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物價部門表示,“必要時將對成都的豬肉進行限價!”此前不久,蘭州市物價局等部門已經出臺了“牛肉面限價令”。再往前,南京市對商品房價格實行“政府指導價”,實際上也是一種限價措施。
限價對百姓來說真的是一件大好事兒嗎?限價之初,可能會有一些好處,但最后的結果肯定是大大的不妙。就拿成都的豬肉漲價來說,大漲的主要原因是豬源緊張。供不應求導致漲價是符合市場規律的,而且價格調節供求也是市場的基本功能。本來,豬肉價格的大漲可以刺激生豬的飼養從而擴大供給并達到新的供求平衡,如果強行限制豬肉的價格,就會破壞市場的調節功能,要么生豬飼養業進一步收縮,要么豬源流向沒有限價的地區,其結果必然是豬源的持續緊張甚至更加緊張。東西便宜,但就是買不著——這種狀況,人們在計劃經濟時代已經體驗得夠多了。
蘭州市物價局口口聲聲說,根據調查,近期蘭州市牛肉面的漲價幅度達到20%,而原料的漲價幅度沒有這么高,所以牛肉面漲價“過高”,應該限價。在蘭州市物價部門看來,某種產品上下游各個環節的價格調整應該是同步而且同幅的,而且它們清楚地知道商品的成本、利潤乃至供需狀況……既然如此,一切都可以計劃好嘛,還搞什么市場經濟呢?政府總覺得自己比市場聰明,這是幾十年計劃經濟留給中國人最大的教訓,也是中國決心實行市場經濟的直接原因,可是現在屢屢出現的限價行為卻又踏上了過去的老路。
商品房限價了、牛肉面限價了、豬肉可能也要限價了……“與民生密切相關,政府應該管”——按照這樣的邏輯,大米也可以限價、面粉也可以限價、蔬菜、食用油、服裝等都可以限價……這樣下去,還有什么不能限價呢?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及至推行市場經濟已經二三十年,至今還沒有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主要的原因就是行政權力遲遲沒有退出市場。政府職能轉變的效果不明顯,主要原因也在這里。權力退出市場為什么如此遲緩?權力對市場的“留戀”當然是主要原因。在市場環境中,權力尋租的機會比比皆是,誰會心甘情愿地退出呢?不過,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民眾的“挽留”。每當市場中出現一些波動而讓民眾覺得難以接受時,呼吁政府出手的呼聲就會響起:房價漲了,有人呼吁政府干預房地產市場;醫藥價格漲了,有人呼吁政府干預醫療行業;副食品價格漲了,有人呼吁政府干預副食品市場……行政權力對市場本來就戀戀不舍哩,這樣一來,留戀市場反而成“順應民意”了——順水推舟,何樂不為?
“限價”成風,是一股市場的“逆流”。吁請行政權力進入或留在市場,無異于“與狼共舞”或“引狼入室”。其實,近年來政府的屢次出手,不僅都無助于問題的解決,而且是越干預越糟糕。但既然人們還對行政干預心存幻想,那就讓市場繼續“教訓”這些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