。過去幾年不斷有調控鋼鐵、電解鋁等過熱行業的調控措施,有效地抑制了過度投資造成的泡沫。
隨著市場機制不斷完善,管理層也逐漸開始運用更多的經濟手段,如調整利率、準備金率以及印花稅、出口退稅等,以實現經濟平穩發展,減少泡沫風險。政府政策日益趨向市場化,外國投資者對中國股市的估值,也可以相應予以提升。
短期通脹難成大患
中國的通貨膨脹和利率情況也并未失控。目前的通脹水平雖有所提高,但與其他新興市場(如印度為7%)相比,并不算太高,而且有理由相信在政策的有效干預下,未來幾個月通脹將有所緩解。
2007年以來的連續加息,也使利率水平從寬松變為中性。在經濟發展良好的背景下加息,短期無需太擔心。當然從其他國家如日本的經驗來看,當央行利率提升到5%時,股市可能會面臨較大壓力,投資者需要留意。
經濟增長仍可樂觀
對經濟增長,仍可樂觀看待。與年初不同的是,在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內需的拉動將更強,政府投資拉動則會放緩。
受較大幅度的出口退稅調整影響,出口增長也將低于預期。不過出口退稅調整迫使低附加值出口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向高附加值出口轉型,也將因此獲得發展。
當然市場也很難避免錯誤的投資決定,如媒體就曾報道“東莞建成全世界最大的購物商場空空如也”,但目前這樣的例子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