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客不一定是上帝,必要的時候,須懂得,并敢于向顧客說不。
純自然咖啡公司位于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達勒姆市,公司有36名雇員,主要業務是對外批發有機咖啡和傳統咖啡。該公司目前擁有大約500名客戶,除各種餐館和咖啡店外,也有Whole Foods這樣的大型超市。對公司的合伙創始人布雷特·史密斯來說,某些顧客帶來的并不是生意,而是可怕折磨。如在三年前,該公司與某個客戶開始了長期的磋商。開始時,這個客戶要求更多折扣,并附加額外沖泡設備,公司妥協了。但客戶并沒有因此而滿足。史密斯無奈地說:“他們就是不停地要求更多、更多。”后來這名客戶甚至提出要史密斯來支付他們的廣告宣傳費用。經過漫長的8個月努力之后,純自然咖啡公司終于放棄了。
很多經營者是依靠卑躬屈膝的方式來拉攏消費者的,伴隨越來越普遍的私人服務和全額退款承諾,某些消費者就像被寵壞的孩子一樣,認為他們可以得到任何他們想要的東西。反正消費者永遠是正確的,不是嗎?
錯!只要越過那條脆弱的底線,服務就變成了服勞役。過分遷就消費者很可能會帶來經營決策的重大失誤。“消費者永遠正確嗎?是的,除非他們放棄消費者的身份,開始為交易制造障礙,”顧問專家、《非常服務理論》(Positively Outageous Service)一書的作者斯科特·格羅斯這樣解答這個問題。
有些公司設有100%無效退款等各類用戶保障制度,但他們的前提是,假設只有很小一部分消費者會利用這些制度謀取私利。不過,現在也不確定企業的這種付出會得到什么樣的回報。客戶保障制度顧問公司(Customer Care Measurement and Consulting)的合作創始人斯科特·布羅茲曼說,“現在還不清楚,這類方法是否真的對企業的盈利狀況有很大影響。”
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市場學教授弗萊麗·齊森爾評論說:“我認為這句話‘消費者永遠是正確的’,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是一種頌歌,但現在已經不是了。”需要提供多大程度的服務? 哪里是底線?這是經營者們從學習探索中得出的經驗,聰明的企業家會發現,在某些客戶身上根本不值得浪費精力。
齊森爾教授建議,經營者為所有客戶設立統一的服務底線,然后觀察客戶的反應。如果客戶尊重你的付出,而且表示滿意,你就可以為這樣的客人提供更多的優惠條件。根據情況把你的顧客分為上、中、下三等,然后剔除列在最后一種的那些人。
話回到純自然咖啡公司,經過8個月的痛苦折磨后,史密斯迅速調整了經營方法。公司開始有意識地尋找那些樂于合作的客人,也不再和每個客戶都討價還價,取而代之的是一整套價格和折扣體系。現在史密斯仍會遇到一些不斷要求更多折扣和補貼的客戶,但公司的嚴格規定可以把這些要求扼殺在萌芽中。史密斯表示,“只要告訴顧客‘我們不能這么做’,就可以把這些要求從談判桌上掃下去,這可以幫助你集中精力處理你要做的事情。”他認為,這些調整為公司帶來了更多、更好的顧客。預計今年,純自然咖啡公司的銷售額將達到700萬美元。
不僅要知道自己的承受底線在哪里,還要保證顧客也能理解。斯科特·格羅斯說:“從來沒聽說,你必須要愛你的顧客愛到自己破產的地步。”
(譯者:金笙)
責任編輯:葉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