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總書記6月25日在中央黨校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科學發展,社會和諧,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是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內在需要,必須堅定不移地加以落實。這一提法高屋建瓴地指出了可持續發展道路對于中華民族重大意義。
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人類社會的必然選擇
由于人口的迅速增加,生產的不斷發展和工業的不斷集中,人類向自然界索取越來越多,隨之投向環境的廢棄物也越來越多。據世界自然基金會《亞太2005年生態足跡和自然財富》的資料,2001年人類生態足跡比1961年擴大了2.5倍,人類對資源需求已經超出地球再生能力的21%。生態超載現象始于20世紀80年代,并在不斷加劇。這種超載持續下去,將會耗盡地球上的每份資源。資源過度消耗、環境污染、生態問題日益嚴重,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大問題。聯合國2005年發布的《生態系統與人類福祉綜合報告》指出,過去50年,為了滿足世界人口增長一倍所帶來的對食物、淡水、木材、纖維和燃料的需求,人類對生態系統改變的規模和速度都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自1950年起的30年中,大量土地被開墾為農田,開墾面積超過了1700-1850年的開墾總和。20世紀后幾十年,世界上20%的珊瑚礁已經消失,另有20%已經退化。自1750年以來,主要由于大量使用化學燃料和大規模的土地利用變化,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上升了32%,全球大約10%─30%的哺乳動物、鳥類以及兩棲動物正在面臨滅絕的危險。這些都迫使人類重新審視自己在生態系統中的位置,并努力尋求長期生存和發展的道路。
事實證明,發展─污染─治理的路徑選擇,是一條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不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而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提出,徹底改變了人們的傳統發展觀和思維方式。
可持續發展觀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紀50─60年代。1962年,美國科學家卡遜發表的《寂靜的春天》首次把農藥污染的危害展示在人們面前,引起了大家對傳統發展觀的反思。
1972年,聯合國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人類環境會議,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提出了由發展引起的環境問題。
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護同盟等組織發起并制定的《世界自然保護大綱》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中第一次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同: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可持續發展”作為全球性的發展戰略得到確認。這是可持續發展理論付諸行動的開端。大會《里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宣言》指出:“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使所有人民都享受較高的生活質量,各國應當減少和消除不能持續的生產和消費形態,并推行適當的人口政策,以滿足當代需要而又不影響后代自身需要的能力。”
中國向這次大會提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發展報告》,系統回顧了我國環境與發展的過程與現狀,同時闡述了中國關于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立場和觀點,提出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中國當代及未來的選擇。
可持續發展觀有三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在不損害生態環境承受能力的前提下,解決當代人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發展的協調問題;二是在不危及后代人需求的前提下,解決當代人經濟發展與后代人經濟發展的協調問題;三是在不危害人類整體經濟發展的前提下,解決不同國家、地區以及各國內部經濟發展的協調問題。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
——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人類在經過人與自然之間矛盾沖突的嚴重教訓之后的歷史選擇。
——是人與資源、環境由不協調走向協調的戰略轉移。
——是滿足當代人需求,又為滿足后代人需求的可持續的良性循環。
可持續發展問題的中心是人
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對一個國家來講是極其重要的戰略選擇。實現可持續發展,是當今世界各國面臨的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對中國而言,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占有量低、生態環境脆弱等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只能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一是中國人口總量很大,現在已經超過13億,未來30年還將凈增2億人左右,人口高峰將達到15億左右。老齡化進程加速,現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經超過1.43億,占總人口的11%;到2020年,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到1.64億人,占總人口的16%以上。
二是人均資源占有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關系人類生存的土地、淡水、石油等重要資源相當緊缺。人均土地面積和人均耕地面積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和草地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6和1/3。
三是生態環境脆弱,“局部改善,整體惡化”的態勢仍未得到根本扭轉。水土流失嚴重,占國土面積的38%,每年流失土壤50多億噸;土地荒漠化是世界上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土地荒漠化面積達262萬平方公里。生態系統退化,主要表現在森林、草地、濕地等自然生態方面,并由此導致生物棲息地環境被破壞和生物多樣性的下降。最近媒體報道的太湖、巢湖、滇池等大面積暴發藍藻,就是生態環境惡化的具體表現。
生態環境的破壞會影響當代人的利益,也會影響后代人的發展能力。在經濟的快速發展過程中,這種人口和資源環境的矛盾與沖突,幾乎在許多國家的發展進程中都遇到過,其實質是當代人生活質量的改善可能會以損害后代人的利益為代價,同時也存在一個地區的發展可能會影響到其它地區發展的情況。按照國際上通行的生態足跡方法,通過人均生態占用與人均生態空間的比較,可以發現我國已經出現大范圍嚴重的生態赤字。導致我國生態赤字增加的主要根源在于人口的迅速增長和經濟的粗放式增長。
從目前情況來看,這種人口與經濟的增長趨勢是難以改變的,我們所能改變的事情是很有限的:
一是通過提高人的素質,開發人力資源,改變人的行為,節能降耗,減少對資源的開發,緩解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緊張關系。
二是樹立綠色環保觀念,堅持科學發展、和諧發展,一個地區的發展不能以損害其他地區的發展為代價。
三是在發展中塑造一代新人,在代際延續中實現跨越;當代人的發展應該不以影響后代人的發展為條件。
四是放棄“以財富論英雄”的增長至上的模式,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轉變政府職能,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堅持綠色GDP核算體系。
優先投資于人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走和諧發展、和平發展的道路,是時代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使命。
天地人和是和諧社會的最高境界,也是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要求。發展不是目的,滿足人民對物質文化的需求和人的全面發展才是最終目的;發展不僅是經濟的發展,也是社會、政治、文化和人的全面發展,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的集大成;發展不能只考慮當代人的需要,也要考慮后代人的需要,還要遵循代際公平的原則,實現可持續發展。發展過程要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要徹底改變拼資源、拼環境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切實把經濟增長轉變到依靠技術進步和提高人口素質上來。當然,技術進步也要依靠人的素質提高和能力增強。
科學發展觀的本質是以人為本。就是發展為了人,發展依靠人,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實行優先投資于人的戰略。
優先投資于人就是說,政府要將公共資源優先安排到提高人口素質,穩定生育水平,改善生活質量和人居環境,促進社會公平公正,保護生態環境等領域,充分開發和利用人力資源,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從而有利于把我國巨大的人口壓力轉變為人力資源優勢,促進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本強國的轉變;有利于推進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國家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有利于緩解人與自然的緊張關系,增強國家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和諧發展。
應該說,優先投資于人的戰略理念,符合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要求,體現了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的精神,同時把改革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必然會得到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
現在看,優先投資于人已經具備了現實基礎。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大大增強了國家的整體實力和財政實力。人口轉變為未來提供了15年左右的勞動力比較充裕,儲蓄率比較高,撫養比比較低的人口紅利期。我國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國民教育體系,使人力資源不斷積累。這些都為優先投資于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現在的關鍵在于加快建立優先投資于人的制度框架,形成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