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若英唱的《一輩子孤單》讓許多都市人愴然。“我想我會一直孤單,這一輩子都這么孤單,天空越蔚藍越怕抬頭看,電影越圓滿就越覺得傷感,有越多的時間就越覺得不安……”
在上海的華麗外殼下,“競爭”、“壓力”越來越高頻率地占據人們的生活,而“人情淡漠”、“孤獨感”隨之成為了現代人一種蔓延著的精神病毒。我們彼此相識卻又無法相知,臉上清澈如溪,內心卻是深水幽潭。
隨著2007年盛夏的來臨,交友的盛夏,你何時到來?

等待邂逅
“邂逅”一詞,總是繚繞著一種無從言喻的獨特魅力。“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戴望舒的《雨巷》曾讓多少人向往、癡迷。“邂逅愛情”如同一個童話,在擁擠的人群里,現實的浪漫總是慘淡。
在一份調查中顯示,在受訪的近500名白領中,人均相親5次以上,最多的則有30次相親經驗,但仍有近八成人表示最為期待的相遇方式還是“緣分的邂逅”。然而,中國人的含蓄與矜持卻是一個無形的屏障,使“邂逅”圖有美妙的開始,卻沒有同樣美妙的結局,空有一番遺憾在心頭。
某天,楊小姐路過來福士廣場,得到了一根時尚的“單身”腕帶。
戴嗎?楊小姐矛盾。一戴豈不把自己的“小秘密”昭示天下?不戴吧,又枉拿了一條。看看周圍,居然有不少“志同道合”者,楊小姐心一橫,于是腕帶出現在了手腕上,心中也隨之多了些許暗暗的期待。幾天后,在徐家匯地鐵站,楊小姐突被一高大男士攔截,“你這條是從哪里拿的?”楊小姐順著男士的眼神一看,原來是單身腕帶在“搞鬼”。雖然對方搭訕的方式有點笨,不過楊小姐還是愉快地和他聊了一會兒,互留了聯系方式。楊小姐承認,因為單身腕帶興起不久,主動過來搭訕的“勇士”也不過十個,真正讓她結識很多朋友的,還是因為在“我倆交友網”上注了冊。楊小姐現今的男友不是單身腕帶佩戴者,不過他是她單身腕帶友的朋友。“單身腕帶”的魔力,不可小視哦!除了單身腕帶,國內單身標志的最早發起者——“流星王子”于2006年的9月開始搞起了自己的網站:單身BYEBYE,并把簡約的單身腕帶標志升級成為精美、細致的徽章,有男女之分,且不同性別下又各有四種類型。
一個閑暇的午后,陳小姐獨自來回在地鐵1、3、4號線上。她在等候什么?她在等候緣分和愛情的降臨。那天,陳小姐別了一個精致的海豚胸針,參加了“候鳥的天空”地鐵交友會。
不論是單身腕帶、徽章還是胸針,作為新型的婚戀交友方式,他們所制造的邂逅方式,拋棄了很多功利色彩,重返愛情的自然與浪漫,不少參與者說,以前參加一些交友相親會,一見面對方就會比較婉轉地問工作、收入,讓人感覺很功利,而邂逅的方式,營造了寬松的氛圍,符合自然人返樸歸真的擇偶需求。
“充電”
文/實習生 黃添綠
昏暗卻暖暖的燈光灑下來,三十來人圍坐在3張桌旁,喝著飲料,談著天,音樂若有似無地流淌,偶爾有幾個人聊得累了,走近吧臺的麥克風唱上兩首歌。這是最常見的上海club情態,在衡山路,在長樂路,司空見慣。不同的只是,這里的每個人都說著英語或日語,而他們當中大部分都是年輕的中國人。
這是Eachone“一起玩”網站每周六下午在長樂路一俱樂部內舉行的外語交友聚會。
這個聚會已經辦了兩年的時間。目前分為兩個組,英語和日語。花上30元錢,你可以一下午泡在這里,穿梭兩組之間,談天說地,當然前提是說英語或日語。
Eachone網站定位于“中國外語交友中心”,集結了外語和交友這兩個要素。該網站,同時也是聚會的負責人認為,不論是虛擬的網站還是現實中的聚會,外語都是作為一個途徑、方式擴展人脈,交流、交友則是目的和主體。這樣,外語交友聚會就和一般的青年交友聚會在內容上有了分別,而又和更傾向于練習外語的公園外語角在目的和形式上區別開來,成為面向青年,尤其是白領青年的另類交友聚會。
