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購法》頒布實施以來,省(區)以上政府采購體制絕大部分是按照“采管分離”的模式設置了集中采購機構和監督管理機構,從幾年來的實際運行情況看,這種體制對推動政府采購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問題和矛盾也充分暴露出來,最大的弊端是監管部門與集中采購機構職責不清、協調不暢,容易產生矛盾,而又得不到有效解決,從而制約了政府采購事業協調、規范、快速發展。
現行的政府采購體制已成為制約政府采購規范、健康、快速發展的最大障礙。政府集中采購機構的現狀,根本無法承擔起中央提出的運用“財稅、金融、政府采購”促進自主創新、產業調整及“十一五”規劃實現的歷史使命。必須以科學的態度,勇于探索的精神,改革現行政府采購體制,建立科學和諧的政府采購新體制。
第一,明確隸屬關系,強化統一領導。
集中采購機構是各級政府依法設立的非營利事業單位,必須有統一的主管部門。并在主管部門的直接、統一領導下,執行政府采購政策,承擔起所賦予的職責。
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我認為集中采購機構統一隸屬于財政部門更有利于此項事業的發展。
一是政府集中采購與財政有著必然的聯系。政府采購制度是深化財政制度改革的產物,是公共財政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加強財政支出管理的一項有效措施。政府采購的完整環節是:編制采購預算、確定采購計劃、實施采購、支付采購資金。集中采購只是其環節中的一個環節,與其他環節緊密相連、相互影響,割裂這種必然聯系,把集中采購機構隸屬于其他部門,不利于協調、和諧發展。只有尊重客觀事物的必然聯系,順應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才是科學、合理的。
二是集中采購機構回歸財政有利于政府采購事業協調發展。將財政部門由監管變為主管,明確其為責任主體,能增強其責任感和使命感,使目前“多頭管理,責任不實”的局面得以改變。同時,將監督職能分離出來,劃歸其他職能部門,不僅監督采購實施環節,而且要對預算編制環節、資金支付環節等方面進行監督,使監督更加全面。集中采購機構隸屬于財政部門,使其有了反映問題的渠道,有利于問題和矛盾的解決,好的建議更容易被采納,有利于政府采購的和諧發展。
三是集中采購機構回歸財政有利于集中采購做大做強。
四是集中采購機構回歸財政同樣能夠有效的解決采購不公及腐敗問題。
第二,規范機構設置,加強集中采購。
在集中采購機構的設置上,首先是應將“需要”變為“必須”。第一,根據我國的實際,應規定地級市以上的市都必須設立集中采購機構。第二,應規范機構設置。集中采購機構在性質上,應為公務員管理,在級別、內部設置、職能等方面應盡量統一。第三,明確集中采購機構定位。應將集中采購機構由代理機構定位為政府采購執行機構,明確職責,強化監督。同時,由于社會中介采購機構的性質決定其是無法承擔起節約財政資金、制止腐敗和發揮政策功能的重任,應逐步取消,使政府采購更加純潔、規范和有利于政府采購功能的實現。
第三,統一思想認識,促進新體制建立。
在建立政府采購新體制的過程中,目前面臨著巨大的阻力和困難,主要是認識上的障礙和利益上的阻礙。
一是應解決認識問題,正本清源,清除“采管分離”的認識障礙。不能將“采管分離”當成廉潔和腐敗的試金石,使人不敢對其有任何質疑。應解放思想,廣開言路,探討分析哪種體制更有利于政府采購事業協調、快速發展。特別是應借鑒其他國家或地區在政府采購機構設置上的做法,并對我國部分仍未脫離財政的集中采購機構進行利弊分析,用事實說話,以達到思想認識上的統一。
二是推動對《政府采購法》的修訂。《政府采購法》頒布實施四年多來,其本身存在的不完善、不合理以及與其他法律不對接等問題,已經凸顯,應及時進行修訂,并為《實施細則》的出臺創造條件。
三是應取得紀檢、監察部門的理解和支持。政府采購雖然是財政業務的深化和延伸,但也是紀檢、監察部門推動的一項從源頭治理腐敗的重要工作。讓紀檢、監察部門了解政府采購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探討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并取得他們的支持,有利于沖破部門利益的封鎖,推動政府采購體制建設順利推進。
山西省省級政府采購中心黨組成員、副主任穆恩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