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中共菏澤市牡丹區委書記尹玉明
“農民每改建一個廁所,區補助50元,鄉鎮補助50元?!边@是近日記者在牡丹之鄉山東菏澤市牡丹區進行實地采訪時,在各個鄉鎮隨處可見的宣傳標語。
據悉,為了配合新農村政策的實施,菏澤市牡丹區以中央一號文件為指針,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制定了各項工程建設扶持政策。2007年上半年,全區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036元,同比增長20%。
在新時期下,基層人民政府如何更好地貫徹中央有關文件精神,幫助農業實現增產、農民實現增收,更好地推進新農村建設,以及進一步實現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近日,記者專訪了菏澤市牡丹區區委書記尹玉明。
突破重點,實施“四四四一”工程
記者:在走訪中我們了解到,牡丹區規定農民每改建一個廁所,區補助50元,鄉鎮補助50元;每新建一個沼氣池,區補助500元和鄉鎮補助200元,并提前拿出100萬元作為預補資金,提前補貼到示范戶。區里用這么多的精力、財力去建廁所、沼氣等基礎設施,主要是出于怎樣的考慮?
尹玉明:這是為了更好地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也是為了配合我區實施的“四四四一”工程,除了剛才提到的項目外,還有就是我們的改水工程也是按聯村聯供范圍每名群眾補助50元。
自2006年以來,牡丹區委、區政府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要求,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突破口,提出了“四四四一”工程的具體計劃。它主要是以農民增收為中心,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強化措施,狠抓落實,期望有力推動新農村建設的迅速開展。
記者:那么,當初牡丹區提出“四四四一”工程主要是站在怎樣的角度來考慮這一計劃的?它的具體內容是指什么?怎么實施的?

尹玉明:區委、區政府提出的“四四四一”工程的計劃主要是指:“四清”、“四改”、“四學”、“一規劃”。而四清主要是指清糞堆、清草堆、清垃圾堆、清土堆;四改為改廁、改灶、改水、改路;四學是學政策、學文化、學技術、學法律;一規劃指的是鄉村規劃。在具體實施中,實行“一把手”負總責,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靠上抓。區里成立了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成立了“四學”、“四清”和“四改一規劃”三個指揮部,明確了工作分工和相應職責,深入鄉鎮開展督導工作。
記者:您覺得開展“四四四一”工程以來,目前取得了那些成績?對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乃至整個村容村貌上是不是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尹玉明:沒錯,“四四四一”工程建設開展以來,深受群眾的歡迎,也受到了省、市領導的充分肯定,山東省及菏澤市先后多次在牡丹區召開現場會,調研參觀我們的工程進展。
牡丹區共計完成清除“四堆”55萬方,完成改廁75819座,改灶1732座;新修道路142公里,建設聯片供水工程11處;建立科普宣傳欄610個,開展送電影、送戲曲下鄉1000余場。
抓住關鍵,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記者:可以說在過去的一年,牡丹區“四四四一”工程的實施取得了不錯成績,那么下一步怎么確保工程的長期有效性呢?2007年,牡丹區有什么計劃?
尹玉明:2007年區里繼續對示范村進行扶持,已撥付60萬元資金。同時,廣泛組織開展結對扶持改廁活動。動員區、鄉干部職工每人幫扶一戶農民改建1座廁所,號召父母或妻子住在農村的黨政干部每人建設一座“愛心廁所”;鄉鎮機關、鄉村學校完成改建公共廁所;村(居)支部書記完成“一池三改”(或兩改),主任、會計每人改建1座廁所;農村衛生室所有廁所全部進行改建。
記者: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在于生產發展。那么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怎樣才能保證農民實現增收?區委在這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尹玉明:在幫助農民實現增收方面,牡丹區委、區政府積極強化引導,實施政策驅動、市場拉動、典型帶動,全力抓好各項增收措施的落實。
要搞好種植業結構調整。壓縮低產低值作物,擴大高產高效經濟作物,全區培植形成了以綠色無公害為主的瓜菜業、以花卉苗木為主的經濟林業、以“兩羊兩牛”為主的畜牧業三大主導產業。形成了何樓、王浩屯辣椒,沙土、皇鎮胡蘿卜,王浩屯大蒜,黃西瓜,馬嶺崗常年菜,皇鎮山藥,沙土加工蔬菜七大瓜菜基地。
積極發揮林地資源優勢,走規?;曫B之路,推行林下規模養殖,發展特種養殖,促進了畜牧業大發展。全區已建成林下規模飼養場(區)200余處,林下養畜養禽350多萬只(頭)。安興鎮勝達食品集團,發展特種養殖,實施畜牧產業化,成為長江以北大型特種動物養殖基地之一,并實現了養殖、加工、冷藏、銷售一體化。
建立擴大農產品生產基地,推行標準化生產技術,嚴格按標準化組織生產,積極申報綠色無公害品牌,牡丹區被評為山東省及全國生態建設先進示范縣。
完善鄉村勞務輸出組織,開展“陽光工程”、“綠色證書”工程培訓,建立完善勞動力市場,規范勞務輸出中介組織,促進了勞務經濟快速發展。2006年全區實現勞動力輸出18萬人,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之一。
“四四四一”工程的實施還為菏澤牡丹區農民豐收打下堅實的基礎。實施科技帶動戰略,推行小麥統一供種,推廣秸稈還田、良種良法配套等先進技術;實施了“配方施肥”項目,免費為全區農民測土配方。
龍頭帶動,推進農業產業化
記者:在實現農業的產業化和現代化方面,牡丹區具體有哪些政策上的扶持或者是側重?比如針對當地的民營企業的發展?
尹玉明:加快發展龍頭企業。制定優惠政策,建立工業園區,開展招商引資,建成了蔬菜、皮毛、面粉和楊木桐木拼板四大加工產業集群,并有力地帶動了運輸、餐飲、金融、通信等服務業的發展。
積極發展訂單農業。按照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方式,采取公司+農戶+基地模式,實施訂單生產、合同銷售。小留鎮康莊村的合同鴨,全部合同飼養,就地銷售,當地加工。
健全市場體系。對現有市場搞好設施改造,完善各種配套設施,在主要市場設立綠色無公害農產品檢測點,在農產品集中產區,建設較大規模、管理先進的專業批發市場,牡丹“花卉大世界”占地1000余畝,年交易額3億多元,成為長江以北大型花卉市場之一。
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圍繞加工企業和市場,實行龍頭、市場和大戶帶動,積極領辦、創辦各種形式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通過加強管理和引導,健全完善管理機制,規范運作程序,促進了合作組織的較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