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旅游循環經濟的關鍵在于企業不要把對于環境的投入當作一種負擔,而是將其視作企業營銷的手段,競爭的砝碼。”
“能夠把投入風景區的垃圾撿回來實現再利用,這就是實行旅游循環經濟的一個典范”。
鄒統釬,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同時也是旅游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學術帶頭人。榮獲“2005年度影響中國旅游業的十大新聞人物”入圍獎的他,談起旅游,一下打開了話匣子。
《經濟》:旅游循環經濟要求按循環經濟理念進行開發和開展,通過資源循環持續利用、清潔生產,以保護旅游資源和減少廢棄物的排放。請您談談循環經濟理論對發展旅游的原則要求?
鄒統釬:旅游循環經濟是按照“3R”原則來要求的。即:資源利用的減量化(Reduce)原則,即在生產的投入端盡可能少地輸入自然資源;產品的再使用(Reuse)原則,即盡可能延長產品的使用周期,并在多種場合使用;廢棄物的再循環(Recycle)原則,即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排放,力爭做到排放的無害化,實現資源再循環。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即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資源,盡可能減少對物質的消耗,減少廢棄物的排放,以實現保護環境的目的。
《經濟》:循環經濟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實施旅游循環經濟戰略,是促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實踐要求和重要途徑。您如何看待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之間的關系?
鄒統釬:傳統經濟更多強調的是一種線性的生產方式,也就是說任何的物質和能源都是采取一次性的消耗,變成廢棄物。而循環經濟更多強調的是環形的經濟,重視多次利用,循環利用,盡可能減少對物質方面的消耗和對環境的破壞。
這兩個經濟方面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給自然環境方面的假設完全不同。之前的傳統經濟認為大自然中的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即把整個自然環境當作材料廠,最后作為垃圾場,投回到大自然。而現在的循環經濟更多的側重于大自然中的資源是有一定的限量的,強調要盡可能節約有限的資源,而不是把廢棄物投入到大自然中污染環境。這兩者之間最大的差別就是原來更多強調的是線性經濟,而現在強調循環經濟,這兩個觀點有著截然不同的區別,后者比前者要科學,先進很多。
《經濟》:實現旅游循環經濟需要依靠哪些方面的保障?
鄒統釬:一般來說,旅游循環經濟的實現需要三個層次方面的保障。1、觀念層次:要轉變傳統的兩種觀念:一是“旅游業是無煙工業”;二是“環境投資是旅游企業的負擔”。應該認識到旅游發展會對環境產生消極影響,環境投資是旅游業重要的競爭手段。如瑞士流森湖度假村強調的是“享受自然比享受舒適更重要”;奧地利維也納黑天鵝集團則提出“提供循環與再生物品,減少浪費”;美國的旅游業也形成了“安全、無公害”的共識。舉一個非常有名的例子,張家界風景區早些年因為對這些方面不太重視,對森林方面造成破壞以及水污染,世界遺產組織差點把張家界風景區“世界遺產”的牌子給收回。為了挽回損失,風景區方面把新修建的建筑物都拆掉,拆掉的建筑物損失達到3億多,相當于風景區成為世界遺產之后十多年的門票收入之和。
2、社會經濟體制層次:①建立旅游者道德準則:讓游客認識到高質量的旅游經歷有賴于對自然資源的保護。樹立只購買對環境負責的公司的產品的準則。游客方面是最大的參與者,其行為正確與否對于景區的環境保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游客再進入旅游景區后,能夠把自己產生的個人垃圾帶出景區,那么對于景區的保護無疑能夠起到決定的作用。在西方國家的任何旅游景點,都特別強調游客個人對于環境的保護,形成固定的理念。②產業道德準則:旅游企業采用對環境敏感的方式開發與經營,并保護自然環境,決不經營動物皮毛旅游商品。同時,作為旅游企業方面來說,也要求企業在生產的過程中要遵循“3R”原則,盡量減少原材料的消耗,避免環境破壞,盡量食用可再生能源材料,比如說光能、風能。盡量減少對于一次性能源的使用,比如說煤,比如說石油。③產業指導分針:政府管理上重視多種目標平衡,多種利益協調。另一方面,政府部門也要逐步向公眾宣傳這種意識,同時在政府稅收方面對于采用綠色材料的企業要適當給與優惠和鼓勵,對于實行循環經濟的企業在社會設施改造方面給與補貼,比如說煤改氣、柴改電工程,這對于實行循環經濟,節能減排都會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三,科學技術層次:①實施垃圾冰凍與回收;②建設綠色旅游設施:建設依賴于自然的旅游住宿設施,保存典型建筑風格,少建鋼筋水泥高建筑,采用與周圍環境協調的建筑風格,利用當地的建筑材料,應盡量采用可回收建筑材料;③節約能源(使用綠色能源),節約資源:使用可再生資源(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s):不用煤、不用電、不用油;利用太陽能、地熱能等,以減少石油能耗的增長,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保護自然資源。在日程經營中節約用水;減少使用洗滌劑,避免造成水污染;紙張回收利用;④開發綠色食品;⑤構造綠色交通。
只有通過以上三個方面層次的保障,四個人群的參與,才能保障綠色循環經濟的順利進行。
《經濟》:旅游循環經濟模式的建立具有高度的綜合性,涵蓋旅游的開發活動和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和旅游區的工業、農業等各類社會活動,對于法律、規章制度方面有哪些要求?