談及“外語交友”的理念,這位負責人指出,當前一些單身交友聚會,婚戀的目的性比較強;而像交織著欺騙和謊言的“殺人游戲”、近乎瘋狂宣泄的“枕頭大戰”這類游戲交友聚會,又讓人在玩過瘋過后什么都沒留下。這當然是見仁見智。但是,相比之下,“外語交友”確實是一個比較單純自然又新鮮有趣的方式。尤其是在開放程度相當高的上海,年輕人中學外語的風尚從未退燒。認為在更加Open的英語氛圍中,人際交流仿佛更自由更深入的也大有人在。這是“外語交友”生根發芽的優良土壤。當然,無心插柳柳成蔭,Eachone網站也促成了網站負責人和他的日本太太從初次邂逅,到喜結良緣。誰又能說“外語交友”這樣自然輕松的交友方式不能萌發自然而然的愛情呢?因為自身擁有的對于外語,對于結交朋友的愛好,也因為上天給予的緣分,網站負責人在盈利微薄的狀況下依舊樂此不疲地操辦著網站,操辦著聚會。
Eachone——在英語中,不同于Everyone,是有區別,有個性的“每個人”。而“一起玩”又宣揚著分享,以及娛樂的精神。就是在“個性”、“分享”、“娛樂”這三者之下,Eachone和它的外語聚會低調地張揚著。而這三者又何嘗不是當代青年人長久以來缺乏著,索要著,追求著的東西?
當你在外語交友聚會上,試著用尚不完美的外語和來自IT、貿易、醫療、媒體各行各業的青年人談論職業發展、流行時尚、興趣愛好,或和老外談談中外文化異同,你會發現,交友原本就是這么純粹、簡單的事情。
網絡SNS

朱威廉,1997年創辦榕樹下網站;2003年榕樹下出售給貝塔斯曼;此后朱威廉加入盛大擔任副總裁;2005年,朱威廉出任天聯世紀總裁。但是喜好創業的朱威廉并不愿意就此安定下來,他辭去了天聯世紀總裁的職位,帶著當年榕樹下原班人馬另起爐灶,創立了SNS社交網站“圖葩”(Mytupa.com)。
什么是SNS?即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的縮寫,核心思想是“六度關系理論”,即在人際脈絡中,要結識任何一個陌生的朋友,這中間最多只要通過六個朋友就能達到目的。SNS網站就是依據六度理論建立的網站。通過互聯網,挖掘社交網絡的資源,采用各類服務,幫助用戶在網絡上創建、管理、經營自己的社交關系,以圖更多機會。
SNS網站這種新型的社交方式一出現就風靡歐美,但在中國的應用和實踐上卻舉步維艱。2007年3月21日Mytupa.com“圖葩”網正式上線,榕樹下網站的最初創業班底著名編劇寧財神、出版業知名人士李尋歡等紛紛亮相為朱威廉造勢。朱威廉說,圖葩網已經制定了無線戰略,引入新的盈利模式,并將采取博客換“VC”的計劃,通過博客宣布融資計劃,記錄融資過程,與創業者分享融資的經驗和教訓。目前國內的SNS類型網站有200家以上,規模大小不一,規模較大的主要體現在用戶注冊量上,但還沒有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大多處在燒錢階段。很多交友網站為聚集用戶,將重點放在婚戀上,甚至鼓勵一夜情。圖葩網定下的口號是:“好地方,好朋友”,將低俗的圖片視頻拒之門外。如何與下流競爭,這是圖葩網正在考慮的重要問題。在現在良莠不齊的交友網站中,圖葩網能否為用戶提供一個干凈的交友場地,優越的服務,值得期待。
創意交友
2006年冬日的一個夜晚,上海華亭路某酒吧,100多名滬上白領青年尖叫聲不斷,一看,不好,淑女們已經蓬頭詬發,男士們個個“兇神惡煞”,哪來那么多高彈棉枕頭,弄得空中棉絮飄飛,“雪花”亂下。
這是在舉行新型創意派對“枕頭大戰”呢!
