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risville State College在實現校園科技化、網絡化、數字化方面卓有成效,成為年輕人非常喜愛的很“酷”的知名大學。
美國并不是世界上互聯網應用得最好的國家。但是,美國互聯網在學校教育和公眾教育中的應用,還是讓人刮目相看的。即便是紐約州中部的一個普通中等城市——雪城,其互聯網在教育領域的運用和引發的變化,也讓人感到很“酷”。
微軟、英特爾、AMD、IBM、HP、戴爾、Google、Yahoo……全球IT業界最頂級的大腕公司都來自美國,美國也是最先提出“信息高速公路”概念的國家,但是美國并不是世界上互聯網應用得最好的國家,在IDC的全球信息社會排名中也并不太靠前。
但美國互聯網在學校教育和公眾教育中的應用,還是讓人刮目相看的。即便是紐約州中部的一個普通中等城市——雪城,其互聯網在教育領域的運用和引發的變化,也讓人感到很“酷”。
學校因網絡而“酷”
雖說美國沒有類似于中國的高考制度來決定畢業生上哪所大學,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學生和學校之間的自由雙向選擇是一件輕松的事情。到了11年級,也就是高中畢業前一年,畢業生的家長們就開始緊張擇校。因為要在成百上千的社區大學、州立大學和私立大學之中選出最合適的一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近年來,大學校園的技術含量越來越成為衡量大學魅力和質量的一項指標。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大學也因為善于利用高科技改善教學和生活環境,而成為學生們趨之若鶩的地方。
紐約州立大學系統的Morrisville State College是該系統64所大學之中的一個相對很小的學校,坐落在離雪城30英里的小鎮上。但是這所學校在實現校園科技化、網絡化、數字化方面卓有成效,成為年輕人非常喜愛的很“酷”的知名大學。
從1998年起,學校和IBM合作推出了名為 ThinkPad的促學計劃,為每一名在校學生發送一臺Thinkpad筆記本電腦。通過無線移動技術,學生們在教學樓、宿舍、食堂甚至是操場,都可以隨時隨地聯網。該學校也因此被《網絡生活》雜志評價為“美國最‘網’的大學”。
該校在技術更新上更是不遺余力:除了給學生們特別配置筆記本電腦之外,2003年又給每位住校生配備了一部手機,來替換原來在學生宿舍里用的固定電話。學校還計劃在2008年秋天開始推出建立在802.11n技術基礎上的無線系統,屆時Morrisville校園的無線上網系統將是世界上最快的。
Morriseville State College 的校長瑞#8226;科繞斯博士在解釋學校為什么在技術更新上如此孜孜不倦時說:“我們是全美國最早使用 802.11n 的學校,因為我們相信在今天這樣的社會里,我們必須用最先進的技術來培養最有競爭力的學生。” 難怪紐約《時代》雜志評價該校“站在了技術革命的最前沿”。
規模和占地面積都要比Morrisville 大許多的雪城大學,雖然沒有在無線網絡的覆蓋面積和速度上獨樹一幟,但是老師和學生們還是能享受到信息技術帶來的種種便利,無論是internet還是intranet的建設上,幾年間的變化非常明顯。
據雪城大學做系統管理的侯女士介紹,在4年前,校園里還是主要靠有線網絡或是在一些部署了“熱點”的地方進行無線上網。學生們即使帶著筆記本電腦,也要坐到圖書館里,或者是學生活動中心才能上網,非常不方便。而現在,在校園的各個教學樓和學生宿舍都可以無線上網,學生可以更便捷地利用網上資源。