鄒統釬:在我國,目前對于綠色循環經濟在法律法規方面的保障還不是十分完善。相對來說,在一些綠色循環經濟發展得比較好的國家和地區做得比較多的一項活動稱為“生產標識運動”,一些綠色組織比如“綠色環球”生態標識運動。這些都需要通過企業,通過認證來進行,以糾正企業的一些行為,保障綠色循環經濟順利進行。
另外,有些國家比如說地中海,尤其是加勒比海岸的一些國家,這些旅游業相對來說比較發達的地方,為了保護環境,對于通過認證的一些企業在稅收上給與減免,在能源升級方面給與政府方面的補貼。在英國有一個“綠色企業”計劃,這個計劃包括好幾項內容,比如說“對話平臺”,經常召集一些相關人士就“綠色旅游循環經濟產業”開展討論論壇,交流彼此的思想和經驗。以期通過從這方面提升人們環保的意識和觀念。
現階段相對來說比較強制的一個措施就是,對于旅游景區之內開設的飯店,必須通過“環境影響評估”,否則不予開設。“環境影響評估”內容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強調相應飯店開設之后對環境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此種影響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影響強度會達到多大,以及可以采取什么樣的措施去盡量避免負面影響帶來的后果。
《經濟》:據了解,旅游業是一個依靠自然秉賦和社會遺贈的產業,資源是其出售對象的組成部分。那么在旅游業中分析和探討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對于旅游業的發展具有什么現實意義和價值?
鄒統釬:在我看來,現實意義和價值一共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發展旅游循環經濟是實施資源戰略,促進資源永續利用的重大戰略措施。第二,發展循環經濟是防治污染、保護環境的重要途徑。第三,發展旅游循環經濟能夠為企業提供更多商機。舉例說明,我最近正好做了一個有關綠色循環旅游經濟的項目——“蟹島”項目。其起源來自開發商希望為北京市民塑造綠色田園生活環境,它最主要強調兩個方面,其一,為市民提供綠色食品。其中的綠色項目全部采用“天敵防治法”代替“藥物防治”,即不使用化學品,不使用農藥,所有的物資都是純天然的。其二,塑造綠色的田園風光。通過這兩點,來滿足游客的需求。“蟹島”項目的重要性在于,循環經濟到了最后會變成重要的營銷戰略和競爭策略。而循環經濟同時又對于促進資源持續利用起了重要的作用。
《經濟》:您如何評價現階段我國旅游循環經濟的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前景?
鄒統釬:現階段公眾對于我國發展旅游循環經濟發展的意識可能不是很強,但是游客對于保護環境、促進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意識在逐步增強。公眾教育的增強主要依靠道德教育,目前此種情況已有很大改善,比如出境游之前對游客進行短期環保教育可以達到預想之外的效果。
我國旅游循環經濟的前景是樂觀的,但是道路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其關鍵在于企業不要把對于環境的投入當作一種負擔,而要將其視作企業營銷的手段,競爭的砝碼。
建立循環經濟最害怕的就是“循環不經濟”,即花費大量的精力和物質投入,但最后投入卻并不產出,達不到平衡的狀態。
建立循環經濟在幾個地方是要強制性執行的,第一,在生態特別脆弱的地方,必須強迫性實行循環經濟模式。第二,在循環經濟比較容易建立的地方,如農業和旅游相結合、工業和旅游容易結合的地方,相對來說比較容易產生“旅游循環經濟”而不是不經濟。第三,消費者綠色消費意識強烈的地區:如致力于建設生態省、生態縣的地區。這些地區經濟相對發達,居民重視環保,綠色旅游有很好的市場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