平時上海白領們的壓力很大,人際關系復雜,心中很多不舒暢的情緒在一天天積壓,2BWM創意派對網舉行的“枕頭大戰”活動,無疑是一種減壓的途徑。枕頭是施放壓力的“武器”,也是交友的媒介,在有趣的枕頭游戲中,大家“打成一片”。
2007年2月14日,浪漫的夜晚,靜靜的夜空下,情侶們相依著享受著自己的恣意。但在上海扎西達媧藏族演藝酒吧,卻是一派鬧騰。兩位男士各自汗涔涔地背著一位姑娘,左躲右閃,一副“驢子”的憨樣,而背上的姑娘卻“蠻橫”十足,一邊呵護著自己的粉紅愛“心”(氣球),一邊揮舞著手中的“武器”——氣球棒,想方設法“攻擊”對方的愛“心”,誰先讓對方的“心”破碎,那她就勝利了。看來中國的女友要是野蠻起來,一點也不輸韓國啊,在這個名為“不打不相識”的派對上,男士們可是大大見識了中國“野蠻女友”的厲害。不要小看我哦,本姑娘可不是好惹的!

2007年春天的一晚,一個酒吧內,一群戴著紅領巾的“學生”分成幾組各自圍坐在一起,折紙飛機、玩游戲棒,耳邊是久違了的一休哥等兒童節目歌曲。老師缺席,學生做主,中隊長巴黎香榭有條不紊地組織著各門課程,第一節語文課:成語接龍,第二節數學課:算24點,第三節體育課:扳手筋,第四節體鍛課:跳橡皮筋,第五節音樂課:兒歌連連看。一看課表,樂了吧,哪里有那么輕松的課程,咦,“學生”也不對啊,怎么好像都是二十好幾的大姑娘、小伙子。原來這是2BWM創意派對網搞的“七零八零兒童節活動”,這是第一場,接下來還有春游、動畫片主題派對,過家家主題派對等。
據2BWM創意派對網創始人Detto介紹,他在2004年末參加完相約星期六后,感覺意猶未盡,就策劃搞了一個大型聚會,所有參加過相約星期六的嘉賓再度聚首,結果很成功。小小的酒吧,來了100多人。然而2005年3月20日第二次300人的聚會,他卻遭受了失敗,由于經驗不足,流程沒有控制好等原因,引起了聚會者的不滿。經過一定的反思,他萌生了自己搞一個網站的想法。在上海,PARTY是比較領先的,但各種組織機構或者個人發起的活動,流于一般模式,新意少,缺乏主題性,創意派對網希望能多加一些創意元素,既新鮮又好玩。比如“老上海之旅”的自行車定向活動,一天之中讓兩人徒步或自行車完成五個定點卡片,這些定點大都是上海有名的歷史文化大樓建筑,如宋慶齡故居,陳毅塑像等,卡片上設立了一些關于歷史建筑方面的知識的題目。他希望為人與人之間的第一次相遇,創造一個美好的環境,在日后留下永久的回憶。Detto有成立公司的打算,設立專職人員,內容上不單純搞單身PARTY,他希望能做先驅者,引導中國去建立自己的PARTY文化,使年輕人、成年人的生活方式更加豐富。
閃約
一個周六的午后,百樂門大酒店四樓的歌舞廳,四個開放式的包廂內,兩張精心布置的大桌旁,一張張年輕而俊俏的臉,在搖曳的燈光下,朦朧地晃動著。一個由陌生男女組合而成的陌生的環境里,密密匝匝的私語聲此起彼伏,不斷地撩動著緘默者內心按耐著的爽朗笑聲和高談闊論。
這是上海閃約網經典的“8分鐘約會”。
活動進行了2個多小時,與剛開始時的冷清尷尬場面對比鮮明,場內的氛圍熱烈,大家都興致勃勃。一位參與者剛在BAIDU上搜到閃約網的活動,就興匆匆地趕來,自稱非常符合“閃約”“閃”的精神。一位劉先生告訴記者,他來上海兩年,平時圈子比較小,有空就會參加閃約的活動,很喜歡這樣的活動,費用不高,參與者也很多,既可以認識異性,也可以認識同性,雖然活動并不一定是最專業的,但就憑公益性這一點,組織者的精神就是可貴的。另一位張先生說,他參加過很多類似的活動,但商業氣息太濃,為漲人氣,尋找一些“托兒”,要得到進一步資料,需要“升級”,即用錢當敲門磚,他很喜歡閃約的活動,花了不少心思,他自己也會給策劃人唐峰提建議。
