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不用投入資金,不用承擔任何風險,就能順利完成節能改造,這種‘節能醫生’和‘節能模式’正是我們需要的。”
北京歌華文盛房地產開發經營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白昕拿出一份《樓宇節能改造可行性方案》時,興奮地告訴記者。
“節能醫生”是對節能服務公司的形象化比喻。“節能醫生”通過能源審計,發現耗能單位的“病癥”所在后,開具一系列“節能藥方”,為耗能單位實現節能,在這個過程中不需要耗能單位出任何費用購買設備,只是從節約的能源效益中,獲取一定的利益分成。這種節能新模式,又稱為“合同能源管理”,國外非常流行,國內正處在蓬勃發展的初期。
“今后要加大對節能服務理念和合同能源管理機制的宣傳力度。”國家發改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司副司長何炳光在2007年中國北京節能環保高層論壇上說。這個基于市場的、全新的節能新機制——“合同能源管理”終于在節能減排的浪潮中浮出水面。
企業受惠
“合同能源管理對社會有益,節約企業費用,我們為什么不推廣呢?”白昕說,這種態度代表了大多引進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用戶的心聲。
正是考慮到這個項目的“零風險、零投入、高節能收益”,北京歌華文盛房地產開發經營有限公司才決定與中國節能投資公司合作,對所屬樓宇進行節能改造。
白昕從一個用戶的角度形象地說,中國節能投資公司客戶委托專業節能服務公司EMC,就像大夫給病人看病時要“望、聞、問、切”一樣,通過能源審計,判斷我們是否有“頑癥”;如果存在浪費問題,就會開出節能“藥方”。
與醫生出診不同的是,EMC這位“節能醫生”不僅事前不收“診療費”,還可能為客戶的節能項目融資,出資為客戶購買節能設備、培訓員工。然后與客戶分享項目實施后減少的能源費用來收回投資和“出診”費用。
由此不難看出,合同能源管理機制的實質是一種以減少的能源費用來支付節能項目全部成本的節能投資方式。這樣一種節能投資方式允許用戶使用未來的節能收益為工廠和設備升級,以及降低目前的運行成本。
能源管理合同在實施節能項目投資的企業(客戶)與專門的營利性能源管理公司之間簽訂,它有助于推動節能項目的開展。在傳統的節能投資方式下,節能項目的所有風險和所有盈利都由實施節能投資的企業承擔;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中,一般不要求企業自身對節能項目進行大筆投資。
試點階段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是上個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之后,在發達國家逐步發展起來的節能機制。世界銀行、全球環境基金10年前將這種模式引入中國,并于1996年開始在北京、遼寧、山東成立第一批中國節能服務公司,開始進行示范性推廣。
“目前節能工作存在一些問題和障礙,主要是還沒有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節能新機制。”
中國節能協會節能服務產業委員會主任、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級顧問沈龍海說,在國外普遍采用的節能新機制,如合同能源管理,在中國還沒有廣泛地推行,還處于試點和探索階段。
據介紹,合同能源管理主要有四種模式:一是節能效益支付型,即客戶委托專業EMC進行節能改造工程,先期支付一定比例的預付款,余額由節能效益全額支付;二是節能量保證型,節能改造的全部投入由節能服務公司先期提供,如達到所承諾的節能量,客戶支付節能改造工程價款;第三種是節能效益分享型,即節能改造前期投入由節能服務公司支付,節能服務公司獲取由節能改造后帶來的降耗收益,合同期滿,節能設施及先期收益全部歸客戶所有;第四種是能源費用長期托管型,客戶全部能源費用交由節能服務公司管理,節能設備長期的管理、維護、更新、改造再投入均有節能服務公司承擔,客戶零投資,節能收益由節能服務公司與客戶按比例長期分享。
沈龍海表示,除了上述幾種,可能還有更多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比如融資租賃的方式等。他強調,必須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推廣“合同能源管理”,不能簡單地把國外的模式照搬過來。
“現在我們的會員實施合同能源管理節能項目194個,類型包括氣體回收,地源熱泵、照明節能、變頻調速等。”沈龍海表示,工業、建筑、交通領域都做了,在國家發改委和北京市發改委支持下,中國節能協會將繼續大力推廣合同能源管理新機制,努力培育和發展一批專業化的節能服務公司。
政策支持
“一定要嚴格管理制度,實現管理節能。”談及如何推進節能工作時,國家發改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司副司長何炳光說。一篇“為合同能源管理搭建更為廣闊的融資服務平臺”的演講傳遞出鼓勵這種新節能機制政策信號。
“隨著國家對節能工作的全面重視,各級政府、各行業都將節能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節能不僅是政府的要求,企業的需求,更是節能服務產業的追求。”
何炳光表示,為了實現“十一五”的節能目標,僅實施國家十大重點節能工程需要投資5000多億元,每年需要投資1000多億元。這就充分表明,“十一五”期間節能服務市場空間巨大,關鍵要看我們節能服務產業的發展能不能與之相適應。
據了解,國家發改委正在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強節能工作的決定》要求,研究出臺《關于加快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促進節能服務產業快速健康發展;還將努力為節能服務產業提供發展平臺,營造誠信的環境,有針對性地幫助“合同能源管理”建立防范風險的市場機制,鼓勵金融機構、風險投資機構、專項基金進入節能服務領域,為合同能源管理搭建更為廣闊的融資服務平臺。
“我們希望國家有關部門能夠出臺更多指導性、強制性的節能環保標準,為合同能源管理提供切實可行的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同時為有意引進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的企業用戶提供指導意見。”在談到中國發展合同能源管理的外部政策環境時,白昕代表多數企業建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