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強烈的財富效應誘惑下,外資私募股權基金正源源不斷地涌入中國,中國已經成為亞洲最為活躍的私募股權投資市場。過去的三年,一些私募股權基金航空母艦先后進入中國市場,并展開了聲勢浩大的收購行動。在外資爭先搶灘中國私募股權投資領域的同時,中國本土私募股權基金的發展雖然還未成氣候,但也已成“星星之火”:先是券商版的PE業務試點工作——中信證券和中金公司獲準開展股權直投業務;隨后,以2006年底天津濱海新區發起的渤海產業投資基金為標志,中國誕生了首家帶有官方色彩的私募股權基金。而人民幣基金呼聲的越來越高,智基創投擬在近期成立第一支人民幣基金,其間的風風雨雨更是長時間吸引了社會各界的目光。
市場條件已經成熟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曾經指出:中國發展私募股權基金已經初步具備條件。專家認為,吳曉靈的判斷是根據中國的法律環境和資本市場現狀以及國內資金和經濟發展情況做出的。對于發展私募股權基金,吳曉靈曾表示,中國資本市場發展中存在兩大“軟肋”:其一是公司債發展緩慢,其二是私募股權市場發展滯后,難以培育優質的上市公司資源。她認為,中國應該更多地發展私募股權投資基金。
前不久在廈門舉行的“2007年中國私募股權基金高峰會“上,中國資本市場研究會主席劉鴻儒發表了這樣的言論:“中國發展私募股權基金的需求和條件已經逐步形成。首先是我國相應的法律法規在逐步完善,包括新修改的《公司法》、《證券法》和《創業投資企業管理暫行辦法》等,均為我國私募股權基金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我國資本市場逐漸地完善和規范。股改已經基本完成,企業全流通的問題也解決了,資本市場越來越完善、越規范,越來越多的企業會選擇在國內上市。”
私募距離中小企業有多遠
目前,中國已經逐漸形成一個較為活躍的私募股權投資市場。專家認為,如果企業正處在成熟期,還需要資金進行發展壯大的話,私募基金可能是最好的融資渠道之一。
資料顯示,截至去年年底,中外私募股權基金對129家內地及內地相關企業進行了投資,參與投資的私募股權機構數量達到了75家,投資總額達到129.73億美元。資本投向正循著上市、并購、私募的軌跡發展,私募作為新的資本力量正在成為主流融資渠道之一。與股市融資和銀行貸款相比,私募股權投資更適合中小企業,因為一次融資平均規模和對企業的資格限制相對較低。
在我國,企業上市股本總額不能少于人民幣3000萬元,同時公開發行的股份要達到公司股份總額的25%以上。這對于許多成長型的企業來說是個“高門檻”。專家認為,一些企業從出生到它成功上市,中間這一段時間股本來源應該是靠私募的方式獲得。
雖然私募在中國的發展叫好一片,而且私募股權基金已經被市場各方視為改變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希望之路,可是對于相當多的中小企業而言,私募如雷貫耳,成功引入的卻是鳳毛麟角,中小企業距離私募到底有多遠?
近幾年很多私募基金在中國市場展開了聲勢浩大的收購行動,相形之下,中小企業較少成為他們的扶持目標。被采訪的投資機構一致認為,目前,國際私募股權基金還是將收購目標鎖定為經營已經比較穩健、規模在業內名列前茅的企業,而對于處于種子階段企業的青睞也主要集中在IT等高新技術領域,或者與人民幣預期升值相關聯的行業,如能源和地產。
對于這些企業,上市回報是他們最大的偏好,而以非上市公司的股權作為投資對象,最大的風險之一是不能在合適的時間和條件下退出。按照這種標準,大多數急需融資的企業距離上市通常都有較大的距離,處于種子或者是發展階段,而不是成熟階段,所以很難納入股權基金的考慮范圍。
與美國90%的高新技術企業都按照風險投資模式發展起來相比,目前的私募股權基金對于國內4000多萬家急需資金支持的中小企業來說還只能是“望梅止渴”。而呼聲日趨漸緊的人民幣基金的出臺,將使大多數中小企業受益。
截至發稿,記者了解到,已經有很多私募股權基金與本土基金積極接洽,準備成立人民幣基金,如果是這樣,那么對于對于私募基金的活躍投資以及緩解中小企業的融資難無疑將具有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