6點活動準時結束,但一些故事卻正是開始,不少人忙著互換聯系方式,也有勇敢的男士直接約某位他對之有好感的女士一起去享受晚餐。總算松了一口氣的唐峰卻被多個新老會員圍住,接受各種建議,比如聚餐啊,自助游啊。從事IT業的唐峰,業余時間都貢獻給了“閃約網”,他說,雖然舉辦閃約的活動很累,但能得到單身朋友的擁戴,也就滿足了。
在“腐敗”中升溫友情
“秀色可餐”,女人的美貌與美食具有并列的關系,可見,“吃”對于中國人而言,具有極大的誘惑力。美食當前,心情也被添加了眾多調味劑,絢爛不少。尤其是一堆人在一起大塊朵頤,再加點酒的熏釀,酒剛入口,話即滔滔傾泄,平日的“悶葫蘆”忽然巧舌如簧,人與人間的距離無形中拉近,友情也自然而然升溫。
活絡筋骨,廣發“英雄”帖
整天窩在狹小的工作室,背也彎了,腿也麻了,眼睛開始朝兔子類聚了,頭發或開始過早顯出蒼老的蛛絲馬跡,或一往無前地向地中海致敬。何不在網上發個帖,抽個假日去舒展一下筋骨,籃球、足球、羽毛球……再秀一下當年的颯爽英姿。忽然,你會發現回貼者云集,熟悉的,陌生的,原來有想法的不只你一人,只是缺少個發起者而已。
網絡世界里的自由交談

37歲的吳木蘭曾是深圳一名普普通通的打工妹,通過奇妙的網絡世界,與波蘭的政壇黑馬、總統候選人蒂明斯基走到了一起,在短暫的網戀后,他們閃電般結婚。當然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幸運,網絡的虛擬性會導致謊言和欺騙滋生,但同時網絡的便利性和自由度也可以是一個理想的交友環境。坐在電腦前,與陌生人自由交談,空間不再是問題,話不投機立馬換人,一聊即和,那就繼續吧。
老友電話熱線,你開通了嗎?
名片夾越來越厚,通訊錄越來越長,里面熟悉的名字又開始陌生了起來。還記得離開校園時的信誓旦旦嗎?要多聯系,每隔N年要聚會一次,但是轉眼這些話如同老友的臉龐一樣模糊遙遠起來。天各一方,是借口,工作忙,也是借口,我們還有電話,也許只要動幾根手指,電話的那頭,純潔的友誼,愉快的校園生活和當初那個單純的自己又突然回到眼前。
專家建議
譽梅(上海卡耐基培訓學校創辦人、校長,資深心理咨詢專家、婚姻情感問題專家、企業EAP心智教練,卡耐基演講口才學、人際關系學專家,長期致力于卡耐基培訓的教學。)
無論是工作關系、交友、戀愛都是人類在不斷尋找關系的另一方從各個角度來建立安全、歸屬感的產物。當然,每個關系建立的基礎離不開的就是“文化”,文化的差異帶來了建立關系的過程、標準、期望的差異。在此,我們不再去分析造成差異的原因了,提供“三個調整”來整理一下我們凌亂的思緒吧。
一、調整假設:
在卡耐基的課堂上,有位男生說:“我從北方調到上海公司工作,帶領一個十幾個人的團隊,他們個個上海人。最讓我無奈的是,他們總是說上海話,好像故意讓我聽不明白似的。”常有些學員議論,自己從家鄉來之前就知道上海是很“排外”的城市。
當人帶著這種最初假設來看待周圍的人和事時,就會不知不覺地尋找與自己假設吻合的線索與證據,來證明自己最初的想法是對的,在心理學上叫“自我求證心理”,是人的一種心理上的誤區。
