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文化”與“創意”這兩個詞被創造性地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注定了北京要在新經濟風起云涌的浪潮中有所作為。
2005年底,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在全市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并成立了文化創意產業領導小組及辦公室。
2006年,《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把文化創意產業確定為北京市“十一五”期間重點發展產業,出臺了《北京市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并認定了首批十大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
2007年9月10日,《北京市“十一五”時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劃》正式對外發布。
短短兩年時間,“文化創意”這一帶著特有光芒的新興詞匯,已開始在各個領域沖擊人們的頭腦,顛覆一成不變的傳統堡壘。
“這是一個特別大的驚喜,一個完全不同的創意出現在我的面前!” 在剛剛結束的798藝術節上,德國專家多布那斯發出由衷的贊嘆。
由他親自參與援建的、擁有50多年歷史的老工廠,現在已經成為北京最有魅力的文化創意產業基地。據798藝術區建設管理辦公室主任陳勇利介紹,到今年年底,798的經濟規模是2004年的10倍,提供的就業崗位比2004年增長了9倍。
最新數據顯示,2006年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增加值81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6%,占北京市GDP的10%還要多;從業人員達89.5萬人,同比增長6.7%;全市文化創意產業資產總額達到6161億元,同比增長19.9%。
“經過十幾年的精心醞釀,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在今年迎來了開局之年,在政府的強力支持下,文化創意產業的繁榮發展將在三、五年內見效。我們即將看到的,是一個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的新時期。”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促進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應當說,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路徑的選擇,是順應了世界新經濟發展的歷史潮流。
在英國,創意產業產值是僅次于金融服務業的第二大產業,是就業人口最多的第一大產業,而且年增長率是其他產業的三倍;
在美國,創意產業突飛猛進,甚至有人發出“資本時代已經過去,創意時代已經來臨”的感慨;
在中國香港,創意產業從業人員超過十萬,2000年創意產業產值便達到250億港元,出口總值達100億港元;
法國、新加坡、日本、德國、韓國、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創意產業,也都成為創造產值和出口創匯的重要產業。
隨著西方發達國家相繼進入新經濟時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工業創意和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全世界創意經濟每天創造220億美元,并以5%的速度遞增,到2020年,全球創意產業創造的產值將達到8000億美元。
世界范圍內文化創意產業的欣欣向榮也指引著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未來發展道路。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培育文化產業骨干企業和戰略投資者,繁榮文化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
《北京市“十一五”時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劃》把文化創意產業放在優先發展位置,提出要通過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扶持優勢產業,打造馳名品牌,逐步形成高端、高效、高輻射力的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大力提升北京的文化軟實力和城市影響力。
到2010年,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將超過12%,文化創意產業將成為首都經濟的重要支柱。

北京,將成為“創意之都”。
目前,北京市首批十大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掛牌已整一年,第二批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即將推出,到2010年,北京市級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將達到30個。
作為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和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是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關鍵舉措。
統計顯示,2006年,北京市第一批十大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實現總收入約490億元,約占全市文化創意產業總收入的14%;集聚區內文化創意類企業總數超過6000家,其中新增企業近千家,一批具有帶動作用的骨干、龍頭企業相繼落戶。
更重要的是,各集聚區根據自身的發展條件和基礎等不同特點,在管理機制和運營模式的創新、產業鏈打造和配套服務體系構建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積極的嘗試與創新,使集聚區的發展呈現出多樣化格局,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宋莊原創藝術與卡通產業集聚區、北京數字娛樂產業示范基地、國家新媒體產業基地、雍合園只是我們在十大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中選取的點,由他們所折射出的,是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繁榮發展的五彩斑斕。
在集聚區的輻射帶動下,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就象待解的多元方程式,答案并非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