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最新的研究報告認為,“互聯網正在殺死報紙和電視”。報告指出:“傳統媒體的受眾數量出現了下降。在過去一年中,報紙的發行量下降了3%,電視新聞失去了100多萬觀眾。與此同時,在網上閱讀的網民數卻出現了高速增長。”
近幾年來,媒體人無一例外都深切地感受到互聯網對紙媒的巨大影響,一些專家更是認為“互聯網對紙媒形成替代性競爭”。全世界紙質媒體的業者們都被籠罩在 “灰色”氣氛之下——發行減少、廣告下降。大家都在議論:紙媒怎么辦?
在新京報記者采訪新浪總編陳彤的文章中,這樣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事實上現在各大網站轉載傳統媒體的新聞仍占主流,其原創資訊比重仍不高。”
這句話的重點在于“紙媒原創,網站集成”,它點出了紙媒與網站的本質區別。
原創與集成是什么樣的關系?有道是“當局者迷”,那么我們不妨跳到媒體以外觀察一番。
周杰倫的個人演唱會是原創、郭德綱德云社的周末專場是原創,楊麗萍的舞蹈專場演出也是原創,央視的春節晚會是集成。不論是周杰倫、郭德綱,還是楊麗萍的原創,都是以單純的藝術體驗為目的的,但央視的集成卻承擔了特殊的社會責任。
沒有眾多明星,就沒有春晚;沒有原創,就沒有集成。明星的專場相當于紙媒,春晚相當于網站。
那么,為什么明星的專場沒被春晚搞慘,紙媒卻被網站弄得舉步維艱呢?這是因為明星的專場除了給受眾以體驗外,沒有別的使命。而紙媒“明星演唱會”的功能卻被歷史造成的所謂“社會責任”嚴重抑制了,這與幾十年前樣板戲承載了過重社會責任的情況頗有些相似之處。現在的網站因集成而來的社會責任功能,對紙媒的類似功能構成了“替代性競爭”,因此紙媒就難受了。不過,網站與紙媒的競爭僅限于此,原創與集成、演唱會與春晚的區別和互補的關系清清楚楚,沒有競爭的道理。
按照這樣的邏輯,在互聯網時代,紙媒應該忠于原創,回到“明星演唱會”的模式,致力于給受眾以獨特的體驗。
每一份報、每一本刊都是一場演唱會。主編是導演,記者、作家是明星,編輯是編劇,美編是燈光和舞美,讀者是觀眾。
讀者們把這種紙媒捧在手上,隨性翻動:精美的圖片、意趣盎然的標題、賞心悅目的版面編排、匠心獨具的導讀紛紛躍入眼簾,一陣陣愜意在心頭涌起;忽然發現一個喜愛的作者名字,就讀一段文字。熟悉的文筆、細致的觀察、深入的分析、淵博的學識、流暢的文字、炫目的才華和獨特的風格引人入勝,不知不覺讀了一段又一段、一篇又一篇……
如果說音樂會是聽覺的盛宴,美術展是視覺的盛宴,紙媒就應該是一場奉獻給大腦的盛宴。
互聯網是一場淘洗紙媒的狂瀾,虛假繁華時期留下的那些充數濫竽終將被洗卻,才華、智慧、學識與個性將在紙媒這個劇場里繼續熠熠生輝。關鍵在于,有才華的紙媒人不應放棄,要耐得住寂寞,要堅持。歸根到底,紙媒是一場明星的事業。
仰望蒼穹,群星閃爍,紙媒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