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雙號限行期間,北京市民美滋滋地過了一把“一路暢通”的癮,不過這很大程度上是交管部門出動大量警力達到的效果,IT在單雙號限行中沒有發揮出技術的力量。
8月17日~20日,“好運北京”奧運測試賽期間,北京市實行了機動車按單雙號限行措施。很多小區都出現了這樣一幕: 當居民開車出門時,門口的保安都會關切地提醒:“今天是單號,您這雙號車不能開。”甚至在一些沒有保安的老社區,一些退休的老人們也不再聚在一起聊天、打麻將,而是去提醒社區的有車族們是否按單雙號上路行駛。
更辛苦的,則是在各主要路口的值班交警。據了解,很多交警都是凌晨5點多就出門執勤,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檢查出行的機動車是否按單雙號行駛,或是把受限的外埠進京機動車勸回。據北京市交管局指揮中心介紹,8月17日~20日的警力安排達6000余人,比平時多出一倍有余。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不禁要問:IT技術能否為單雙號車輛的限行管理提供幫助?城市智能交通系統能否實現單雙號車輛的自動識別與管理呢?
信息系統能幫忙
對于如何通過信息化的手段,來監管北京市機動車實行單雙號上路行駛,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的張顥教授認為:從技術角度來講,車牌識別系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比如,當機動車駛入車牌識別系統的監控范圍時,系統就可以對車牌號進行自動識別。如果當天是雙號,那么單號牌照的機動車就將被系統自動判定為違章車輛。如此一來,就可以為北京節約大量的警力資源。
據介紹,車牌識別系統是在傳統交通監控技術的基礎上,依靠視頻采集技術,并利用先進的光電、計算機、圖像處理、模式識別、遠程數據訪問等技術,配合公路車輛監測記錄系統,從而實現對監控路面行駛的每輛機動車進行全天候的實時記錄,并根據所拍攝的圖像資料自動生成數字化信息,然后通過與聯網計算機的數據庫車牌數據進行對比,就可以辨別車輛號牌,并確認行駛經過的機動車是否為問題車輛。
據了解,車牌識別系統的識別結果包括車輛牌照的全部漢字、字母、數字、顏色、牌照坐標、牌照圖像等。車牌識別系統算法又可分為三個步驟,檢測(檢測出車牌在當前視頻幀上所處的位置)、切割(將車牌號所在的圖像區域切割出來,用于后續的識別運算)、識別(識別出車牌號和車速)。
那么,既然車牌識別系統能夠識別出單雙號,為什么北京在4天的限行日里還需要出動大量警力“手工作業”呢?業內相關人士指出,要把車牌識別系統導入到目前北京市車輛監控、管理系統中,依然面臨著很多挑戰。
原有系統需擴建
據悉,北京市原有車牌識別系統的設計,僅僅是針對少數違章車輛和一些被通緝的車輛。如果要進行單雙號識別,那么系統每天將要面對幾百萬輛機動車,系統處理壓力會大大增加。張顥教授認為,單雙號限行只是一個臨時舉措,在原先的系統設計中可能并沒有考慮到這種臨時情況,因此如果貿然在系統中加入單雙號識別的新增應用,原有的數據中心很可能承載不了驟然加大的需處理數據,給整個系統帶來宕機的風險。
其次,系統面臨的壓力,并不只是來自于機動車數量增加而導致的運算和判定次數的增加。比如車輛抓拍圖片傳回數據中心后,系統還要對照片進行車牌的分離,因為有用的信息僅僅是車牌,并且還要識別其中的信息,最后所產生的這些數據圖片還要進行保存。顯然,新應用和新功能的增加,將會對現有數據中心的運算處理能力、網絡暢通狀況以及系統存儲容量提出多重考驗。
如果要為此進行數據中心的改造和擴展,將會付出一筆不小的投資。與此同時,擴展后數據中心的日常管理和維護的支出也會隨之大幅提升。
北京交通大學的賈利民教授則認為,對于某項技術的應用,除了技術本身的因素之外,還要考量這項技術投入和產出比。單雙號限行,很有可能只是北京奧運期間的臨時舉措,為此是否值得大力投入,也是主管部門需要再三思忖的。
配套建設要跟上
即便加大投入,對原有系統進行擴容,也并不意味著萬事大吉。據記者了解,車牌識別系統這一技術本身是不存在任何問題的,而且單雙號上路政策施行后,對于單號、雙號以及特種車車號的不同,目前在電腦程序上的編譯也是沒有問題的。
然而,交通狀態信息系統包括了收集、傳輸、匯總、處理(反饋)、儲存等諸多步驟,要真正實現單雙號的自動識別,還需要將很多技術結合在一起,從而支撐起整個系統。譬如,車牌識別之后所產生的相關數據的后期處理,就是車牌識別技術之外的問題了。這就好比是一個擲鐵餅的運動員,車牌識別技術相當于運動員的臂力,數據的傳輸、處理、儲存等工作相當于運動員的其他技術,比如投擲技術、平衡感、協調性等。運動員有很強的臂力,但是如果沒有其他技術的輔助,也很難發揮出自身臂力強的優勢。專家如此解釋。
據了解,目前北京幾個環線上都分布有攝像監控設備,由于網絡布線及自然損耗問題,其中自然會有一些設備不能正常使用,而正常工作的設備能否將拍下的照片傳回數據中心,也會是一個問題。通常來說,這種照片需要保障畫面的清晰度,因此一張照片的容量也不小,如果同時要監控的汽車每天有上百萬輛,那么系統面臨的網絡傳輸和存儲壓力也會大大增加。
采訪中,張顥教授還告訴記者,目前的車牌識別技術由于受環境氣候的影響比較大,比如光照或者是風沙、大霧之類的天氣,均會影響攝像頭對于車牌的準確識別,因而還需要其他相關設備的輔助,以便做出公正、準確的執法處理。此外,也有專家指出,目前我國基礎設施信息化建設的薄弱也影響著公共交通智能化發展。正是信息化的基礎設施發展得不夠深入,從而限制了相關技術的普及和應用。
評論:“智能”的根本在于人
在北京實行單雙號限行的那四天里,滿城盡是交通警,城市的交通狀況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有人笑稱:僅有單雙號限行的政策,未見得會這么清靜。如果再多出一倍的警力,相信路面還會更加暢通。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北京目前的紅綠燈都是進口的,甚至連燈柱上的螺絲也概莫能外。很多進口的交通系統只有在夜半無人時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在其他交通流量相對較大的時間段里,還是需要交警隨時“保駕護航”。
智能交通系統要不斷完善,要做到持續發展,不可能通過突擊性建設來達到目的,更不能依靠引進國外的先進設備。“人”是交通三要素(人、車、路)中最重要的部分,“智能”的根本在于“人”。洋貨水土不服的原因就在于,進口設備都是按照外國人的行為習慣設計的,盡管它在我國的交通管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它對于我國的路情、路況也并不是完全適用。
專家認為,我國在智能交通系統的建設中,要重視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要研發符合國人行為習慣的系統算法。在此基礎上解決目前存在的各種問題,才是我國實現智能交通系統核心技術突破的關鍵。(吳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