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廣告中的這四大謬誤,反思自我,在謬誤與成功間架起一座知識的橋梁。
市場上經常出現一些以降低冒犯顧客概率為創作宗旨的廣告。在我的第一本書《廣告奇才》中,第一章“九字真言”就探討過這個問題。書中的九字真言就是“冒犯的代價:詞不達意”。
你是否苦惱過:你的廣告效果并沒有想像得那樣好?實際上,你的廣告目標客戶中,那些沒有留意到你的廣告的人,才是你未來的工作重心。
目前,能夠清楚地表達訊息的廣告,實在罕見。
以下是令廣告表達不清、減低目標顧客對廣告興趣的四大常見謬誤:
1. 堅持要圓滑、優雅的廣告內容
太執著于圓滑、優雅的內容,只會令廣告變得熟囗熟面。但廣告本質上是一種注意力經濟。沒有與眾不同的個性,就不能刺激客戶。要使目標客戶對廣告留下印象,就一定得讓目標客戶覺得你與眾不同。
2. 缺乏說服力的陳述
除了陳述性的內容之外,廣告也必須包含能夠支持內容的證據,以增強廣告的真實可靠性。此外,廣告中應有技巧地突出產品的賣點。試舉例:
“保證最低價”——如果你并不是最低價又如何?你會向我道歉嗎?
“我們使用同步靜止模式”—— 這是什么東東?
“本月是藍西福特的貨車月!”—— 唔,那我是不是應該帶我的貨車來參與你的派對?
3. 內容有娛樂性,但未能傳達出推銷訊息
娛樂化可以拉近與消費者間的心理距離,但清楚地詮釋主題,盡力將目標客戶誘導進“掏錢購買”才是關鍵。試舉例:
“狗狗愛吃我們的食物,你也不妨試試?”
用狗做廣告,確實娛樂化了,但僅此而已。
能夠誘使目標客戶發生購買沖動的廣告,才是最好的廣告。試舉例:
參與iPod廣告里面那個舞動的剪影,能夠刺激腦內的鏡像神經元,令你身體某些部份也會一同起舞。有水準的廣告,才會做到這種效果。
清晰的訊息伸展至舞動剪影耳朵的白色耳筒線,向觀眾清楚的暗示,廣告所推銷的是一款隨身聽。
4. 空有其表
設計師們經常會將弄得漂漂亮亮的視覺設計視為“品牌”。如果你的產品是時裝、香水,抑或是一種與態度、生活方式緊密相關的產品,抱著這種想法也無妨。但如果你的產品或者服務需傳達某種特定功能的話,那就只能祝你好運了。
以下是一段經常發生在廣告界的對話:
平面設計師問廣告客戶,“你喜歡這個廣告嗎?”
“當然啦,這簡直太完美了!”客戶一臉陶醉,“畫面的顏色和圖像所帶出的感覺,都令我非常滿意。這個廣告,完全表達出了我們的理念。”
這位客戶,對不起,你錯了。這就是我聽完這段對話后要說的話。
眾所周知,廣告的重點,是要吸引目標客戶的注意力,并積極鼓勵他們坐而起行,掏錢購買自己的產品。
怕冒犯客戶嗎?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討厭你的廣告的客戶中,在需要的時候,98.9%的人仍會購買你的產品。畢竟,有時候,廣告中創造出使客戶“討厭”的個性效果,何嘗不是另一種“與眾不同”呢。在一定的條件下,愛與恨是可實現成功轉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