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大城市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中心地位與輻射帶動功能日益突出,以大城市為中心的城市群成為我國增長速度最快、經濟實力最強的區域。重慶成都都是西部地區為數不多的區域性中心城市,成渝經濟區也是長江上游城鎮與產業最為密集的區域。受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地區經濟飛速發展的啟示,作為長江上游核心區域的成渝經濟區其經濟發展的未來趨勢與空間格局的演變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本文試圖從成渝經濟區的區域劃分出發,分析了成渝經濟區的優勢,總結了其發展的問題,最后提出了發展的機制和思路。
[關鍵詞] 成渝經濟區 川渝合作 成渝城市群
中國經濟新一輪快速增長的動力之一,是城市化進程向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帶推進。珠三角從小珠三角到大珠三角的擴展再到泛珠三角的提出,長三角“15+1”機制的推進,緊鑼密鼓的京津冀規劃,環渤海城市群、沈大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濟南、青島、淄博、威海、煙臺、濰坊、日照、東營)的涌現,使得城市圈、城市帶成為東部經濟發展的新特點。在落后的西部也有這樣的地區,那就是成渝地區。
一、成渝經濟區的區域劃分
成渝地區是我國長期歷史中形成的經濟較發達地區。在自然地理上一般指成都與重慶之間的四川盆地。川渝共同確定成都及綿陽等14個沿高速公路、快速鐵路、黃金水道的市和重慶1小時經濟區的23個區縣進入“成渝經濟區”的范圍;確定老成渝高速公路經濟帶、黃金水道經濟帶和川東北經濟帶三條區域經濟發展軸心。經濟區幅員面積15.5萬平方公里,2005年GDP近9000億,常住人口8000多萬,分別占重慶和四川總量的25%、55%、65%。范圍大致包括:西至成都為中心的寶成-內昆鐵路,東至重慶為中心的襄渝鐵路,北至成達鐵路,南至長江上游的重慶-宜賓沿線。這一地區人口密集、資源豐富、交通發達、城市星羅棋布,是我國重要的重型機械制造、電站設備制造、軍用飛機設計制造、電子信息科研和設備制造、汽車制造、水能資源開發、天然氣資源開發、天然氣化工、核工業和其他軍事工業基地,也是我國農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二、成渝經濟區的的區域優勢
成渝兩市在經濟上具有很強的互補性。成都在科技、金融、商貿、文化教育方面優勢明顯,對成都平原地區的中小城市起著重要的輻射與帶動作用。重慶制造業基礎雄厚,工業水平較高,又是西南交通樞紐和貿易口岸,向東可與武漢城市群相接,向南經過西南出海通道與南(寧)貴(陽)昆(明)經濟區緊密相連,成為西南地區連接華中、華南地區的樞紐。
目前國家正在修建上海—重慶—成都的高速鐵路,設計時速為250公里,預計到2009年至2010年建成通車,成都到達重慶需要1個半小時左右;四川和重慶正規劃向鐵道部提出,再建一條成渝高速鐵路,設計時速將提高到300公里,屆時成都到重慶只需要1個小時。這不僅有利于成渝經濟區產業的互補,還有利于提高成渝經濟區的競爭能力,降低產業成本,方便四川和重慶人民的交往。”
三、成渝經濟區發展存在的問題
成渝經濟區的發展并非易事。成渝經濟區既承擔著生態環境建設的重任,又是中央企業、國防工業集中而條塊分割矛盾突出的地區。成渝兩地政府的合作固然重要,但中央政府的政策和作為更為重要,這些政策包括公共產品供給政策、區域金融中心和資本市場建設政策、特區政策、稅收政策、率先開放政策、交通和基礎設施建設支持政策等等。由于成渝經濟區的結構和問題與東北有許多共同處,成渝地區也應實行“東北政策”。成渝經濟區在川渝合作和中央政策支持下,能夠也應該成長為西部和全國的重要增長中心,成長為具有全國意義和區域意義的“第五極”。
而成渝地區在形成上述兩種機制方面仍十分孱弱。一方面,成渝地區從未被高層政府設定為一個特定的規劃區而實施一系列特殊政策、必要的行政調控與統一規劃,以促進成渝經濟區的形成和發展;另一方面,成渝兩市的空間互補作用能力弱,區域自組織機制沒有形成。雖然重慶、成都的城市規模、綜合經濟實力居西部前列,對中小城鎮及區域的輻射影響最大,但成渝兩市之間畢竟相隔300多公里,兩市的影響力范圍也還遠未強大到在空間上相互重疊或呈連續分布。成渝鐵路的建成通車實現了人口與物資在兩個城市之間的可移動性,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空間運輸成本,但時間成本仍然很高,500公里的鐵路線要花10小時以上。成渝高速公路的建成雖然大大降低了兩地的空間距離(成渝高速公路全長340公里)和時間成本(只需3至4小時),但公路運輸在準時性、全天候、便捷性、安全性、舒適性以及費用方面仍有許多不足,使其難以成為城際快速交通的主要運載工具。由于空間可達性尚不足以保證在成渝兩個中心城市之間形成一定的通勤流,進而沿成渝交通軸線形成密集的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因而成渝兩市以物質、人員、服務以及信息交換為特征的空間相互作用力十分薄弱。
四、發展機制與思路
共同爭取成渝經濟區列為國家重點開發區,將有利于川渝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和投資環境的改善,通過經濟、產業的發展,加快工業化、城市化進程,進一步承接國際和我國東部優先發展區的產業轉移,承接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的人口轉移,成為承接西部大開發的重要載體。
在共建成渝經濟區過程中,將請國家發改委和中央有關部門編制規劃,從而有利于合理進行產業配置和空間布局,使經濟區成為西部開發戰略的高地、西部投資的“洼地”。
成渝經濟區將加強合力,推進國家級重大裝備制造業基地、高技術產業基地、能源基地、國防科研產業基地的建設,提高成渝地區產業的核心競爭力。“跨區域的重大項目將在雙方合作的基礎下,得到更好更快的建設。”
以共建成渝經濟區為載體的川渝合作,不僅有條件和可能,更是現實的必然選擇。川渝地域相鄰、人緣相親、經濟相融、文化相通,我們衷心希望進一步深化合作,促進雙贏互利。我們必須要淡化行政區域概念,增強經濟區域觀念,自覺打破行政藩籬和體制機制障礙,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在經濟區域更加暢通和融合。”
參考文獻:
[1]戴賓:成渝經濟區與成渝城市集群、成內渝經濟帶[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7
[2]劉詩白:構建以成渝經濟帶為核心的大西南經濟區[J].中國西部,2006
[3]胡際權:川渝合作.關鍵在企業[J].中國西部,2005