當然,我們都能理解,心境是如此這般的他,內心一定是孤獨的、受挫的。可是,我們想一想,如果你是一個老外,一點聽不懂中文的,你還會有這種感覺嗎?恐怕不會吧。為什么,因為外國朋友并沒有感覺上海是“排外”的,他們內心沒有這個最初的假設,就不會產生不舒服感,說句公道話,上海人不說上海話那才叫怪呢。如果他向你匯報工作時,明知你聽不懂,還總是說,那倒是有些說法了。那位男生聽罷,認為頗有些道理,后來他說:“轉變想法之后,再聽部下說上海話,心理舒坦了許多,也不再那么敏感了。”
其實,在你家鄉的公司里,不也存在著許多工作關系上的問題嗎?只不過是沒有語言、文化的差異罷了,所以問題歸因就不一樣。
友情提示:每次想到自己因是異鄉客而遭他人的排斥時,你就把它作為問題的第一歸因。請馬上再列出第二、第三歸因,這樣既不會產生孤獨無助感,又可更多地把思考與精力放在如何解決真正的問題上,你便成長,心理更成熟了。

二、調整標尺:
在大上海,知心朋友不易覓啊!這不是哪一個人的個別想法,而是在新移民的龐大隊伍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在心理學角度這就是所謂的“文化結”。
有這樣兩個女生:
A小聰,一個年收入近20萬的女生,有一次我在她家看到餐桌上多了一只粗糙的小掛件,我隨便問了一句:“哪來的?”我還以為她在哪個商場買襪子時,商家隨便給的小物件呢。她說:“有一個男生表達他對我有意思唄。”說著臉上掠過一絲愜意之情。雖然在心理學與培訓領域工作這么多年,但從個人角色來講——作為一個北方女性,乍遇到這類事情也是由愕然到明朗到坦然的階段。
B心理咨詢的來訪者小苑,一位來自珠海的白領女生,要我幫她解決的問題:是否接受一個正在猛烈追求她的上海男生?
小苑說:“他說從陽澄湖半夜回來,說給我帶回了又新鮮又大的大閘蟹,當我激動地沖下樓一看,傻了,就一只耶,那家伙是不是有病,我真想扁他!?”其實與給小聰的小物件相比,這已經是情深意長了。小聰在得意,小苑卻憤怒。
你聽了之后,定會說文化不同,其實是不同的文化制造出的度量“標尺”不同。
你能接受上海的標尺嗎?
兩個思路:
第一、能接受。雖只送了一只螃蟹,那卻是“半夜里不顧一切”呀,用上海的標尺一量,顯然也是夠意思的,也說明對方對你是非常有誠意的,該滿足。你就不要抱怨:一只怎么拿得出手呀?那畢竟是你的文化標尺嘛。得,心理上就平衡了,“文化結”便打開了。
其二、不肯接受上海“標尺”的話,恐怕就是您的主觀意識存在誤區了。如果這樣自己還是轉不過來的話呢,您就得另謀出路了,您就得哪兒來哪去找心儀的人嘍!或,就一路孤獨下去了唄。
友情提示:考慮用何種標準去交友、戀愛,就像南北方服裝標碼有差異,我在北方穿M號就可以,偶爾L號,而來上海后,L號穿不下的,必須XL。把我們認為“魁梧”的男生扔到歐美,那還是小人一個嘛。用B文化的標尺去丈量A文化的人,必然會令你失望。

只是列舉小例,其他方面皆可調換合適的“尺子”去衡量,就容易理解別人了。硬是拿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周圍的人和事,不免有些主觀與野蠻的味道。
三、調整期待:
不分文化,不分地域,可全天下也有一個為人處事的基本標準:
不要期待對方與我們自己是一樣的!
