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子遲早會發光的,準備好長跑,去挑起未來的重任,未來早晚都會是我們的。
首先要做兩個說明,標題所說的“大的成功”指的是打造出10億美元以上市值的公司;“80后創業者”指的是80后白手起家的創業者,盡管2007年的中國首富是26歲的楊惠妍,但是并非白手起家的。
為什么講80后白手起家的創業者在未來的兩年內(截止2009年)不會創造出10億美元以上市值的公司,從而有一個大的成就呢?
首先是資本的問題。有錢不一定發展得好,沒有錢一定發展不好。80后白手起家的創業者,都是在最近幾年才有點微不足道的小成績,但是普遍擁有現金流的壓力,尤其是比起那些有著豐厚積累的前輩們。浮出水面的80后白手起家的創業者,資產最好的也不足“海鑫鋼鐵”和“碧桂園”這些有上一代積累的80后企業家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更不要說現金流了;比起80后更熟悉一點的IT行業的前輩,也是幾十倍、上百倍的差距,在資本層面上,80后絕對是弱勢群體,這方面不是融資幾百萬、上千萬美元就可以解決的。
第二是行業地位的問題。從大的行業層面來看,80后的企業在行業中只可能是追隨者(并不排除是技術和產品的領先者),無論是規模還是利潤;而在目前的中國,沒有什么行業是可以單依靠一個技術去改變的。很明顯的一個案例,VC更愿意去投資那些可能放一些“擦邊球”和“電視劇”、卻能擺平政府關系沒人管的視頻網站,而沒興趣去投一個技術團隊,這是很現實的市場問題。80后創辦的企業根本就沒有被行業領導者所重視,否則,通過并購、惡意競爭等手段,大的擁有規模積累和良好現金流的公司,很容易快速解決掉這樣的競爭,只不過目前沒有必要。
第三是大環境的問題。中國目前正處于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甚至有不少泡沫存在),任何可以在短期內讓資本極速膨脹的產業,都不會逃過資本的眼球,很顯然,目前國內的資本更喜歡的房地產、能源、金融等行業,而這些行業顯然不是白手起家、沒有社會背景和家庭背景的80后創業者能夠進入的領域,而80后更熟悉的IT行業,短期內格局不會發生大的改變,這在大環境上而言,對于80后是不利的(小船很難做到逆流行駛,更不要說在大浪中了),但是又是公平的。
2010年以前,我個人認為是前面5-10年有著良好積累的前輩們的收獲期,而在未來的兩三年,甚至五到十年,80后白手起家的創業者應該擺平自己的心態,不要急于收獲,而是做好堅實的積累,盡管我們可能會很痛苦的認為,自己錯過了經濟發展的最佳時期進行收獲,但是金子遲早會發光的,準備好長跑,去挑起未來的重任,未來早晚都會是我們的。
同時,媒體和大眾對于80后創業者的關注,也不妨更現實一點,多關注一下他們的產品和團隊,這里的亮點和潛力應該會更有意義一些,盡量少把財富和資產來作為關注點,否則就像指著貓講老虎了,也會誤導了很多根本沒想明白自己要干什么的“創業者”。
(作者為PCPOP首席執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