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太陽能熱水器已經度過了市場導入期,開始進入快速增長期。消費者的培育基礎已然奠定,一個快速增長的機遇期正在到來。特別是當前能源緊張、國家倡導創建節能社會的大形勢,以及國家《可再生能源法》的實施,必將使一些高耗能企業受到限制,太陽能產品很快將迎來一次大的發展機會。國內的太陽能企業將如何抓住這一歷史性的發展機遇?本刊記者近期走訪了北京天普太陽能工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普”),了解到天普多年以來堅持走以市場為導向的技術創新及規模經營之路的企業戰略,已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及強勁可持續發展能力,國內的太陽能企業面對機遇,已經有了充足的準備。
記錄片《大國崛起》總結了世界上各個歷史時期大國崛起的經歷,到近代,真正的大國崛起越來越依靠于科技的力量。對于以科技作為支撐的太陽能產業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北京天普太陽能走過的十八年歷史,其實就是一個“技術立企”的歷史,從首家推出圓形水箱、Φ58大管系列真空管熱水器到世界首創“梅花聚能”技術,在“技術為王”的征途上,天普一直在太陽能實用技術上以創新領跑市場。
面對記者,天普的程翠英坦言: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以及有關切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論述,極大鼓舞了天普人的斗志,天普人將乘“十七大”之東風,遵循科學發展觀,堅持技術創新之路,做大做強太陽能產業,讓太陽能為環境、為社會、為新農村建設創造更大的價值。程翠英還透露,天普近期有大的舉措:為加快國家發明專利、國家級新產品進行產業化、規模化的成果轉換,將對天普京南太陽能產業基地進行擴建和技術升級,預計在2008年奧運會前該項目將全部完成。屆時,新的太陽能產業基地將向世界展示中國新能源行業的發展與技術進步,改寫中國太陽能格局。

基地升級開辟“有源之水”
太陽能行業的發展與傳統家電行業有著一定相似性。就拿太陽能熱水器為例,由于市場逐漸的成熟,從事這個行業的企業很多,各種產品質量和性能參差不齊,太陽能熱水器難以形成自身產品和規模優勢。來自行業測算數據顯示,小企業拋向市場的問題產品占整個市場容量的30%左右,這種隱患主要是數量龐大的小企業靠低價戰略,對發育初期的太陽能市場采取殺雞取卵式的開發造成的,如不及時克服,它對太陽能熱水器行業的負面影響將是致命的。面對太陽能的“春秋戰國”時代,天普高層有著很清晰的戰略思考,那就是必須走技術創新、規模經營的道路,發展大品牌的戰略。
“謀定而后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提高產能,走規模化的產業發展路子。天普人無疑是具有遠見的。從2004年建成天普太陽能大型產業基地開始,到 07年再次進行太陽能產業基地的擴建、技術升級和新能源集成示范。將國家發明專利、國家級新產品螺旋直通太陽真空管和梅花聚能管進行產業化規模化的成果轉換。同時,建設高水準的新能源集成示范——可復制的新能源建筑BSIC產業聯盟項目。
目前,京南太陽能產業基地,30條生產線真空管車間擴容改造和研發中心大樓,硬件升級,箭在弦上。
一組數字,可見天普技術革新,節能雙效的步履:
將鍍膜機單排旋轉架改造為組合轉架, 以轉架裝管φ47管為例,改造后的轉架生產效率提高75%;
將真空鍍膜機電源改造為脈沖電源,改造后每生產一支真空管可節約用電0.15度。年產1000萬支真空管可節約150萬度電,年節省電費75萬元;
將真空排氣臺接口玻璃系統改造為金屬系統每個排氣臺班產量增加50%。
專家測算,該項目完成產能達標時,北京基地年產值將達到12億元。升級后的天普產業基地,僅生產太陽能真空管一項,1000萬支真空管可組裝150萬平方米的集熱器,在產品使用周期內,以太陽能資源豐富帶計算,節約174萬噸—216萬噸左右標準煤;煙塵的減排量270—336噸。生態效應相當于成年樹木375萬株。將充分展示產業化的強大優勢及循環經濟的資源節約優勢。

新能源建筑“可以復制”
如果太陽能熱水器不能與建筑物完美的結合,即使利用了太陽能,也會因破壞建筑物的美感和增加不安全因素,使鄰里之間、物業與用戶之間、太陽能熱水器與用戶之間、熱水器與建筑物之間矛盾突出,甚至不能調和。
