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江蘇銀監局進行的主要銀行代售基金情況專題調研的部分成果,反映了銀行業代銷基金和基金投資者某些有代表性的特征。江蘇銀監局指定由本刊在全國首度發布,希望能為銀行理財從業人員開展業務提供參考
調查表明,2006年1月~2007年6月,江蘇省銀行代售基金大幅度增長,投資者對股票型基金有更多偏好,投資者風險教育不斷得到加強。
代售基金4特點
調查發現,江蘇省銀行代售基金狀況具有如下4大特點:
國有商業銀行是代售主體
2007年上半年,主要銀行共代售基金779.74億元,產生中間業務收入10.15億元,占當期全部賬面利潤的4%左右。其中,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是基金代售主體,共代售673.28億元,占全省代售額的86.35%。
14家銀行中,9家銀行對代售的所有類型的基金執行相同的手續費標準,其中7家銀行認購手續費為1.2%,贖回手續費為0.5%;2家銀行認購手續費為1.5%,贖回手續費為0.5%;其他銀行則根據不同的客戶或者不同的類型基金,實行浮動收費標準。
銀行之間代售基金的數量差異較大。一類是主要代售自己托管的基金,如中國銀行2006年以來其代售基金總額達366.02億元,是所有銀行中最多的,但代售基金的數量只有29只;另一類銀行可以代售幾乎所有的基金種類,如工商銀行、招商銀行和深圳發展銀行等,2006年以來代售基金都超過100只。
個人投資者是主要購買者
14家銀行中,只有建設銀行、光大銀行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等3家銀行有購買基金的客戶類別統計。這3家銀行的基金購買者結構分析顯示,個人是基金的主要購買者,2006年以來共計購買了179.4983億元;企事業單位購買者較少,2006年來共購買了3.2778億元,是同期個人投資者投資額的1.8%。就單筆購買規模而言,個人購買者單次平均購買額在5萬元左右,機構投資者單次平均購買額在100萬元左右。
代售基金量與股票價格成正比
2006年以來,基金代售量與股票價格的上漲成明顯的正比關系,其中2007年之前銀行代售基金增長幅度與上證指數漲幅同步,2007年之后漲幅大于上證指數漲幅。這說明持續上漲的股市行情對基金銷售有一定的指引和推動作用。
銀行對投資者投資行為的分析也證明了這一點。在調查的14家銀行中,有8家認為基金代售數量上升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股市持續高漲行情下的財富效應;3家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居民收入的提高;還有3家認為是出于投資渠道多元化的考慮。
與此同時,有2家銀行數據顯示機構投資者購買基金的數量隨著上證指數的上漲而下降,反映了機構投資者在資本市場高漲時出現分化,有回避風險的傾向。
代售基金量與存款增量成反比
在調查的6個季度里,2006年第1、第2季度和2007年第1、第2季度的4個季度里,存款增量與基金銷售情況成反比。但在對14家銀行的問卷調查中,只有1家認為代售基金會影響銀行存款數量,其他銀行都認為基金銷售不會明顯影響銀行存款。
投資者偏好股票型基金
在調查的14家銀行中,有10家銀行認為個人投資基金最喜歡的是股票型基金,3家銀行認為個人最主要投資混合型基金,1家認為是債券型基金。基金投資方式中,13家銀行中,有3家沒有開通定投,其他10家銀行中,定投的客戶比例很低,大部分投資者定投金額占比在2%~5%之間。
收益率是首要考慮因素
調查顯示,基金投資者購買基金時主要考慮收益率高低、基金風險、基金公司的品牌、基金經理的過往業績、銀行手續費等。其中,10家銀行覺得購買者最主要考慮收益率。
中高收入者是主要購買者
抽樣顯示,投資者年齡多數在30~50歲,以有穩定收入來源的中高收入者為主,年收入集中在5萬~20萬元之間。其中,7家銀行認為金融從業者是最主要的購買者,3家認為公務員是最主要的購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