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有關QDII投資價值的爭論甚囂塵上。對此,了解QDII在其他地區的經驗,以及當前QDII投資地域的經濟狀況,也許能為投資者的QDII投資決策,提供強而有力的依據。
本土高回報將制約QDII
臺灣地區自1988年就開始允許基金公司發行QDII。但是1988~1997年,只有少數極有錢的人才做這類投資,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一度使QDII凈值暴跌,不少投資者損失很大。
臺灣投資者真正大規模投資QDII始于2003年。2003~2006年,臺灣QDII規模由20多億美元倍增到200多億美元。這一倍增的重要原因,便是這一時期臺灣股市因為經濟不景氣而表現很差,而2005~2006年“金磚四國”開始興起并流行,百姓投資海外往往有更好的回報。如果當時投資中國大陸、印度、巴西或者俄羅斯股市,每年回報能達到50%以上。
同理,只要A股沒有走到極限,QDII對大陸投資者的吸引力就會削弱,其規模短期內也很難變大。
不過,中國大陸某些信托公司的高端客戶已經開始要求提供適合的QDII產品,以分散境內股市風險,或是想將來把財產放在海外供下一代出國時使用等等。從積累經驗的角度看,人們開始QDII的行動也是件好事。
亞洲經濟成長有落差
投資股市的基本理由是經濟成長,那么大陸的經濟成長是否到了極限呢?QDII投資地域的增長又如何呢?不妨以亞洲為例作一觀察。
中國需打問號
中國大陸GDP增長率在2006年、2007年1季度、2007年2季度分別為11.0%、11.1%和11.9%,這說明經濟景氣度很高。出口和國內消費仍然增長強勁,調控似乎沒能讓增長剎住車。但如果扣掉物價上漲,則增長率不到8%(12%–4.5%=7.5%)。如果下半年幾個月通貨率維持在類似8月份6.5%的高位,則GDP的實際增長率就更低了。這可能是投資大陸股市的重要風險所在。香港地區的增長率則由2007年1季度的5.7%上升至2季度的6.9%,基于來自大陸經濟和股市的強有力支撐,投資港股還是有點道理的。
北亞受制通脹
日本及韓國等北亞國家2007年2季度的表現都不佳,GDP增長率分別為-0.2%和1.8%,扣除通脹因素就更無意義了。鑒于兩國2007年承受的通脹壓力較大,未來一段時間成長很難快起來。
南亞高速依然
南亞的印度每個季度的GDP增長率都在9%以上,這一趨勢看來還會延續,印度股市自然得到了強勢的支撐。新加坡2006年、2007年1季度、2007年2季度GDP增長率分別達到7.9%、8.8%和14.4%,這幾乎是全亞洲最靚的成績單了。另外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及菲律賓等國,則因自然資源價格保持強勁,經濟成長仍維持高速運行。
總之,2007年2季度日韓等北亞國家GDP增長逐漸走緩,物價上漲壓力逐步升高;中國大陸、印度仍維持高速增長,其股市值得看好;東南亞及香港地區也可能是QDII等海外投資比較好的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