這些制約因素的存在,使太陽能熱水器在快速達到一定的市場占有率后,遲遲沒有進一步的擴大,產業規模發展速度也開始放緩,與各方面矛盾逐漸突出,整體行業發展后勁不足。加之,沒有實現太陽能光電、供熱、制冷一體化的有機結合,使太陽能產品始終難以扶正,更難登大雅之堂,而且隨著熱泵熱水器、空調熱水器的崛起,使太陽能產品的未來充滿變數。
所以,從行業發展的高度看,不斷推進產品技術進步,使太陽能集成模塊既可做建筑構件,又能做新能源組件,與建筑結合,達到環保、舒適、美觀的效果,最終實現太陽能產品的集中銷售,連片開發,這才是問題的解決之道。無論從城市美觀,還是商家利益,新能源建筑可以復制才真正具有商業意義。
實現太陽能與建筑物一體化,關鍵在于是否充分發揮集中制取生活熱水的功能,是否將太陽能集熱元件與建材有機的結合來充分顯示太陽能集熱元件的可再生特性的優點。
那么,未來我們的辦公能耗是否能夠全部由太陽能和綠色能源提供?在天普,記者看到了這樣的一個圖景:新建的北京太陽能產業聯盟研發中心大樓建筑面積逾6000平方米,局部六層,因地制宜采用天然氣與太陽能二元復合系統為建筑能源,提供建筑采暖、空調、熱水三聯供和部分辦公用電。 其設計,給人一種華美高貴的感覺。
當記者提及雖然從長期來看,雖然使用太陽能光電系統和光熱系統,與化石能源(石油、煤、天然氣等)比較而言,總體運行費用相對低廉很多,并且對環境沒有任何污染,但是太陽能光電系統往往需要一次性的巨額投入。這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往往是消費者和使用單位無論從資金還是心理上所不能承受的,天普公司如何面對這個問題時,天普首席太陽能專家羅贊繼這樣回答記者:
“從光熱系統、光電系統的投資情況來看,前者收回成本大約需要5年,后者較長,但其使用期限最少是10年和25年,并且這兩種系統的維護費用很低,具有長期投入價值。從長期來看,其使用成本較化石能源要低廉一倍以上。此建筑能源為綠色能源系統,無環境污染,由于良好的經濟技術性能,可以推廣復制。”
羅贊繼說:“按照節能50%標準進行建筑設計;充分體現太陽能與建筑的完美結合,確保室內擁有健康舒適的聲環境、光環境、熱環境和空氣環境,是真正的‘生態’、‘節能’建筑。”
記者了解到,從獨家參編了《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行業規范》工具書,到2002年8000平方米新能源奧運建設科技專題項目竣工投入使用,再到今天的BSIC綜合型建筑,天普始終在研發、生產、應用、推廣方面一路探索,走在行業的前面。
看來要在太陽能建筑一體化工程爭奪戰打響之前躋身太陽能建筑一體化工程競爭行列,獲得品牌成長的門票,天普已經給出了答案。
靠創新才能“超勢而變”
善謀者強,實干者勝。擁有核心技術才能領先于他人。
太陽能集熱器就像計算機的芯片,是太陽能光熱轉換的關鍵。天普的思路是:以核心元件太陽能集熱管為突破口,以最新自主研發兩個發明專利:即“雙端出口大集熱量真空管”和“異型內管全玻璃真空管”,實現成果轉化,形成專利產品太陽能熱水器規模化生產。
當然,這次的基地規模升級,對太陽能業界是個“信號”,天普在做集約經營的嬗變。
“什么都可以省,但技術開發和人才培訓的費用不能省。只有大力推行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企業才能不斷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才能不斷推出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新產品和新服務,才能使品牌形象、市場形象、客戶價值得以提升,才能從根本上緩解和釋放市場壓力。”程翠英告訴記者。
創新造事先育人。人才是企業發展的動力之“芯”。天普以“太陽能研究院”為依托成立的“陽光教育平臺”。大力開展太陽能專業人員技術、營銷、管理培訓,啟動“太陽能職業經理人培訓工程”和“陽光證書工程”,為行業培訓“陽光使者”??
“借一斑而窺全豹”,通過對天普的采訪,記者想到,創新將使企業超勢而變,實現文化和產業的突圍。是超勢而變,為何不是順勢而變呢?這是由太陽熱水器產業的發展階段決定的。太陽能企業春秋混戰,沒有絕對的創新能力,只有順勢而不是超前行事,是絕不可能笑到最后的。此言不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