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幾年中,國內創業投資行業一直是以美元為主導,創投退出也以企業的海外上市為主要通道。而最近,風向似乎正在悄悄地改變。隨著中小企業板全流通的實現,包括同洲電子、遠光科技在內的人民幣投資項目取得了高額回報,人民幣基金的募集也開始暗流涌動。一旦人民幣基金大量設立,將有更多中小企業受益。
早在今年7月,智基創投的陳友忠就對外界透露,正在籌備募集人民幣基金,若一切順利,將在10月份問世。不僅是智基,很多創投基金負責人紛紛表示對人民幣基金極大的興趣。清科集團CEO兼總裁倪正東表示。“這些天來,中國金融圈里最最令人興奮的話題就是人民幣基金,所有認識我的人,跟我談的話題都是人民幣基金。今后18個月到24個月,大量以人民幣基金為主的風險投資將會出現。”同樣的觀點賽富亞洲投資基金首席合伙人閻焱也向記者表示。
清科研究中心公布的《2007年第二季度中國創業投資研究報告》獲悉,人民幣基金在中國投資基金中的數量僅占16.5%,而來自人民幣基金的投資額在今年上半年中國高達23.59億美元的創投投資總額中僅占7.7%。倪正東提到,《外商投資創業投資企業管理規定》、《創業投資企業管理暫行辦法》、新版《公司法》、《證券法》、《合伙企業法》陸續出臺生效,這意味這私募股權投資在國內的政策障礙正在被清除。
一般來說,外資創投的海外退出通道受到了中國政策的諸多限制。國家幾次對于紅籌上市政策的出臺宣告了“紅籌”模式將受到全方位的審批限制,海外紅籌上市的難度將大大增加。對于外資創投機構熟悉的“兩頭在外”的模式,海外退出那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國內資本市場無論從利益還是從政策來看,都成為可以選擇的退出途徑。相應地,“募資”出現掉頭回轉的苗頭,在境內募集人民幣基金雖然還不能說是水到渠成,但已經成為諸多基金自然的選擇。尤其是目前A股基本實現了全流通,為創投退出打開了新的通道。
葉維佳表示,目前在中國活躍的外資創投公司及外資LP(有限合伙人),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參與人民幣投資機會:方案一,以現有的境外基金,直接投資于境內項目,該項目將以中外合資企業,尋求在內地上市,然后在綁定期后賣出股票,匯出收益;方案二:以LP身份發起成立一個人民幣基金,以該基金投資境內項目。
業界普遍認為,設立人民幣基金,一個重要的難題在于,國內沒有足夠的合適的LP(國內有限合伙人(Limited Partner LP))。在成熟市場,大學基金、養老基金等都是PE/VC的主要LP。而國內的多數民營企業家更習慣于自己管理資產,而不太愿意交給PE/VC等管理。故中國的創投基金,在短期內仍有賴海外LP的投資,形成“一頭在外”。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創投機構選擇同政府合作,推行合作基金,從而解決外資身份問題。對于外資創投管理機構,政府資金的益處顯而易見:最直接的益處是擴大基金規模,但更重要的是政府資金帶來的間接或潛在的支持。但是,與政府合作也存在挑戰。就目前的情況看,政府資金即使充當的是LP的角色,卻也可能要求參與人民幣基金的管理,從而影響到人民幣基金管理的獨立性,并進而影響到項目投資決策的過程。
在2006年3月《創業投資企業管理暫行辦法》的敦促下,許多政府部門(包括省級、市級,高科技園區等)著手設立引導資金,以引導和發展創投產業。
以北京中關村高科技園為例,園區管委會以“有限合伙人”身份投資于四家人民幣基金,投資額1.65億元。
陳友忠預計,短期而言,人民幣基金仍處在探索過程中,還很難判定究竟什么時候人民幣投資能超過美元投資;但從長遠來看,中國創投市場這種以境外投資、境外退出為主流的模式只是一個過渡期,終將被“本地募資──本地投資──本地管理──本地退出”的模式所取代。“2007年將成為這一巨大轉變的漫漫征程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