該校校園網的建設也頗為完善。校園網把學生們所需的校園主要機構聯絡起來,使學生在一個網站上就能完成注冊、搜索課程安排、查看學習成績、給食堂卡充值、交付學費及查看違章停車的罰金等等一系列的事情。原本要從東校園跑到西校園,從樓上跑到樓下的麻煩統統沒有了。
在雪城還有一家獨特的網上學校:Progressive Expert Consulting Inc.(P.E.C. Inc)在PEC的教室里,阿拉伯語、塔嘎拉語(一個菲律賓語種)、西班牙語以及波斯語的課堂正在同時進行之中,可是除了一排電腦和幾位技術支持人員外,教室里再無他人。原來PEC利用自己開發出的“互動課堂網絡系統”,把遠在千里甚至是萬里之外的老師和學生,通過寬帶網一起“搬”到電腦上。
以塔嘎拉語課堂為例:上課的老師在菲律賓,7個學生分布在漢城、日本和美國的5個州,但是在“互動課堂”平臺上,清晰的視頻和音頻使他們仿佛置身在同一個空間:學生們可以看到老師的嘴型,聽到本土發音,同時還可以共享“白板”和瀏覽器,使傳統的課堂優勢與現代的高科技有效地結合起來,大大地提高了教學質量。
圖書館里網吧免費
筆者對互聯網在公眾教育中的作用也深有體會。
在美國,互聯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傳播著知識和信息,讓許多原本只有少數專業人士或特殊階層才能享受到的信息變得平民化、大眾化,這是互聯網的獨特優勢。
但是在美國,也有批評的聲音提醒大家:表面上平等的資源共享,實際上還是有錢人的專利。它不但沒有減少而是加劇了不平等,因為劣勢群體非但不能享受互聯網帶來的便利,反倒因此加深了其與主流社會的差距,成為新的不平等來源。
盡管美國政府對通信傳媒的管理一向主張越少管越好,讓這一行業主要依靠自由市場來運作,但是FCC(聯邦通信委員會)也制定出了一些特別的法案。比如“普遍性服務法案”(Universal Access),通過政府資金幫助偏遠地區和弱勢群體集中的地點享用信息資源。一些鄉村的醫院、圖書館和學校都可以向聯邦政府申請資助。
美國現在有大大小小各類圖書館11萬家,其中有近1萬家公立圖書館,平均每兩萬人中就有一處。 圖書館的經費主要是地方政府從社區居民的房地產稅收中提取。不過,政府經費常常不能滿足所有的運作需求,所以圖書館常常鼓勵社區的商業、企業和個人為某項目投資贊助。
雪城的郊區圖書館Manlius服務著小鎮上兩萬左右的人口。這里是一個以中產階級家庭為主的社區。在館內有兩處電腦終端:一處有12臺電腦,連接著打印機和掃描儀,是為17歲以上的成人提供的。因為這些機器都不加設過濾軟件,使用者對于有可能看到的有害信息,比如色情網站要自己負責。
另外一個區是兒童電腦區,也有十幾臺電腦。每一臺都加設了過濾器,家長們可以相對放心地讓孩子們使用。因為學生在學校使用的多半是蘋果電腦 ,所以在這里也有兩種型號給他們使用。就在電腦區旁邊,有一個專門的書架放著各類的學習和游戲軟件,讓孩子們可以隨時在館內的電腦上玩,也可以借回家去,所有這些服務都是免費的。
在整個紐約中部地區,有一個中央圖書館和十幾個分支圖書館,每個館都是互聯的,在圖書資源上共享。 假如你所需要的資料在離你最近的圖書館里沒有,圖書館搜索系統會告訴你,其他的哪些圖書館里有,你可以要求資料被盡快地送到你指定的圖書館里,然后再去取,這也是免費的。
除此之外,人們還可以通過圖書館系統預定還沒有發行或出版的圖書和資料。比如今年7月21 日,第七本《哈里#8226;波特》在半夜上市,心急的孩子們從早上書店開門就去排隊,把書店擠得水泄不通。晚上去的孩子即便是站了好幾個小時,也還是沒有在當晚買到書。可是,有一些聰明的家長和孩子們,提前半年就在圖書館網上下了訂單,等第二天圖書館一開門,他們就可以借到書,一睹為快了。
副總統上陣促網絡發展
