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最深的湖
位于西伯利亞東南部的貝加爾湖,是地球上最深的湖(平均深度730米,最深達1620米),擁有世界1/5的淡水,堪稱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蓄水池”。貝加爾湖湖水純凈清澈,最高透明度達到40.2米,除日本的一個湖泊外,居世界第二,貝加爾湖因此又被譽為“西伯利亞的明眸”。有人估計,貝加爾湖的純凈湖水可供50億人飲用半個世紀。
貝加爾湖為什么如此純凈清澈?科學家認為可能有幾方面的原因:其一,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其湖盆的平均深度為730米。盡管在湖面上經常會出現4米以上的大浪,但距湖面10米以下的水體卻相對寧靜,顆粒物在那里不斷沉降,直至成為湖底沉積物。其二,湖中生活著大量的鉤蝦等端足類動物,這些動物能夠分解水藻和動物尸體,使得貝加爾湖擁有“自我凈化”功能。其三,貝加爾湖屬于貧營養湖,水中的氮、磷等營養元素含量低,藻類等浮游動植物總量相對較少。
貝加爾湖還以擁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而聞名于世,尤其令人稱奇的是,除了眾多的特有淡水動物,貝加爾湖中還生活著大量的海豹、鯊魚、龍蝦、海螺等只在海洋中才能見到的動物。為什么海洋動物會出現在淡水湖中?對于這個問題,多年來科學家一直爭執不休。
有科學家提出一個假說,認為貝加爾湖在很早以前曾經是“北方的海洋”,后來發生地殼運動,周圍高山隆起,它卻相對下降,于是形成了湖泊。隨著周圍眾多的河流流入湖泊,漸漸地,海水被沖淡直至成為淡水,結束了它作為海洋的歷史。在貝加爾湖由海洋變遷為淡水湖的過程中,原來生活在海洋中的大多數海洋生物都絕滅了,但也有一些生存能力很強的動物如貝加爾海豹等,慢慢地適應了淡水環境,成為獨特的淡水類海洋動物。也有科學家認為,在地質史上,貝加爾湖曾經與大海相連,海洋生物是從古代的海洋進入貝加爾湖的。
不過,古生物學家和地質學家指出,5億多年以來,貝加爾湖地區不曾被海水淹沒過。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湖泊,貝加爾湖的形成年代可以追溯至距今約2500萬年前的中新世。在4500萬年前,在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之后,歐亞板塊內部受損的部分形成了一些小的板塊,并逐漸與歐亞大陸分開,最終形成了貝加爾裂谷帶,而貝加爾湖是其中的一個內陸湖。他們認為,上述假說不能成立。
于是,又有科學家提出了新的假說,他們認為,貝加爾湖中的淡水類海洋動物原本生活在海洋中,后來從北冰洋沿著河流進入了貝加爾湖,它們逐漸習慣了在淡水中生活,最終成為淡水湖中的“海洋動物”。
但是,也有人對此表示懷疑。他們的理由是,這些海洋生物為什么不在老家呆著,而要游到貝加爾湖來居住呢?他們認為這些所謂的“海洋生物”其實是在貝加爾湖中土生土長的。當一般的淡水生物進入貝加爾湖的海洋般浩瀚、深邃的新環境后,不斷展開生存斗爭,產生了適應性變化,身上慢慢出現了與海洋生物類似的典型標志。
關于貝加爾湖中的淡水類海洋生物的起源問題的爭議,至今還沒有結束。
天然的生物實驗室
在生物學家眼里,深邃清澈的貝加爾湖就像一個天然的生物實驗室,湖中既有由遠古繁衍至今的物種,又有不斷進化出來的新物種。
在貝加爾湖里,生活著大約1200種動物和1000種水生植物,其中80%是貝加爾湖的特有種類。在淺水區,生活著藻類植物和20多種開花植物。在湖灣、環礁及河流三角洲,生長著水草、香蒲、金魚藻和莎草等。在深水區,雖然沒有開花植物,卻有著品種和數量眾多的浮游植物,它們多生長在陽光充足的上層湖水。湖底,是動物群落多樣化最為豐富的地方,各種底棲無脊椎動物,如纖毛類動物、海綿動物、蠕蟲、線蟲、節肢動物、軟體動物等,都生活在這里,它們在凈化湖水、保持水質純凈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湖中有數百種軟體動物,通常生活在10多米深的淺底泥沙中,只有少數生活在100多米深處。軟體動物是鱘魚、河鱒、大頭魚及鲇魚的美食。