一個北方漢子給我描述了這樣一段交友經歷:“我剛來上海不久,結識了一個上海人作朋友,交往當中我更主動一些。國慶前十天老家來了故友,我也叫上了這位上海朋友吃喝了一番,第二天還是我做東,只是借乘這位上海朋友的車,拉故友游逛了上海一整天。當時我覺得有位上海朋友真是件有面子的事啊。故友走后幾天,這位上海朋友聲明,臨時改變原定的假日行程,要直奔我老家去度假。我一聽,那位故友慘了。在北方老家的習俗是,有朋自遠方來,那是吃喝玩樂全包啊,時間上一定還要全程陪同,我的故友的假期算是全搭上了。事情的結果也是如此。”
這位北方漢子總結說:“快速兩清”是上海文化下的交友方式,北方人認為這叫“無情無義”啊!
我最了解北方人:本來打算要去那個地方度假,因為朋友的故友來了,只是用了用自己的車子,不便馬上去打擾,可能也會取消這次行程,或去了也不通知人家,這叫避嫌。怕別人認為,自己要找回便宜來。
在自各的原文化背景下,人對交友的期待是不同的。上海朋友期待“兩不欠”,北方朋友期待“情長久”,自然形成了一道交友的屏障。這種“兩不欠”,往往是新移民交友時,內心會受傷的原因。
友情提示:“我有這樣的想法,我與你又是朋友,那么你一定也會有同樣的想法”,這種觀念,在心理學上叫“主觀期待”。因地域不同的新移民朋友,為人處事時,更應該調整一下自己的心理期待,不要期待對方會用同樣的方式方法對待你,否則那是我們自己的心理誤區造成的不愉快,應由我們自己來承擔。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做法、人生觀、交友觀,這是自己做人的一個重要部分,是組成生活品質的一部分。只要你自己做到你所期待的模式就可以了,哪怕他不知道,哪怕他知道又忘記了。我們自己是一種什么樣的人,用什么樣的方式去生活,比誰記得你做了什么更重要!這樣來看待這個世界,我們的心靈彈性才會更大,面對各種新問題才會更坦然,生活才會更有活力!
此處小示:本幫文化的朋友們,你要想追求到異域的女孩子,要注意研究她們的文化,用她們的標尺去選擇求愛的方式和深度。同樣,如果想交到外地的人做朋友,你也必須調整上海文化下的標尺,才能避免錯位的愛。
采訪手記
曾在一部韓劇里,聽到這么一句話,女人三十還能在大街上遇見情人,簡直比在大街上遇到原子彈還難。真有點危言聳聽的味道,不過今天的中國社會正遭遇著第三次單身危機,這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不少單身白領長相不錯,薪水頗豐,但工作忙碌,眼界不低,結果錯失了最佳擇偶機會,職場精英無奈成為了婚戀場上的“弱勢群體”。社交圈狹隘的他們發著各自的感慨,“世上好男兒都到哪里去了?”“我怎么就遇不到讓我心動的女孩?”于是,“月老”、“紅娘”紛紛出現,為單身男女牽橋搭線,有終成眷屬者,但也不乏疲憊厭倦者,愛情觀不變,那么無論是怎樣的相親方式,結果總是如出一轍。
前幾天與幾位“大哥級”人物在茶社喝茶聊天,已步入中年的他們事業有成,但當我談起交友的話題時,不料他們嘆起了苦經,不似年輕人那么有活力,各種PARTY對他們而言,太花哨了;也沒有老年人那么悠閑,可以讀讀老年大學,做做晨練;上有老,下有小,工作的壓力和煩惱有時無人傾訴,同事不可信,家人怕擔心。于是,舊時的朋友抽空聚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各自的困惑,無疑是一種很好的解壓方式。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成為了典故;不論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旺綸送我情”還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古時單純的友情、愛情在凡事都要講究“質量”的今天,兌入了越來越多的物質成分,個人的心靈渴求成為現代人一塊無可言說的心病。有需求,就有市場,各種不同形式的交友服務興起,看得人眼花繚亂,但有病藥也不能多吃,得對癥下藥,至于吃什么藥,多少量,那每人心中應該有一把秤,切誤貪戀而過猶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