提到美國的互聯網發展的歷史,就不能不提到它曾經的招牌標語“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 而提到“信息高速公路”,也就不能不提到1993年至2001年間在任的美國前副總統戈爾,是他把互聯網這一概念提到了政治的高度,同時也把一個由電腦和網絡搭建起來的信息社會夢想化為現實。
1991年,老布什總統簽署了“高性能計算和通信法案”, 撥款60億美元創建國家研究和教育系統(NREN),專門用于政府、工業界和學術界的合作,共同提高國家的信息基礎系統(NII)的建設。這個法案的簽署,標志著信息高速建設被提升到國家戰略范疇,同時也成了戈爾的一個標志性的口號,一度被炒得沸沸揚揚。
然而時過境遷,戈爾在2000年美國總統選舉中失敗之后,“信息高速公路”這一特定時期提出的標語漸漸被人遺忘了。雪城大學信息科學教授譚自湘在評論“信息高速公路”的時候說:“從一開始,信息高速公路就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1991 年的法案和資金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互聯網的發展。 但是,在美國互聯網的發展歷史中,政府所起的作用遠遠不及工業界和教育界所起的作用大。”
美國的信息產業主要是在自由市場的推動和調節下、依靠競爭來完成技術上的更新和推廣的。WiFi無線網絡技術在美國的應用已非常普遍,主要應用在互聯網和網絡電話接入上。現在美國的家庭和公司、飛機場候侯機室、校園、圖書館等公共場所的無線電腦網絡基本上使用的是WiFi無線網絡技術。
Wimax作為下一代寬帶無線網絡技術在美國正處在發展階段。英特爾目前還計劃將Wimax和WiFi納入其筆記本電腦平臺使用的英特爾迅馳移動計算技術中。這兩種技術配對將有助于用戶得到最高的移動寬帶速度。
現在,很多業內人士對于Wimax 的前景還在觀望之中。英特爾公司認為,由于其技術和成本優勢,Wimax會很快成為無線網絡技術的主流。2006年 Sprint與英特爾、摩托羅拉以及三星合作,開發第四代全國范圍的移動寬帶系統,并在wimax技術上投資了大約30億美元。如果運營成功,Sprint Nextel將能在全美國人口前100名的城市中,提供覆蓋美國85%人口的無線上網。
手記:海外游子感受變化
在美國生活了15年的筆者一家親身經歷了信息技術帶來的種種便利。在這里只以通訊手段為例,來見證這十多年來通信方式和科技的變遷對海外游子的影響:
上個世紀90年代初,美國與中國的長途電話服務都是通過幾家長途電話公司比如MCI、ATT、Sprint來提供的。到達中國的電話通常是第一分鐘4.99美元,之后便是一兩美元一分種。幾家公司為爭奪客戶,常常推出一些套餐計劃,在收取固定月費之后,有一些優惠的價格可以打到中國。 但是,總的說來,10美元也打不了10 分鐘。昂貴的電話費害得我家先生每次與家人通話都把記時器調好,恨不得掐秒表,唯恐一個月下來微薄的獎學金超支。
到90年代后期,電話卡漸漸流行起來:一些小的電話公司租賃大公司的VoIP服務后零售,能提供50美分一分鐘的電話,但是缺點是通話質量不佳,更因線路容量有限,碰到逢年過節電話高峰期,連撥一兩個小時都撥不通的事情常常發生。
隨著中美之間電纜大規模鋪設以及國際間收費制度的變化,長途電話費用大幅度地降下來,一兩毛錢一分鐘隨時都有,電話卡更降至幾分錢一分鐘,而且質量越來越好。可是再好也好不過免費的呀:國內的朋友和家人紛紛上了網、上了寬帶,可以用MSN 或Skype 通話聊天、看視頻。即使是遇到只能打電話的時候,現在的IP 電話利用高速上網接口,在收取一定固定月費之后(比傳統的電話公司本地通話月費還要便宜),可以不限時地與全世界二十幾個國家和地區通話,還可連到手機上,即便出門在外也可隨時隨地聯絡中國。 海外游子思鄉的心就這樣時時得到了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