湖中還有許多甲殼類動物,大多生活在湖底,隱藏在石頭下面。淺水中的甲殼類動物顏色鮮亮,視力敏銳,湖底深處的甲殼類動物則色淺目盲,用長長的觸角在湖底搜尋食物。湖中還有很多片腳類動物,它們屬于食腐動物,以無脊椎動物、死魚以及其他有機物質為食。
夏天,在湖面風平浪靜的時候,人們透過清澈的水體可以看到大片大片或淺綠或深綠的形態各異的淡水海綿動物。海綿動物生活在多巖石的湖底,有的甚至生活在1000米深處。海綿動物是貝加爾湖鱘魚的主要食物。
湖中可供人類食用的魚類大約有50種,包括鮭魚、鱘魚、鱒魚和奧木爾魚等。鱒魚肉質肥美,體重可達5.5千克以上。奧木爾魚是供人類食用的主要魚類,其肉質鮮嫩味美。湖中最有趣的魚是油魚,這種魚只在貝加爾湖中才有。油魚體長不超過24厘米,沒有魚鱗,身體透明、有光澤,體內脂肪達到35%,富含維生素A,有很大的醫用價值。油魚還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胎生魚類,一次可生3000尾小魚苗。在1000多米湖底深處,在巨大水體的壓力下,即使是大炮也不能發射炮彈,但這種小小的魚兒卻依然游動自如,晚上它們升上湖面,白天則潛入湖底。不過,油魚對水溫相當敏感,如果水溫升到10℃以上,它們就無法存活了。
在湖區周圍的針葉林區里,生活和生長著大約2600種動植物,其中70%是貝加爾湖所獨有的。在湖區的水陸相接的地方,是獨特的小生境,那里的動物有的生活在陸地上,卻到水里去找食物吃,有的大部分時間都呆在水里,卻在岸上養育后代。湖區的陸地動物種類異常豐富,生活在中亞、歐洲、西伯利亞和東亞的不少動物種類在這里都有發現,湖邊的森林里還住著一些在其他地方已經滅絕的珍稀動物。
在湖區附近較高的山脊上,野生哺乳動物到處可見,有山羊、雪羊、高山田鼠、旱獺,馴鹿、白尾鹿、麋鹿、駝鹿、麝、西伯利亞狍子、野豬,松鼠,有的地方還有老鼠。夏天,在山坡上和山谷里,還能看到較大的蹄類動物和它們的獵食者,特別是棕熊。
謎一樣的“海洋動物”
在貝加爾湖里,生活著世界上唯一的淡水海豹——貝加爾海豹。貝加爾海豹的“近親”都生活在北極地區,它們為什么出現在亞洲大陸?為什么生活在離海洋數百公里的淡水湖中?至今仍然是謎。
有科學家認為,海豹是在第三紀時為了尋找食物漸漸遷移到內陸地區來的。在冰河期,極地的一塊冰向南方推移,貝加爾湖海豹也隨之向南推進,它們從一條河游到另一條河,有時甚至還經過了陸地。染色體分析也證實,貝加爾湖海豹來自北極圈。不過,貝加爾湖海豹和其他海豹還是有很大的區別。貝加爾湖海豹,特別是雌海豹,看起來非常優雅從容;貝加爾湖海豹的皮毛與其他海豹大不相同,是銀灰色的;貝加爾湖海豹比其他海豹多2升血液,這使得它們的循環系統可以儲存大量的氧,它們因此可以在水下呆70分鐘,可以潛到水下300米深處。
貝加爾海豹體長可達1.5米,體重可達120千克,壽命也很長,可活50多年。雌海豹懷孕11個月后生子,一生可產下約20只小海豹。冬天湖面結冰的時候,雌海豹用尖利的爪子在冰上鑿洞,然后在雪洞里生下一只小海豹,偶爾是兩只。小海豹生下來是黃綠色的,兩個星期后轉白,最終會變成高貴的銀灰色。小海豹出生的時間多數是在冬末春初,母海豹給小海豹哺乳1個半月到2個月。
貝加爾湖里大約有6萬頭海豹,主要集中在湖的北部,在那里它們的身影到處可見。夏天,海豹分散在湖面各處。初秋,多數海豹聚集在冰面邊緣安詳地曬太陽,只有少數幾只警覺地抬起頭觀察四周。冬天,海豹藏到冰下,它們在冰上鑿出氣孔。雪堆和冰丘也是它們的藏身之地。
貝加爾湖海豹進食的時間主要在晚上,這是因為它們最喜歡的食物——油魚總是在天黑后聚集在湖水上層約100米深的地方,這也是海豹能夠到達的深處。在白天,油魚都沉到湖的極深處去了。成年海豹每天大概要吃3-4千克魚,一頭海豹在一年中要吃掉1噸多魚,主要是油魚。
除了海豹,貝爾加湖里還生活著海洋龍蝦的“遠親”——小龍蝦。貝爾加湖龍蝦特別小,共有300多個品種。小龍蝦是湖里最主要的“清潔工”。它們以最小的伊樂藻和微生物為食。小龍蝦僅長1.5毫米左右,但據估計,每平方米湖面上大約有300萬只小龍蝦!如此龐大的“清潔大軍”,一天之內足以將湖水上層50米的水體“清掃”三遍!
貝加爾湖里還有一種鉤蝦,吞吃死魚及不幸掉入湖里淹死的昆蟲等,它們也能將所有可能污染湖水的雜物一掃而光。這是貝加爾湖水質能保持純凈清澈的又一個原因。
更讓人稱奇的是,即使是在冬天,小龍蝦也不停止“工作”。上個世紀中葉,一位研究者將一頭死去的動物擱在湖冰上,第二天再去看時,只剩下一副被吃得干干凈凈的骨架,干凈得簡直可以直接拿到博物館里去作展品了。
相關鏈接:美麗的貝加爾湖
貝加爾湖岸四周奇峰疊起,生長著郁郁蔥蔥的森林,山勢較緩處是起伏的西伯利亞草原。就像貝加爾湖從湖面到湖底都有許多生物一樣。在貝加爾湖的島嶼、半島以及湖岸的針葉林里.到處都是各種動物的家。
考古發現.大約在25000年前,貝加爾湖地區已有人類定居下來。如今,在湖區的森林和草原交界的地方.到處都留有早期人類生活的遺跡。部落土著用木桿、草皮、石板及大動物的骨頭建造起永久的居所。以捕魚。狩獵猛犸象、犀牛、野牛和馴鹿等為生,會用火.會計數。懂得歷法。甚至已經有了各種宗教儀式。并以各種鳥類或動物為部落的圖騰。
9世紀。蒙古人從南面來到貝加爾湖地區。與生活在那里的愛斯基摩人(現稱“因紐特人”)融合成為說蒙古語的布里亞特人。19世紀末20世紀初。貝加爾湖的布里亞特文化形成。從那時起。人們開始從事牲畜飼養和農作物耕種。布里亞特人相信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有靈性的。并以他們獨特的方式表達對神靈的崇敬:在一些宗教圣地留下硬幣或香煙,甚至將布料纏在樹上。布里亞特人擁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習俗。如果你去布里亞特人家做客.行李要留在外面;如果主人用雙手端給你一杯飲料。你就得用雙手接過;如果主人用右手遞給你。你也得用右手接住。森林里有獵人們建造的小木屋。通常都不上鎖,任何人都可以在那里過夜。不過。借宿者在離開之前應該把它們打掃干凈。并留下一些柴火、火柴和鹽作為答謝。駛來,有時一座中世紀城堡赫然出現在空中。有時一群高昂著脖子的天鵝姍姍而至……貝加爾湖多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湖水溫度和空氣溫度之間的很大反差。夏天,從陸地吹來的溫暖氣流降臨到較冷的湖面上;深秋和冬日,湖面上的水氣向空中蒸發,來自干燥陸地上的冷氣團像毯子一樣籠罩在湖面上。于是形成大霧。
貝加爾湖的景色變化萬千。太陽照射的角度。天空飄浮的云彩,從針葉林里飄過來的霧靄。夏天的紅花綠草。秋天的如火紅葉。等等。都會令湖面顏色千變萬化,從淺藍到銀灰,從蔚藍到暗藍……如果你在湖岸邊站上幾個小時。就會看到湖水、天空、樹林以及懸崖都籠罩在變幻莫測的奇景中。即使是常住湖邊的人。也無法自夸曾兩次見過完全一樣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